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大概三年前的时候,
有一位育有一子一女的女同事对我说,如果我不想生孩子,那么也没有了结婚的必要,我回答说结婚还是要结的,毕竟……
还没等我说完,同事便回答道,将来等到四十岁的时候,我的孕育能力低下,而对象还有生育的能力,他后悔不生育,这个时候他会抛弃我寻找另一个能为他生孩子的伴侣而和我离婚。
当时我听完愣了一下,心里有些伤心,觉得我怎么会找到一个这样的伴侣呢?
后来的某天,我突然想起那次谈话,突然便释然了。如果他可以在离婚后找到一个新的伴侣,那么我自然也可以再找一个新的伴侣,会因为想要一个孩子而抛弃我的伴侣,原本就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呀,这岂不是帮助我认清了对方吗?更何况这个世界上二婚本就不是稀罕事,怎么便要当成天塌了一样看待呢?
又或许,我找到的二婚伴侣,他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反而更懂得珍惜我,并且他还有了一个已经成年的成熟孩子,甚至不需要我去教育就可以孝顺我。
到了前几天,我发现一个在小红书上关注了一段时间的侧重于两性关系的心理学up发布了一段视频,她的话里描述姐弟恋的缺点:女性需要充当更多的照顾者,需要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需要付出更多,甚至在男性成年后,女性年老色衰,可能会被男性抛弃。
我再次想起了多年前的对话,只是这次站在了更高的角度。
多年来,女性似乎都站在了一个被抛弃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在与人交往时,更多侧重于自己会成为一个受害者,似乎完全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女性在对方出轨之前自己已经爱上了别人。
在她的假设里,似乎忽略了自己的可能性,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不会流动变化的人,似乎在两性交往的过程中,会变心的只会是男人,而自己永远站在道德制高点保守童真。但是现实告诉我们,无论男女,无论年龄,无论是否有孩子,该变心的人永远会变心,爱情在褪去一开始的激情后,最重要的永远是对对方的真诚,信任,亲密和责任。
因为想起来多年前的那次对话,我取关了那个up,实际上,我会关注她本就是抱着求同存异的心态,她的专业性有待考量,但发布的内容的确给我带来了思考,可惜,现在已经到了我不再想要花费精力在她身上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