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搭子,本质是谈论社交 | 杨柳Vibe第三期讨论内容

参与者:木薏(主理人) 淋沐 潇潇
以往参加过的社交活动有哪些?人为什么需要社交?
淋沐:
我参加过读书会,就在这里(店里自己组织的,大概两周一次,每次要读完一本书,然后大家过来讨论),大家来就是消遣一下而已,我觉得不真诚,因为很多人来不讲人话,有这种好为人师的倾向,他/她想要来这里给别人当导师,所以给我的感受非常不好。
潇潇:
那你倾向于大家各聊各的?
淋沐:
我觉得还是因为我们都想要在别人身上看到这种可能性,我们还希望稍微严肃一点去讨论一些我们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去听听别人的这种意见,因为每个人都比较主观嘛。在生活当中其实需要这样的交流,跳出来,站在外面去审视这个事情,但是往往在工作当中很难遇到愿意跟你交流的人,他/她觉得没用啊,为什么要跟你谈论这些?我挣钱不好吗?说到社交,人是一种社交动物,我有个疑问,其实我也希望通过讨论把这种思考理出来,就是人为什么会需要社交,他/她为什么不能孤独地生活?社交到底是如何帮助他/她生活?在哪些方面帮助他/她?社交毕竟还是必须在人跟人之间的,人跟动物之间属于互动,它其实就算不了什么。我觉得人必须要社交的话,就是人不能一个人在一起,他/她必须看见另外一个人,似乎才能感觉到自己是什么样子。
潇潇:
如果真要追溯的话,可能得追溯到人类社会刚开始形成、人类这个群体形成那么远。你们有没有一两个月不出门的情况?我是在去年有一段时间状态不是很好,出门仅限于去楼下后面这种距离。但是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其实还有个公园,去公园走了走之后,看来来往往跑步啊健身的人,有的时候看到小孩子啊,或者有人牵着宠物狗啊那种情景,看一看湖里面的水,风吹着水泛起波纹,旁边树木绿绿葱葱的那种感觉其实是非常好。我就感觉人还是要存在于这个自然里面。我自己一个人,如果说看到一群人在交流,其实有一种羡慕的感觉,很羡慕他/她们那种氛围感,因为他/她们有家庭也有朋友。我感觉跟能不能认识三五个交流到一块的朋友有关系。
淋沐:
我觉得老是一个人呆着,就是容易沉沦,这个沉沦不是贬义词,就是容易沉溺在某一种状态里面。出去到外面会觉得其实没有那么伤感,也没有那么悲伤,外面的这种事物它还是能够唤起你的一些活力。
木薏:
所谓的社交,我觉得可能真的是人的一种原始的属性。好像人在被创造的时候被植入的某种特点吧。
淋沐:
对,所以我就觉得人更像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它的目的不就是想要变成人嘛,我在想人工智能这个东西太大了,我始终感觉不一样。而且我觉得年轻人的这种社交方式,它的改变还是来源于网络的发展。在网络还没有兴起之前,大家想象不到人们最后会变成这种孤岛的形式。我在农村出生长大,对小时候的经历还是记得比较多的。那个时候因为没有网络没有手机嘛,所以大家这种交流还是面对面的,比如说我爸他可能每天晚上去别人家玩儿,坐在一起打牌、打扑克,或者是我妈她也要去串门什么的。经常会看到一群人,可能就是到了吃完晚饭的这个时候,村里的人会聚在某一个场地在那闲聊,晚了就各回各家。但是现在,村庄里大家的这种方式也改变了。现在因为网络一进去,可能所有人都开始用手机了,男女老少都在用,所以大家就觉得说我打个电话或者是我可以视频了,不必再走出家门那两步。
现实中的社交与虚拟世界中的社交
潇潇:
我之前的一个想法就是觉得网络很方便嘛,什么都可以在网络上面进行。应该是我2018年到2021年那个时间段,我就觉得这样挺方便,但后面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可能跟我自己有关,我是比较喜欢跟人打交道,同时我也要留一定的空间给自己。所以觉得线下咱们这种交流和网上就是不一样,和视频聊天也不一样。
淋沐:
