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热点汇总,从大卫·波德维尔谈起……

「热点备忘录」专栏3月回顾来啦!
在二月的最后一天,一位电影学子都不会陌生的电影人永远离开了我们,国际著名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因病去世,享年76年。大卫·波德维尔以其一系列颇具历史深度和理论创新的著作,对国际电影学界乃至业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本月院线电影呈现多样化,国产与进口影片各占一半,涵盖大陆及港澳台合作制作。电影类型丰富,包括IP改编、续集作品如《蜘蛛夫人》《沙丘2》等,以及翻拍片《灿烂的她》。此外,两部重映片《奥本海默》《沙丘》为观众提供重温经典的机会,展现了电影市场的多元与活力。《红毯先生》和《我们一起摇太阳》也重新定档加入三月院线电影的阵容中来。
最后,本月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落幕。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奥本海默》拿到7项大奖。基里安·墨菲和艾玛·斯通分获影帝和影后。
接下来,就让我们对以上热点内容进行初步探讨吧,24级还未进行复试的同学们要格外关注相关热点,25级同学们也可以作为日常积累哦~
目录
- 影人纪念: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去世
- 影人纪念:坂本龙一逝世一周年
- 院线电影:三月院线电影
- 电影节展:奥斯卡金像奖
Part.1 影人纪念: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去世
热点概览:2024年2月29日(美国当地时间),国际著名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因病去世,享年76年。大卫·波德维尔以其一系列颇具历史深度和理论创新的著作,对国际电影学界乃至业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点关键词:大卫·波德维尔 电影诗学 宏大理论 电影风格 电影理论 香港电影
在电影研究界,波德维尔可称得上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学者,20世纪70年代末,在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学等理论风起云涌、占据电影研究的统治地位时,波德维尔重返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以此建立了最初的学术影响。此后,他的研究领域拓展到古典好莱坞电影、电影风格研究、电影诗学、电影认知理论、世界电影史以及像香港电影、小津安二郎电影等地域电影和导演个案。波德维尔的理论体系丰富内容庞杂,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但又不是空头理论,他对电影作品的解读极为精细,对世界电影作品的涉猎掌握极为宏富惊人。
(一)电影研究的三个方向
大卫·波德维尔对于电影史的研究贡献巨大,其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探索20世纪和21世纪在美学层面上的历史发展。波德维尔持续地对电影历史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强调了学术界以及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中,电影史(即对电影历史的研究和书写)的重要性和作用。

1979年,波德维尔和汤普森撰写了《电影艺术:导论》成为世界上电影入门课程的基石。2004年,波德维尔在接受挪威评论家达格·索德索尔特采访时指出:“我的工作主要不是关注于找出哪些是最好的电影,哪些是最差的电影,而是要了解电影史的脉络。为什么这部电影是这样的?是什么造成了这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制作这些电影?”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作者概述了波德维尔研究的“三个主要方向”,一是“对个别电影或导演的风格分析”,最著名的著作有《卡尔·西奥多·德莱叶的电影》(1980)、《小津安二郎和电影诗学》(1988)和《爱森斯坦的电影》(1993)。波德维尔在1976年到1988年期间研究小津安二郎,和汤普森一起前往世界各地的档案馆,观看当时还没有录像带的电影,并用剪辑机近距离研究这些电影。波德维尔向索德索尔特说道,“我所有关于德莱叶、小津和爱森斯坦这三位导演的研究都让我着迷。”
二是研究“国族电影风格和电影制作模式”,主要范例是与汤普森和珍妮特·斯泰格合著的《古典好莱坞电影:1960年以前的电影风格与制作模式》(1985)。2010年,马诺拉·达吉斯为《纽约时报》撰写关于波德维尔的文章时写道,“这部巨著使用了从1915年到1960年(甚至更远)的300部电影,追溯了好莱坞生产实践和技术的变化,比如摄影机的发展史。该书还分析了有助于建构古典好莱坞风格的技术发明,如连续性剪辑;解释了这些手段是如何在电影叙事、时间和空间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并探讨了这些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这是一部活跃的历史:详细、严谨、不朽。”
