2024年3月读书笔记(在世界读书日,读一首诗)
上个月的读书笔记就说到,这次要来谈谈“诗”,提前说明下这次要谈的诗指的都是中文的现代诗,不包含古诗、外文诗。说实话,对于这个话题,若不是机缘巧合加一时冲动,自己可能根本不会想去涉及,作为一个骨子里的理科生,虽已踏入阅读领域多年,但脑子里对于“文科”的偏见,缺始终无法根除,这其中实表现的最为顽固的就是对现代诗的敌意,可能是由于很多时候他们真的与古诗的唯美差距太远,也可能是某知名文学家的知名女儿轰动网络的恶心文字,让我先入为主的认为这些现代诗,好的算是对标点符号的灵活运用,差的就是披着文学外衣的下流之辈,什么身体写作,什么屎尿屁诗人,恶心至极。(强调一下,以下说的诗都是指去除这些垃圾内容以外的作品)
如果一直带着这样的偏见,肯定是无法读诗的,因为诗歌中最重要的就是情绪和理解,为了克服这种偏见,我选择了从非文学专业出生的诗人的作品下手,3月我选读的是农民、残疾、女诗人余秀华的《月光落在手上》和矿工诗人陈年喜的《炸裂志》,他们都未曾向某些大师学习过文学理论,但从互联网的评价上看他们的诗还是感动了很多人,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的,属于那种土生土长的诗人,文学的种子是存在于他们灵魂之中,并在他们的生活中发芽,就像乱石滩或雨后沙漠中开出的无名小花一样,他们的文字是一种偶然和必然相互拉扯出现的微小、独特、神奇的美,这种美并不是玫瑰、牡丹、芍药那种公认、无懈可击的美,而是那种脆弱、细碎、但却能在某一时刻、某一场景深深打动你的美,其映照了你的某一时刻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情绪或是陪你直面了你不想面对的孤独及其他。以上就是我对现代诗的文学体会了,后面继续说点不那么文学的体会,从理性的思维模式去分析下诗。
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诗很有效率,能大幅提升文字的表达效率,赋予一种能让数量很少的文字去承载极为丰富内容的能力,即便有时其并未达到真正的效果,甚至根本没懂,但人们普遍的认知也会为其叠加一定的价值,做一个直观的类比,按原来的计量方式,我目前的读诗的进度可以说不太乐观,近2个月的时间每本书才读了三分之二不到,但换成诗,我可以说2个月读了213首诗,日均至少3首诗。说2个月读不完两本200多页左右的小书是略显懒惰,说连续两个月每天坚持读3首诗,就会显得自己多么的热爱文学,要是再虚构点细节,说自己坚持每天在清晨、午间、深夜都读一首诗,来点缀时光、点亮心灵,两个月下来,只觉世界一切轻盈了些,看似普通平淡的生活在些许的文字的装点下变得灵动多,上班是熙攘的人群、午后的艳阳、下班时拂过脸颊的清风都变得可爱了起来,感谢有诗,三言两语便可调味生活。那更是逼格拉满,虽然从本质上来看这些形容背后的自己阅读量都是没变的,而且诗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其感悟性大于实用性,读完很快就会忘记,说实话我读到现在能记住的诗句不超过三句,但我也学会了很好的粉饰这一现象,甚至可以为自己的遗忘增加些仪式感,例如把这一过程写成一首诗:
翻开诗集
走入一场风雪
抬起左手接住一片
属于你的
雪
睁眼
让她进来
即便下一刻
就会被
融化
以上这段拙劣的模仿,从诗的角度去看其显然是不成功的,因为诗的第二个特点就得没有逻辑,或者说打破逻辑,我上面写的这些文字很明显的被一条逻辑线连着的,而那些被人赞颂的作品,按逻辑上来看都是无迹可寻的,其涉及了一个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感觉“懂”,不是懂不懂这个原理的懂,而是我懂你的那个懂,理论上说这可能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吧,一种超然的体验,类似于一段能打动你旋律,但又有些本质的不同,而这也是我个人认为的“文艺”的作品或者人特立独行,或者与众不同的核心原因吧。
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我在读诗上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领悟了读诗并不是为了收获这一点吧,因为其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读书那种学习式的提升或则沉浸式的娱乐,而是一种互动吧,一个人敢这么些,一个人敢这么读,这种互动是精神层面的共鸣,并不能说有多大意义,但却非常独特奇妙,有很好的体验感。而且读诗,真的还有个非常好的作用,那就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任何事情的间隙,随手翻一首诗,即便你对此没有任何感觉,但也会算浪费时间。
所以,世界读书日,读一首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