因为你见到一个人是你很直观很直接地用你的身体在感受到对方,用你的感官在感受和接触到一些信息。网上那个人再熟,你也会觉得那个人不真实。我也打游戏,游戏其实是有社交属性的,对吧?在游戏里面,可能有的人我跟他/她玩了很久,关系非常好,但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过几天我说我要把他/她删掉就删掉了。而且我感觉打游戏的人极少部分是胜负欲比较强的人,更多的人还是在社交。正常打游戏的时候就聊游戏嘛,但有一部分人,他/她和另一个人可能是闺蜜或者好基友,可能会聊生活当中的事情。而且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就是,可能很多人有老公,有孩子了,但是她在网上还需要有一个CP。所以我觉得说网络把人体的感官变得很钝,他/她没有办法在生活当中去认真地感受另外一个人,需要一些刺激性的东西来帮助他/她重新唤起这种爱情的感觉。
木薏:
我一直避免在游戏里出现这种情况吧,因为我觉得我会沉溺在虚拟世界里,就很担心自己会很信任这个人,或者想跟他/她发展成很好的朋友,我说的担心可能是我怕我自己受到伤害。
淋沐:
我觉得从最初代的QQ时代到现在,怎么讲就是人越来越薄情。我觉得说每个时代每个年龄段都有年轻人,就是老年人里我觉得也有年轻人。我现在跟我以前的同学、朋友完全没有交集,因为我发现我仿佛还是个小孩,但他/她们都已经是一种中年的那种状态。可能他/她一来就被驯服了,他/她没有反抗过,就是很平稳的就过渡到那个时期。我觉得很多人就是一来就被驯服了,他/她甚至都没有反抗过。可能当他/她进入社会之后,发现反抗这个世界要付出很多代价,他/她不愿意付出这个代价。很多小孩都是中年人的样子了。
木薏:
我之前有用过网易云的歌房,现在主要就是00后,还有很多初中生和高中生,就听声音、听他/她们聊天完全感觉不出来是个高中生,可能我们那时候或者想象中的初高中谈恋爱还是那种很清纯的感觉,但他/她们已经不是那样的一个状态了,我觉得他/她们挺像饭圈那种说话方式。
淋沐:
我觉得主要的问题出在哪儿,他/她们的语言太匮乏了。比如说你跟另一个人说什么东西很厉害,他/她不会去表达,他/她只会说666(爆笑😂)。虽然现在大家都有知识了,但是反而是没有文化了。就是说你写的这个东西发在豆瓣上,肯定不止是我们看到,还有很多人看到,但是他/她对你写的东西不感冒。必须是一个跟你气场差不多的人,他/她能感受到你写的这个东西,这种真诚度或者是怎么样,他/她才会就是说觉得这个还可以,想去参与一下,肯定是从语言表达上来的,还是语言击中了你。
曾经很流行的打卡
潇潇:
不是有那种读书打卡、健身打卡社群嘛,我一直不喜欢,因为我觉得健身也好,读书也好,是属于自己的事情。把它变成打卡很累,工作KPI已经不够你受的了,还要自己去搞一个。我觉得这种事情你自己把它当成一个习惯,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你不需要打卡,为什么要打卡?不累吗?
淋沐:
有一段时间公众号挺火的,有两个大比较大的社区,一个叫有书共读就搞这种东西,就是每个人每天的这种打卡,仿佛是需要别人监督他/她去,他/她才能够做下去。我觉得他/她自己其实没有明白一件事情,就是阅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真正的改变是要在他/她最后读完书之后,行动上发生了转变,而并不是说他/她每天去那里翻开那个书,然后摘下了一句非常优美的句子贴在朋友圈,这就是他/她的今天的收获了。绝对不是这样。可以是行动发生转变,可以是思想发生转变。
潇潇:
如果说找到一个社群、社区大家一块分享,各自表达各自的观点,不是说非要认同你的观点,我觉得那种状态是最好的。
木薏:
但现在这种好像少了,大家已经发现自己真的打不动卡。
淋沐:
非常有热情打卡的那一波人热情已经消散。
潇潇:
我应该是经历过一次打卡,受不了,后来我放弃了,因为我意识到这有点不太对劲。
淋沐:
对,其实你想人的精力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是那样,你到那个时间点,可能你身体不舒服,那怎么办?对吧?你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做,而且人每天固定在某个时间点去做某件事情,这种模式化的东西就是会让人变得很刻板,其实会伤害一个人。
木薏:
但是有的人可能习惯这种生活模式,它会给他/她成就感。但这种人可能也是经过这种训练,我是不行的。像我之前参加的那种坐在会议室里讲PPT的一些交友、读书活动,这样的社交方式真的能让他/她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吗?
