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生活法则
2024-04-15 原文:第三,关于切实可行,阿德勒心理学把人生三类大事命名为人生课题。 ①工作任务(Work Task) ②交友任务(Friendship Task) ③爱的任务(Love Task) 这些人生课题并非“ 想法: 2024-04-15 原文:在展开详细说明之前,首先需要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的5项基础理论,以便理解和掌握之后的8个习惯。 首先是“自我决定性”, 即“人的行为由自身决定”。 想法: 2024-04-15 原文:哪怕低人一等、深感自卑,或者缺乏优越的成长环境,这些都不是人生的决定性因素。是采取具有‘建设性’(创造性)的行动,还是背道而驰,这完全是自身的决定。” 这个理念在阿德勒心理学中被称为“自我决定性”。 想法: 2024-04-15 原文:无论先天条件如何不足,不管遭遇怎样的困境,是积极进取,还是破罐破摔,这完全由自身决定。 想法: 2024-04-15 原文:阿德勒心理学基础之二是“目的论”, 即“人的行为不是基于原因,而是目的”。 想法: 2024-04-15 原文: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人的行为不是基于过往的“原因”,而是未来的“目的”。 想法: 2024-04-15 原文:与“目的论”相对的是“原因论”。作为阿德勒所处时代的一种主流观点,“原因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皆有原因”。 想法: 2024-04-15 原文:阿德勒心理学基础的第三点是“整体论”, 即“人不能被拆分为‘部分’,而应从‘整体’加以把握”。 想法: 2024-04-15 原文:“人不能按照要素拆分,集体不能抹杀个性。” “脱离鲜活的个体,集体也就无从谈起。” 想法: 2024-04-15 原文:阿德勒心理学基础的第四点是“认知论”, 即“借助个人特有的看法和想法(‘眼镜’),人们感知现实,分析解读,继而有所行动”。 想法: 2024-04-15 原文:以自身独特的“眼镜”审视周边的事物,这正是人的特质。 即使面对同一现状、遭遇,每个人的解读和反应也会各不相同,这便是认知论。 不过,虽然主张“各人的认知存在差别”,阿德勒心理学并不否认“认知不应背离常识”,而且强调应当纠正“过度解读”的做法。 想法: 2024-04-15 原文:人际关系论” 阿德勒心理学基础的第五点也是最后一点是“人际关系论”, 即“人的行为总是针对特定的某人(或是他人,或是自己)”。 换言之,“人的行为一定存在对象”。 想法: 2024-04-15 原文:“目的”的部分参考前文“目的论”的说明。比如,发怒的目的在于“控制对方”和“得到理解”。基于对象的不同,目的也会发生改变。 对“下属”发怒多半是为了“掌控对方”,对“妻子”生气主要是为了“博得理解”。 无论是“生气”的情绪,还是“发怒”的行为,其实都是针对“下属”或“妻子”这个特定对象展开的。 发怒也看对象,相信没有人会不分对象地发怒。 想法: 2024-04-15 原文:只要改变习惯,就能改变身心俱疲的现状 想法: 2024-04-15 原文:“不知不觉就会这么做”,这正是习惯的特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①无意识的行为 ②形成模式 ③行之有效 这些习惯微不足道,平时并未留意也不足为奇。但是,根据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它们对于性格的养成具有极大的影响。 想法: 2024-04-16 原文:用阿德勒的话来说,“习惯的积累逐渐影响思考和心情,性格由此养成” 想法: 2024-04-16 原文:伴随习惯(行动的积累)的转变,思想和心情会有所变化,性格自然可变。 想法: 2024-04-16 原文:进一步而言,性格受行为的影响极大,性格转变的背后其实就是习惯的改变。 假如你正为工作或人际关系而感到身心俱疲,改变习惯可能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方法。 想法: 2024-04-16 原文:在养成新习惯的过程中,或许需要经历不少磨难和挫折。但是,还请鼓起勇气。接下来我将具体讲解8个习惯,哪怕经过努力后只能做到一条,也是可喜的进步。 改变内心便能改变行为。行为的变化可以带来习惯的变化。习惯有所转变,性格自然不同,人生也会因此而转变。 改变的无论是行为、习惯、性格,还是人生,归根结底都是内心使然。因此,让我们从心出发。 想法: 2024-04-16 原文:习惯1 接受“真实的自己” 想法: 2024-04-16 原文:阿德勒语录 世间确实存在罪恶、困难和偏见。然而,现状便是如此,人生也是利弊共存。 《自卑与超越》 想法: 2024-04-16 原文:但是,生命只有一回。