第三部分涉及电影的接受方式。康斯威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作者指出:“对于波德维尔而言,观众是积极的意义创造者,他们利用自己对电影惯例的理解、对不同类型故事的了解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来理解电影给予他们的各种视听元素。”
除了这三部分研究领域之外,叙事结构、数字化和评论家的角色也是波德维尔感兴趣且富有成就的领域。波德维尔的最后一部著作《令人费解的情节:流行的故事讲述和谋杀的诗学》于去年出版,同时他在2012年出版了电子书《潘多拉的数字魔盒:电影、文件和电影的未来》,供读者免费阅读。
他的研究成果向我们展示了一部全面的电影史著作的价值所在。这不仅仅是对过去一百多年活动影像制作在商业和艺术方面的了解,更是对当代媒体文化基础的深刻感知。波德维尔坚定地提倡将电影史视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认为它是理解现代艺术和生活主要趋势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对华语电影的影响
波德维尔对香港电影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曾撰写论述胡金铨视觉风格的论文《不足中见丰盛:胡金铨惊鸿一瞥》,以及表现香港电影动作风格的论文《动作的美学:功夫、枪战与电影表现力》。最有名的还是他的著作《娱乐的艺术:香港电影的秘密》中,系统地探讨了香港电影的制作模式和娱乐特性。通过分析香港电影的叙事风格、场面调度、类型特点等方面,揭示了香港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波德维尔的研究不仅关注电影本身的艺术表现,还涉及了电影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关系,展现了香港电影多元化和综合性的特点。
除此之外,伯德维尔的著作在中国广为传播,早在1988年,波德维尔曾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暑期国际电影讲习班上授课,其演讲稿以《电影理论和实践》为题在《电影艺术》杂志刊发,并在国内电影理论界引起关注。无论是“宏大理论”与“中等层面”的论证思路,还是对风格研究、“电影诗学”、认知主义的经验把握,伯德维尔的理论与研究都给华语电影研究甚至创作带来深渊的影响。

大卫·伯德维尔在中国出版的著作:
- 《电影诗学》
- 《好莱坞的叙述方式:当代电影中的故事及其风格》
- 《聚光灯下:电影的场面调度》
-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第七版)
- 《娱乐王国:香港电影的秘密》
- 《电影风格史》
- 《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 《世界电影史》
- 《爱森斯坦的电影》
- 《意义的产生:电影运作技巧》
- 《小津安二郎和电影诗意》
- 《故事片的叙事》
- 《古典好莱坞电影:1960年以前的电影风格与制片规范》
- 《卡尔·德莱叶的电影》
- 《法国印象派电影:文化、理论与形式》
🔗参考文献:
虹膜《Criterion缅怀大卫·波德维尔》
陈旭光、苏涛《影像本体、认知经验与实证研究——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理论及其当下意义》
Part. 2 影人纪念:坂本龙一逝世一周年
热点概览:2023年3月28日,坂本龙一逝世,享年71岁。横跨音乐和电影四十年的坂本龙一认为电影的配乐拥有着一个与我们平日里所听到的音乐不同的身份,“电影配乐像电影中的人物、主题、时代背景、服装等等一样吧。”坂本龙一一生共演了三部电影,有两部电影凭着音乐拿到国际奖项。
考点关键词:坂本龙一 电影配乐 《末代皇帝》
(一)《俘虏》
《俘虏》(1983)是由环球影业发行的战争剧情片。由大岛渚执导,大卫·鲍伊、坂本龙一、汤姆·康蒂、北野武等出演。当时,正值坂本龙一所在日本三人流行电音组合YMO预备解散之时,坂本龙一被导演大岛渚邀请出演日本军官世野井,坂本龙一后来回忆说:“本来我想欣然接受的,但我性格比较别扭,于是我就跟他说,要是让我做电影配乐,我就出演。”
于是,坂本龙一演出了自己演员生涯的第一个角色,制作了自己第一部电影配乐,《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这首曲子也成了他的传世之作。1984年,坂本龙一凭借该原声带专辑获得第3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配乐。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纯音乐),坂本龙一
(二)《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1987)是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德·奥图等主演的传记电影。影片讲述了溥仪60年的跌宕一生,坂本龙一在影片中扮演日本特务甘粕正彦。影片于1987年10月23日在意大利上映。
