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明智的抉择!抛弃美国尖端战机,却成就了中国航空工业
前言
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国家之间的友谊都是短暂的。
上世纪80年代,中美关系短暂恢复密切,西方国家主动向中国伸出了武器交易的橄榄枝,其中包括一些先进的战斗机型号。

对于当时航空工业严重落后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借此一步登天,迅速缩小同西方的差距。

为何我国最终没有走这条捷径呢?如果当时没有放弃西方战机,如今我国武器装备会不会发展更好?

中国航空工业当时面临的困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水平至少落后20年。

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仍停留在二代机时代。
像歼-6、歼-7这样的机型装备虽然曾在上世纪60年代风靡一时。

但到了80年代,其性能已远远落后于苏联的米格系列战斗机。
更不用说与西方国家的三代机型相比了。

就连我们引以为傲的第三代战机歼-8系列,在当时其性能也只能算是勉强看得过去。

更令人忧心的是,中国在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等核心领域的滞后程度更加严重。

以发动机为例,中国当年的主力涡扇发动机WP-7的推重比仅在5左右。
远远落后于苏联AL-31F发动机的7,更不用说美国F100-PW-220发动机的7.4了。

这种推重比的差距直接决定了飞机的机动性能和作战半径。
可见中国在这一关键领域的落后程度。

事实上,中国一度试图从苏联引进AL-31F发动机技术,但由于双方关系恶化而未能如愿。

航空电子则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另一大短板。
当年在研制歼-8II型战机时,其两大核心配套系统——火控雷达和导弹,由于技术跟不上其性能也不够先进。

由此可见,中国在攻防两端的关键技术上,至少落后于苏联一整代,更不用说美国等西方国家了。

除了核心技术,中国航空工业的其它配套产业也远远落后于当时的先进水平。
诸如材料、制造、设计分析等支撑性技术,与国际水准均有不小差距。

毫不夸张的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航空工业实力,最多只相当于西方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可以用"老古董"来形容了。

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的西北地区、东北边境和华东沿海地区,都遭受着前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威胁。

当时苏联在这一地区部署了1300多架先进战机,其中包括像苏-24、图-22M这样的新型号。

这些战机射程远、载弹量大、突防能力强,对我国腹地可谓是构成了巨大威胁。

再加上其先进的远程导弹和雷达体系,我国当时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但面对来自北方的这股严峻的军事压力,我国只能派出歼-6、歼-7等老旧战机迎战。

虽然这些战机单个拎出来实力不够,但我国还是寄希望于靠数量来弥补质量上的不足。

但实际上,单靠数量根本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局面,这一点在当时国人心中其实都是非常明白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才不得不将航空工业现代化作为当务之急。

但受制于我国当时的科技水平,仅靠我们自身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雷达、发动机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瓶颈。

西方国家的诱惑
正当我国航空工业陷入窘境之时,来自西方的合作机遇出现了。

上世纪80年代初,中美关系曾出现短暂"蜜月期",双方都存在利益诉求。

我国急需借助西方的技术和合作来打破封锁、提高工业水平;
而美国则希望中国能发挥遏制苏联的作用,从战略上牵制住当时世界的另一个大国。

在这种大背景下,双方在经贸、科技、军事等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合作。
其中,军事领域的合作就集中体现为美国主动向我国开放武器市场,允许我国采购当时西方国家的先进武器装备。

法国政府首先在1979年的巴黎航展上,向我国热情介绍他们当时最新的幻影2000多用途战斗机。

这款由法国研发的多用途战机,以高空高速超视距格斗能力著称。
其不但速度和航程超越了美军当时的主力机型F-15和F-16,其射程也更为优秀。

1982年,两名中国飞行员还亲自试飞了幻影2000,无不被其出众性能和良好操控性所折服。
从那时起,幻影2000就一直被我国航空界视为重点引进对象。

而美国则更是大打拉拢牌,不遗余力地向中国推销最先进的军用飞机。

美方不仅派出"雷鸟"飞行表演队展示F-16战机,甚至还主动推销了性能低于F-16但射程更远的F-14"雄猫"的升级型号。

作为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三代机(西方称其为四代机),F-14"雄猫"一直是西方航母编队的主力拦截机型。

它不但拥有动力强劲的涡扇发动机,还具备远程作战的能力和强大的载弹量,可谓是当年最先进的一款舰载机。

为了表达出售该机的诚意,美国甚至还专门在一架F-14舰载机身上喷涂了中国八一军徽,这在当时可以说是破天荒的"奉承"行为。

而F-16"战隼"虽然只是一款小型战斗机,但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
包括涡扇发动机、复合材料机身结构、电传飞控系统等,这款战机也是空军主力机型候选者。

面对西方国家的种种诱惑和热情推销,我国对购买先进战机显然也有着浓厚兴趣。

然而,尽管西方国家的诱惑力度之大、手段之诱人,但中国航空业人也意识到,单单购买整机而无法获取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对自身航空工业的长远发展帮助非常有限。