潇潇:
对他/她们来说是有益的嘛。可能个人喜好不同,我应该是从初中还是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始终保持着一个观点,就是你说出你的观点,我也说出我的观点,但是不代表说我非要认同你的观点,或者说你这个观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那我就听一听,可能我也听到心里面去了,也就转化成了自己思想的一部分。但是有的人不这么想,他/她觉得这样表达出来就展现自己了。还有他/她觉得自己上台演讲了,受到了锻炼,方向不一样。也有的人可能觉得这种方式不舒服,或者有的人就是强迫自己训练做PPT什么的。我觉得这个跟主理人的观念有关系,跟你的观念有关系,他/她可能觉得这种方式好,他/她就要求大家这样,那比如说你觉得我们这种聊天方式好,那就会吸引愿意这样安静下来聊天的人,当然也有的人他/她可能对这种活动不太清楚,他/她想看一看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就过去了,一看这个圈子好像是用PPT讲述的方式呀,那试一试吧。
木薏:
我觉得有些人被鼓励到了,可能会有一种成就感吧。可能真的每个人具体的社交需求是有一些区别的。但一致的东西就是大家可能都想获得一些新鲜感?还是别的什么?回到最初那个问题吧,人为什么要社交?
淋沐:
就还是兴趣点吧。我觉得像以前小时候在村庄里的那种生活,因为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就是每天去地里面干活,晚上回来大家吃完晚饭,可能在傍晚这个时候会走到那个地方去,大人小孩儿都在那儿,玩得很开心。但是现在,大家好像时时刻刻都在工作,就算是放假,也觉得是在工作,因为还有手机呢,手机每天铺天盖地的信息推送给你,如果你脱离不了这个信息,你如果放不下它的话,其实是很疲惫的。
潇潇:
很累很累很累,真的。可能我也有点手机成瘾的状态,比如说周六我一整天宅在家里面刷短视频,刷完之后就算睡了觉,到了星期天还是很累。
淋沐:
我的感觉就是你想看到的、不想看到的,所有的成堆地、成吨地涌向你。所以在手机上看书和真的拿书本看书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我觉得这个趋势挺明显的……
木薏:
回归真实生活?
淋沐:
这个不太可能。这个趋势是说人不可能摒弃掉电子产品。
木薏:
也不说这个意思,就是人意识到可能还是要活在真实世界中。
淋沐:
谁意识到?能意识到的人他/她自己已经意识到了。
木薏:
不是,因为我感觉现在的社交方式嘛,你看找搭子,我觉得大家还是想参加一些线下的社交活动吧,面对面这种。
找搭子是找朋友吗?
淋沐:
大家为什么要用搭子这个词了呢?为什么不用朋友这个词?问题就是在这。
潇潇:
好像是从一个短视频开始,出现了饭搭子这个词,开始是公司里面的同事,中午可能会有一个固定的吃饭的人,后面这个词就拆分了。因为不可能每一次都是跟同一个朋友出去,而且每个人都兴趣观点不一样,比如说你喜欢看漫展,他/她不喜欢看,那你就得找有共同兴趣的朋友去漫展,那这样的话可能就是搭子,但你也不一定非要说你们什么都谈。
淋沐:
所以我大概了解,第一就是说这个人他/她没法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情,他/她需要一个人的陪伴。第二,搭子毕竟是搭子,他/她肯定不是朋友,所以搭子这个词,它看似跟朋友差不多,但中间有很微妙的不一样。
潇潇:
有点像功能属性。
淋沐:
对,其实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就是起一个陪伴作用。我觉得搭子仅限于两人之间,三个人我都觉得不算搭子。
木薏:
那说明这个词还没有个确切定义。我感觉只要两个人有这种陪伴就够了,对我来说的话,那个人就不能是网上随便找找的,因为我觉得会有点尴尬。
潇潇:
有的人,比如说像我这种类型的人,其实觉得无所谓,参加一些活动刚见面第一眼,前几分钟可能会觉得尴尬什么的,但是如果我们进入到那个情境,我们俩喜欢的东西起码是一样的,在那个环境氛围下面,我们会很开心,毕竟有个人能陪你,能聊到一块去。
淋沐:
我很喜欢一个人去做一些事情,不太喜欢跟很多人一起。
木薏:
所以这个事情我觉得有点悖论嘛,一个人他/她如果惧怕社交,或者没有那么喜欢社交,他/她可能不会去找搭子,他/她就完全一个人干了。但是他/她在找搭子的话,那说明他/她其实还有一点社交需求,而且他/她可以跟陌生人成为搭子,说明他/她自己不是那么容易社恐或尴尬的人,我觉得是个悖论吧。
潇潇:
但是如果说是这样的话,其实搭子只存在于某种情况,只存在于像我这种性格的,或者比我这种性格更热情、更开放一点。像你这种偏内向的,可能不喜欢。
木薏:
喜欢热闹的他/她不就有朋友了嘛,那他/她就不需要搭子,他/她应该朋友很多,我的理解。
淋沐:
那这个就是不一定的,比如说他/她在老家,他/她可能会有很多朋友,但是他/她在外面可能没有什么好朋友。
潇潇:
确实有这种情况,比如说我在老家有几个玩得好的朋友,因为他/她们可能贯穿了我的初中高中,我们共同经历的那段岁月,但可能跟阶段性有关系,大学的同学朋友不一样,高中朋友不一样,初中朋友不一样。到社会上好难交到朋友,这个真的好难。
木薏:
这说明外向的人其实朋友也不一定多。大家的朋友确实是越来越少了。
何为朋友?