人生之路都在自己的脚下,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对自己的优缺点需要如实接受。 想法: 2024-04-16 原文:即便现状再糟,也要肯定自己 想法: 2024-04-16 原文:然而, 即使现状再糟糕,我们也要全盘接受自己,包括自身的不完美。 这便是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的“自我包容”。 我们不能掌控人生的起点,也无法选择自身的体质、父母、成长环境等。至于想要成为自己之外的某个人,这更是不可能的事。 无论好坏优劣,我们每个人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需要接受、肯定自己。 想法: 2024-04-16 原文:接受“过去的自己” 想法: 2024-04-16 原文:“所有的经历本身并不决定成败,我们无须为之沮丧或者痛苦,而是要以此为鉴,从中汲取营养。因此,经历并不能决定什么,我们对经历所赋予的意义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 想法: 2024-04-16 原文:接受真实的自己,这是本章重点介绍的良好习惯。“真实的自己”不仅包括“现在的自己”,也包括“过去的自己”。 想法: 2024-04-16 原文:不必单纯以好坏评判过往的经历,对于今后的人生来说,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这便是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的“积极进取”。 想法: 2024-04-16 原文:所谓提供营养,就是从身心和头脑着手,全方位地善待自己。换言之,营养是由自己提供给自己的。 想法: 2024-04-16 原文:保养身体有助于让自身感到快乐,属于给内心提供营养的另一种方式。享受美食、泡温泉、美容等均在此列。 此外,给内心提供营养还包括其他让人乐此不疲、不觉时间流逝的兴趣爱好,这些同样有助于放松自己。 总之,我们要做能让自身保持好精神和好心情的乐事,善待自己就是让身心和头脑得到放松。 正如燃油车辆不能没有汽油,生活也离不开这些善待自己的行为,即养生之道。 想法: 2024-04-16 原文:为内心提供营养 想法: 2024-04-16 原文:多说正能量的话 想法: 2024-04-16 原文:不必在意形式,只要是激励自己的话语即可。因此,建议读者朋友从自身的风格出发,思考“适合自己的圣光”。 “没什么大不了,一切还能挽回。” “总有人会理解我的。” “我是世间独一无二的美好存在。” 如果只说一两遍未能奏效,不妨说上十遍、几十遍,日积月累之下就可以转变内心。 想法: 2024-04-16 原文:调整早晚的作息 想法: 2024-04-16 原文:从上一节不难体会,人们容易被言语左右,负能量的话语只会让心情越来越糟。 其实,不仅言语如此,行动也有类似的影响力。 想法: 2024-04-16 原文:首先是日间的作息。建议在早起时充分领略生命的美好。例如,大大地伸个懒腰,尽可能地喊出来:“睡得好爽!”而且这一动作要在醒来之后就马上做,不能等闹钟响起多次以后才做。 在洗漱之后,请对着镜子微笑。看着镜中带着笑容的自己,你自然也会笑得更开心。 早间的问候也必不可少,请大声对家人或同事道一声“早上好”吧。 其次是晚上的安排。有些人习惯晨起后洗澡,不过我建议还是把洗澡放在夜间。因为,洗澡不仅是清洗身体,还可以让内心得到放松。回到家后,无论白天遇到多少不快或麻烦,只要舒服地洗个澡,一切尽可抛之于脑后。 然后,在入睡前请试着回想一件当日值得高兴的事。“真是美好的一天啊……”带着这样的感慨更有助于我们进入甜美的梦乡。 对于我们的美好生活来说,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至关重要。 调整早晚的作息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我们往往可以从中获得信心:“其实,这样的我就很好!” 想法: 2024-04-16 原文:坚守“自身的品格” 想法: 2024-04-16 原文:阿德勒认为,“好好利用现有条件”比“想要怎样的条件”更重要。 扬长避短,争取外力帮助,着眼力所能及之事,并且有所行动。为此,需要正视自己、了解自己。 想法: 2024-04-16 原文:试着备好纸笔,抽出时间,心平气和地与内心展开交流,并且把这些逐条记录下来。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找出此前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长处。 想法: 2024-04-16 原文:试着把自己的短处说成长处。当抱怨自己没用或者为缺点而懊恼的时候,发散思维、把短处转换为长处便可起到关键的作用。 