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同、不想做,然后呢?我该如何继续我的生活呢?
如果说以前的生活重心是我要如何成长为一个自己充分认可且喜爱的成年人、要做一份怎样的工作、和怎么样的人恋爱、如何寻找几个人生挚友……那么在已经对相对命题无感或已经完成部分选项的前提下,我要如何继续下去呢?
几乎不想赚钱,不想再与新的人建立深度关系,不想再消费主义,不想运动减肥,不想有自己的猫,不想分享,不想恋爱,不想出去玩……也不再思考那些宏大的人生的价值、意义。
我常常对自己说,对朋友说,对家人说,我有些好奇触底反弹后的自己,也深刻领悟到很多时候的“难”,是对当下失去了兴趣。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猜大概是因为获得的、可以让我满意的“正反馈”太少了,以及我逐渐接受了,一切都是变动的、不确定的,而我始终学不会不再期待,学不会不感情用事,心墙越来越高,也懒得踮脚好奇外面的世界。最近常常想到洞姐的一篇微博,她结合《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的一段,这样说
我有时候也在想这个问题,年轻人「不」去做很多事的姿态非常坚决,当然可以特别具体地去聊婚姻的意义、女性主义、算一笔经济的帐,但是很多时候困扰具体的人的,其实是“然后呢”。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可持续地生活下去的问题,如何在漫长时间里与自己好好相处的问题,如何在摆脱了那些特别俗套而具体的命题之后,让自己不无聊、不焦虑的问题。
上一次看到这条微博是22年6月,2年后,我也开始不断质问自己“然后呢”,不愿意屈服,不想妥协,然后呢?然后要如何继续下去呢?我要如何稳稳落地?我要如何好好活下去呢?也许以前的生活太被动了,或许人真的只有不用被上班填充且暂时还能温饱时,才是真正了解自己是谁?自己想做什么?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如何才能快乐且充实地活着的开始。
庆幸的是,在不断自问的期间,我逐渐意识到即使我厌恶很多人的邪恶、自私,害怕不确定的广义、狭义的环境,讨厌运动……我也还是喜欢和人接触,喜欢逛公园去山里散步,喜欢在树荫下骑车,又想到了上次和饼干说,我发现我没办法放轻松,我根本做不了松弛地活着,饼干反问,那有更具体可以让你放松的事情吗?
前两天,看到“搞事情”三个字,立马想到“做事情”。“搞”和“做”,也本质反映出两套主张,我注定没办法人云亦云,追赶他人的脚步,无法享受聚光灯,我只有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同时,才能感到安心、快乐且自在。
截止现在,关于“然后呢?”我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也许根本没有一个正确答案,人是流动的,想法是不确定的,最终或许还是会失败,但此刻坚定地不想被打败。
2024.4.22 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