在接到配乐任务后,从未仔细研究中国音乐的坂本龙一,一天内听完约20张中国音乐精选,而后一边写曲、录音,同时在东京寻找中国乐器演奏者吹奏,并和其余三位编曲家创作管弦乐,所有曲目完成后,再飞至伦敦正式与乐团录音。但随着电影的不停剪接、修改,等到坂本龙一要正式录音时,电影已经剪成不同模样,“我们只好拼命按计算机,算好要减少几个小节和拍子,秒数才配合得上剪接后的画面。”1988年,为电影《末代皇帝》创作的配乐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

(三)《坂本龙一:终曲》
《坂本龙一:终曲》(2017)是由史蒂芬·野村·斯奇博执导的纪录电影,记录了日本作曲家、电影配乐师坂本龙一罹患喉癌前后五年的生活。2012年,该片开始拍摄,于2017年9月3日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
该片之所以叫终曲,是因为史蒂芬·野村·斯奇博信奉“结束即开端”,以该片总结坂本龙一的过去,并作为他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因为拍摄周期的巧合,该片恰巧捕捉了坂本龙一创作、制作专辑《Async》的过程。
坂本龙一的配乐经典作品更是不计其数,比如《第一炉香》《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荒野猎人》等。亲和又独立,坂本龙一总是保持着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并且将之融入自己的音乐中。正是这一份独立,他和他的音乐才得以跳出传统。
Part.3 院线电影:市场多样化,点映现场的延伸
热点概览:本月院线电影呈现多样化,国产与进口影片各占一半,涵盖大陆及港澳台合作制作。电影类型丰富,包括IP改编、续集作品如《蜘蛛夫人》《沙丘2》等,以及翻拍片《灿烂的她》。此外,两部重映片《奥本海默》《沙丘》为观众提供重温经典的机会,展现了电影市场的多元与活力。《红毯先生》和《我们一起摇太阳》也重新定档加入三月院线电影的阵容中来。
考点关键词:IP改编 续集电影 电影重映 艺术电影 电影点映
(一)《周处除三害》
3月第一部影片由黄精甫导演、阮经天主演的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拉开序幕。《周处除三害》作为一部在台湾金马奖上获得多项提名的有力竞争者,在大陆的两轮点映之后,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誉。该片在豆瓣的评分不降反升,从8.1分一路攀升至8.4分,创下了2024年内地上映影片的最高评分记录。同时,它也成为过去十年来华语犯罪动作片类别中的评分之最。这部犯罪动作片讲述了通缉犯陈桂林(阮经天饰)生命将尽,却发现自己在通缉榜上只排名第三的故事。他决心查出前两名通缉犯的下落,并将他们一一除掉。影片深刻探讨了贪嗔痴等人性弱点,让观众在动作场面中感受到罪与罚的交织。
(二)IP改编和续集作品
本月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IP改编和续集作品的集中亮相。《蜘蛛夫人》作为《蜘蛛侠》系列的衍生作品,吸引了众多粉丝的目光。随着好莱坞女性主义运动如火如荼的发展,漫威的女性超级英雄也越来越多,惊奇队长、黑寡妇二代、女鹰眼纷纷登场,打破了男性英雄拯救世界的叙事窠臼。
除此之外,备受关注的《沙丘2》、《功夫熊猫4》和《哥斯拉大战金刚2》等续集电影,不仅延续了前作的故事线,也继承了原有的文化传承和观众基础。特别是“沙丘”系列让好莱坞IP在中国市场疲软的现状下重新唤起了系列的吸引力。

(三)中小成本影片
本月中小成本的艺术电影也纷纷上映。由王超导演的电影《孔秀》改编自张秀珍的半自传体小说《梦》,讲述了印染厂女工孔秀(沈诗雨饰)从婚姻桎梏中摆脱,成为作家的故事。影片在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剧本奖,以其生动展现的时代画卷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由乔梁导演,何赛飞、袁文康主演的《追月》围绕越剧名伶戚老师的故事展开,影片讲述了戚老师年轻时以《追月》红遍全国,多年后归乡重聚,然而家庭的裂痕和突发事件让过去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影片改编自艾伟的小说《过往》,主演何赛飞凭借出色表现获得多项提名,包括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草木人间》是导演顾晓刚“山水图”系列电影的第二部作品,继《春江水暖》之后,再次展现了杭州富春江边的人文风情。影片讲述了蒋勤勤饰演的母亲苔花为了照顾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目莲(由吴磊扮演),来到杭州从事采茶工作,却意外卷入了一场诈骗与传销的困境,使得母子关系面临严峻考验。《草木人间》延续了前作的东方美学风格,以细腻含蓄的叙事手法,探讨了家庭关系的脆弱与坚韧。

通常情况下,电影节上备受赞誉的电影往往具有一定的观影门槛,可能并不符合大众观众的口味。然而,《坠落的审判》却打破了这一常规,它不仅在奥斯卡颁奖季中获得了关注,还跨越了原本的影迷圈子,吸引了更广泛的观众。在流媒体平台上线后,该片获得了12万豆瓣用户的评分,最终以8.5分的高分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而“北大首映”现场的发言事件,无疑给这部电影带来了银幕外的最大“惊喜”。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本片不仅仅是文化上的交流,关于共同的女性议题是这部影片广受欢迎的根本缘由。