想法: 2024-04-16 原文:把失败和缺点转化为财富 想法: 2024-04-16 原文:不管面对怎样的失败、遭受多大的打击,切勿不了了之。 保持心平气和有助于客观反省失败,同时,思考“怎样化失败为财富”才是积极的出路。 想法: 2024-04-16 原文:1.情绪的释放是“有感而发”,而且针对特定的“对象”,具有某种“目的”。 2.情绪可以控制。 3.(包括负面情绪在内的)情绪反映我们自身。 想法: 2024-04-16 原文:如果有人表露不悦,周围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探究原因:“到底怎么了?”其实,换个角度,也许目的才是关键,或是为了“与他人保持距离”,或是为了“回避当前的问题”。 想法: 2024-04-17 原文:综上所述,如果心怀不满或者不快,试着问问自己:“我是否曲解了事实?” “对方不搭理我就是无视我吗?”“上司没有给出建议就表明上司觉得我没用吗?”“对方没有答谢就意味着自己不招人喜欢吗?”…… “也许对方没有恶意?”如此换个角度来看,头脑也会冷静许多。 想法: 2024-04-17 原文:人在感到悲观失望的时候,往往会认为周围的人比自己更优秀、更出色、更伟大。 想法: 2024-04-17 原文:上司、老师、客户、父母等身份较为特殊的人,在我们面前往往具有优越感,有时也有很强的支配欲。 一旦发现我们脱离掌控,他们就会以负面情绪对我们施加影响,要求“按我说的做”“照我的想法来”。从结果来看,这么做往往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职场氛围、工作等造成不良的影响。 想法: 2024-04-17 原文:当然,既然是“建议”,对方难免会有不明所以的时候。不过,博士仍然强调, “建议”旨在“委婉表达自身的意愿,尽量不要否定对方”。 在为他人排忧解难的时候,保持这样的姿态至关重要。 想法: 2024-04-17 原文:思考要具有“建设性” 想法: 2024-04-17 原文:从具有“建设性”的角度去思考的人或多或少具有乐观精神。 想法: 2024-04-17 原文:没问题,我可以!”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给自己打气,积极进取至关重要。 再难再苦,首先需要保持乐观。而且, 保持具有“建设性”的态度,全力以赴地为当前力所能及的事而努力。 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时来运转的催化剂,可以推动事物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想法: 2024-04-17 原文:然而,脑中所想只是假设,绝非现实。 把过去的惨状和他人的失败与自己的现状捆绑并展开想象,这是作茧自缚。 想法: 2024-04-17 原文:具有乐观精神的人习惯以善意揣度他人,悲观的人则正好相反。如果只盯着他人的缺点,不利于积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想法: 2024-04-17 原文:人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都是生命特征,两者不可分割。因此,我们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身体和内心的关联。 想法: 2024-04-17 原文:共情对人际交往至关重要,不善于与他人打交道往往是因为不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 未能考虑对方的实际情况,完全从自身的关注点出发,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人,甚至还有人把对方的抵触视为缺乏端正的态度。 总之,如果为职场人际关系所苦,请试着回想阿德勒的话:“见对方所见、听对方所听、想对方所想。” 想法: 2024-04-17 原文:勇气是克服困难的动力,或者说能量。 勇气从心底迸发,而且提供给他人,也即“鼓励”。 我认为,这是阿德勒心理学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点。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要鼓起勇气克服。而且,勇气源于自身,还可以给予他人。 本章旨在讲解勇气。无论是“自己鼓起勇气”,还是“给他人打气”,总之勇气不可或缺。 想法: 2024-04-18 原文:感谢您看到最后,不知您有何感想? 身为作者,我把本书的主题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好好把握日常生活,养成良好习惯。 第二,人最大的依靠只能是自己,因此要多鼓励自己。 第三,积极为他人打气。 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