因此在做出最终决策之前,中国必须在引进与自主之间,作出一番权衡和抉择。

中方作出权衡和选择
经过反复权衡,中国最终作出了一个均衡有度的选择。

这一选择的关键点在于,既没有完全被西方战机的诱惑所迷惑,从而放弃自主发展方向;也没有竭力排斥一切外来技术,而是遵循"自主为主、引进为辅"的发展航道。

具体来说,中国一方面放弃了大规模引进整机改装的做法,但同时选择了有选择性地引进部分具有先进性的技术和部件,主要用于支持国产机型的升级改造。

比如将部分航电、雷达等系统应用到歼-7和歼-8等战机的现代化改进型上,以弥补这些老旧机型的不足,暂时缓解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中国更加注重自主研发的发展道路。
经过多年的努力摸索,终于在1995年与俄罗斯达成协议,从俄方引进了包括生产线在内的全套苏-27技术。

这无疑为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标志着我国战斗机制造迈出了关键一步。

导致我国放弃大规模购买西方战机的主要原因,一是经费问题。
虽然西方国家敞开了先进武器的大门,但要想真正购置足量先进战机并达到换装规模,所需经费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负担。

以法国的幻影2000战斗机为例,光飞机本身成本就极为昂贵,再加上武器弹药、基地设施、培训等各项费用,据估算至少需要200亿至300亿元人民币的投入。

而当年中国的整个国防预算开支仅为200亿元左右,根本无力承担如此巨额开销。
即便是相对便宜些的F-14"雄猫",其费用也不菲。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1982年中国人均GDP仅203美元,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投入大笔经费引进外国武器,无异于是对当时国家财政的重大挑战。

二是西方国家不愿转让核心技术。
作为航空工业强国,西方国家在对外贸易时奉行一个铁则,那就是只出售成品武器,但绝不转让其核心技术。

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自身技术优势,更多出于战略考虑,防止购买的国家掌握了太多关键技术而对自身构成潜在威胁。

但对于正在起步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单纯购买成品武器难以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与中国"自主可控、确保国家安全"的航空工业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而且只购买整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战机落后的症结。
因此,中国在引进与自主发展之间,最终选择了均衡兼顾、自主为主的道路。

这一选择一方面避免了将过多军费投入到昂贵的整机购买中,确保了国内有限的资金能够投入到自主发展的航道;
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受制于西方国家的命运,为航空工业的自立更生奠定了基础。

当年选择的现实意义
从如今我国国防发展来看,我国当年放弃大规模购买法国和美国战机是一个正确和明智的选择。

如果当时不加选择地大量引进,一旦西方国家出于政治或其他原因中断供应和技术支持,那些被引进的先进装备就会很快老化、失去战斗力,导致航空工业发展中断。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把有限的国防预算都投入到购买整机上,那将极大影响到90年代中期从俄罗斯引进包括全套生产线在内的苏-27技术转包项目的进程。

而后者对于中国航空工业的自主发展无疑是一个关键性的推动。

正是基于当年与俄罗斯的技术合作,中国在1998年终于研制出了第一款自主可控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A,我国战机设计制造综合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据估计,如果当初大规模购买法国或美国的战机,歼-10A项目至少要推迟10年才能实现。

之后,在此基础上中国航空工业又衔接推出了歼-10B\C改进型号以及五代机歼-20,综合实力日渐走向成熟。

可以说,是当年作出正确选择,才为后来自主航空工业的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这种既不盲目封闭又不被动追随的前瞻性做法,避免了我国航空工业被永远钉在西方战机的小摊车上。

避免了步印度后尘
倘若当年中国一味追求外购快车道,注定将步印度后尘,无法获得真正的国防现代化和产业能力。

印度军队长期高度依赖外购,其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被牢牢掌控在西方国家的手中。
印度大量采购了俄罗斯的苏-30MKI、米格-29,法国的阵风等外国武器装备。

虽然短期内装备水平有所提升,但由于长期缺乏自主能力,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国防实力受制于人,任由外方把控。

一旦西方发达国家施加军火禁运,印度军队现代化进程极有可能陷入停滞,维修升级无从谈起。

更为严重的是,高度外购导致印度国防工业发展停滞,失去了自主创新动力。
就比如印度所谓国产战机"光辉"数十年来仍无法批量服役,举步维艰。

这种完全依赖外购的做法,使其永远无法在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被西方国家牢牢掌控在技术封锁的掌心之中。

如果当年中国步印度后尘,大规模外购西方先进战机,即便短期内战力有所提升,但从长远看,也必将被卡住咽喉、受制于人。

届时,中国将彻底失去航空工业自主发展的能力,未来的现代化之路将被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和封锁所完全阻断,永无出路。

届时任何进口武器都将成为一文不值的废铁。
相较之下,独立自主发展航空工业无疑是中国最明智的选择。

放弃外购避免了被动挨打,扫清了障碍,使中国坚持了自主可控的发展道路。

今天,我国已在多个领域拥有了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真正独立自主的发展能力。
而这都源于我国当年的英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