值得一提的是,本月院线还特别安排了三部重映影片。随着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临近,《奥本海默》的重映无疑为影迷们提供了一个重温经典的好机会。《沙丘》的提前上映,为即将推出的续集做足了铺垫,帮助观众回顾前作的精彩内容。而《红毯先生》、《我们一起摇太阳》则是在春节档期上映后不久改档至3月末,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观影选择。
Part.4 电影节展:第96届奥斯卡大奖揭晓
热点概览:3月11日,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揭晓。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奥本海默》13提7中,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配乐。基里安·墨菲和艾玛·斯通分获影帝和影后。最佳男女配角分别由小罗伯特·唐尼和达明·乔伊·伦道夫摘得。《可怜的东西》拿下最佳女主角、最佳服装、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妆发四个奖项。乔纳森·格雷泽导演的《利益区域》代表英国获得最佳国际影片,本片还获得了最佳音效。日本电影获得两个奖项,宫崎骏导演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拿到最佳动画长片,山崎贵导演的《哥斯拉-1.0》获得最佳视觉效果。
考点关键词:电影评审 奥斯卡 女性主义 《奥本海默》
2020年,为进一步彰显奥斯卡的包容性和全球化,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MPAS)决定奥斯卡在评奖时设定“多元化标准”,简称RAISE,也叫“光圈2025计划”。今年是这一规则实施的第一年,根据规定,只有符合这个标准的电影才能参评。事实上,这个多元化标准只需要满足以下四条里的两条即可:
- STANDARD A:银幕上多元包容
- STANDARD B:幕后多元包容
- STANDARD C:行业准入和机会多元包容
- STANDARD D:观众发展/市场宣发多元包容
所谓“多元包容”主要是指更多雇佣电影行业里的少数和弱势群体,比如女性、有色人种、LGBTQ+群体、残障人士。这个多元标准仅限于“最佳影片”奖项,其他的单项奖不受此标准限制。且“最佳影片”提名数量增加到十部,这个数量将固定下来不再浮动。
新规之下,获得提名的十部作品呈现出更加国际化的倾向。这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三部非纯英语对白的电影获得最佳影片提名,分别是德语的《利益区域》、英语/法语的《坠落的审判》以及英语/韩语的《过往人生》。
今年奥斯卡电影颁奖典礼上最大的赢家便是诺兰导演的电影《奥本海默》。本部影片是诺兰继《敦刻尔克》之后第二次尝试现实题材,也是诺兰第一次尝试拍摄人物传记电影。宏大的历史主题与主角基里安·墨菲细腻深刻的表演,共同重现了史诗般的瞬间。这个瞬间扭转了一个天才科学家的一生,也扭转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奥本海默解读请戳➡️今年最有可能考的外语片?就是它!
入围本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影片另一个特征就是女性叙事占比更加多元。《芭比》精致剖析男权、父权的霸道、愚蠢和脆弱,联动戏外破防现象,构成女性主义年度大戏。法国艺术电影《坠落的审判》更是直接用一场“审判”讨论性别议题,讨论当下女性的真实困境。惹来更多争议的《可怜的东西》则以更暗黑、疯狂的奇幻手法,打造女性觉醒体验,刺杀一切男性的惺惺作态与龌龊丑陋。
本届奥斯卡上,最佳动画长片奖——由国宝级动画大师宫崎骏的《苍鹭与少年》(《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不负众望的摘得,这部影片据说是宫崎骏的收官之作,也是宫崎骏导演继2003年《千与千寻》之后时隔23年再得次奖!
第96届奥斯卡完整获奖名单:
- 最佳影片:《奥本海默》
- 最佳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奥本海默》
- 最佳男主角:基里安·墨菲《奥本海默》
- 最佳女主角:艾玛·斯通《可怜的东西》
- 最佳男配角:小罗伯特·唐尼《奥本海默》
- 最佳女配角:达明·乔伊·伦道夫《留校联盟》
- 最佳原创剧本:《坠落的审判》
- 最佳改编剧本:《美国小说》
- 最佳国际影片:《利益区域》
- 最佳动画长片:《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 最佳纪录长片:《马里乌波尔20天》
- 最佳剪辑:《奥本海默》
- 最佳摄影:《奥本海默》
- 最佳视觉效果:《哥斯拉-1.0》
- 最佳艺术指导:《可怜的东西》
- 最佳化妆&发型:《可怜的东西》
- 最佳配乐:《奥本海默》
- 最佳原创歌曲:《芭比》-《What Was I Made For?》
- 最佳真人短片:《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 最佳动画短片:《战争结束了!受列侬和洋子音乐的启发》
- 最佳纪录短片:《最后的修理店》
- 最佳音效:《利益区域》
- 最佳服装设计:《可怜的东西》
三月热点已完结,希望大家能吸收拓展相关知识点,将其作为日常积累,我们下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