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名航天员荣获航天功勋奖章!多媒体展厅带民众探索太空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驾乘飞船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在轨驻留5个月,并于2023年10月31日安全返回。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给景海鹏同志颁发“特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朱杨柱、桂海潮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面对浩瀚的太空,很多人都怀有好奇之心,想进入神奇的宇宙一探究竟,但宇航员并不是人人都能做,这时,就可以来到多媒体航天馆,借助全息科技进入虚拟太空,体验神秘的太空之旅。

探索宇宙、筑梦太空的模范标兵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驾乘飞船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在轨驻留5个月,先后进行1次出舱活动、1次太空授课,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载荷在轨实(试)验,完成空间站“三舱三船”构型下的平台管理照料,并于2023年10月31日安全返回。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干部职工、解放军指战员的智慧和心血,而这三位航天员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为了褒奖他们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著功绩,便为他们颁发了不同的航天功勋奖章。

三分钟带你了解中国航天发展史
早在古代,中国就开始了对太空的探索,他们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星和行星来了解宇宙。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被称为仲康日食。到商朝的时候,中国有了全世界最系统的日食与月食记录,更是在春秋时期有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证明的哈雷彗星的记录,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在古代开始长期领先世界,为人类探索宇宙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朝的著名官员万户,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尝试用火箭升天的人物,也是世界航空航天的先驱。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开始发展,1958年10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主要担负火箭、卫星、飞船的测试发射和测量控制任务。1960年2月,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市首次发射成功,迈出了中国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我国航天人通过不断努力,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实施,代号“921工程”,发展至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将我国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人类历史上首次有了第一位太空访问者。如今,我国还将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相信这一天也将很快到来。

多媒体展厅带民众探索太空
在多媒体展馆,我们可以看到融入了全息投影技术的各类展示区域,通过实物、文献、多媒体、互动设备等现代化声光电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航天历史、航天产品、航天文化等。例如在互动大屏上看到月球的模拟影像,以及各种科普知识的介绍,从不同角度观察航天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宇宙中的星球和行星的特征和运行规律。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展厅中可用的交互技术也越发变多,先进的技术手段、智能化的操作方式、浅显易懂的内容阐述,这些都会让大众加深对展示内容的喜爱,推动展厅展馆的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