淋沐:
我觉得你看你怎么理解朋友,外向的人不是朋友多,外向的人就是认识的人多。以前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两个女生玩得非常好,她们就认为彼此是好朋友,但是某一次发生了某件事情,她们的关系就直接破裂了,完全决裂。那就是说能不能做朋友还是在于双方能不能同频,就是对朋友的这种认知是不是一致的。可能在他/她认为说我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必须出面帮我或者是怎么样,但是另外一个人不觉得说这个时候他/她应该这样。所以朋友我觉得最后还是要回到玄学上来,就是要看缘分了。
我觉得小孩很容易交到朋友,在一起玩的全都是朋友。在他/她眼里没有敌人这个概念。我那个小侄子出去见到陌生人,他就拿个草就去跟人家玩儿,看见大人还过去挠人家痒痒这样子。他已经五岁了。周边那些小孩儿在一块儿玩儿,只要两个人能玩起来的都是朋友。小孩也看眼缘的,他/她可能一开始就不喜欢这个人,可能两个人玩着玩着他/她就踢他/她一脚,可能两个人争某个东西,可能打过一架之后,两个人就那样,不会有仇恨这样的东西,除非是被父母的观念影响过多。
像我们小时候,像一些亲戚们的小孩大家很自然的就会玩到一块。小时候是每天都要去找朋友玩,因为在村里面上学,大家都在村里,所以放学、上学什么的都要去他/她们家里喊,喊在一起,放假的时候大家得一起去哪哪玩,而且可能整个童年大家都贯穿在一起。小时候觉得你们是很好的朋友,你们一个班里的同学全是很好的朋友,但是到后来,可能大家都开始进入这种社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了,尤其是当大家开始结婚生子以后,这种友谊直接荡然无存了。可能在还是青年人的时候,还没有到结婚这个环节的时候,大家都还是一样的,但是后面可能在某些观念上大家已经发生改变了,可能有的人开始在乎钱,有的人可能在乎别的东西,就是这些东西在他/她看来是最重要的东西。
潇潇:
可能朋友确实是阶段性的,能有持续的一生一世的朋友真的就是要珍惜,但如果说没有的话,我觉得的也不要太执着。
淋沐:
我觉得就是在逐渐向着这种衰老前进的时候,其实你发现生活当中的朋友不重要,重要的还是你自己,就是自立吧。其实我们应该寻找的是什么,是同行者,就是在人生这条道路上的陪伴者。可能你在做某件事情,他/她也在执着做某件事情。你们两个虽然不是朋友,但是会觉得大家都在同一条路上走,这个路不是一条形象的路,是一条抽象的路,大家都在为着某种理想或者是某种东西默默的在做,都是真诚的人,就好了。
木薏:
我觉得这是我定义的朋友啊,我对朋友的定义不要求我们好像什么都一样。
淋沐:
所以说就是这样,回到中国就是叫淡如水。
木薏:
就是大家去找搭子,其实是在找什么?找陪伴?潜意识里有没有找朋友这个想法呢?
潇潇:
我一开始就是感觉一个人是什么样都可以,但如果说是去音乐会这样一个场合,我要去的话,一个人在那嗨嗨嗨,我觉得很尴尬了,没有人回应,两个陌生人就提前说好,咱们一块去那嘛,可以手牵手啊,一起疯、一起跳啊,但如果旁边没有人怎么办?!
木薏:
哦我理解了。所以其实跟朋友还是不一样。
淋沐:
我觉得因为每个人社交,他/她可能都还是想要在某种场合交到朋友,但是问题就是说长大了就很难交到。
潇潇:
你们对交朋友这件事情怎么想?
木薏:
其实我之前去参加那个讨论会的时候就表达过我的观点,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我们一年也不沟通几次,可能去年电话打得比较频繁,视频通话有一年三次吧,微信上可能偶尔一两个月或者两三个月聊一次天这样。但是我们彼此确实是把对方当朋友,是很好的朋友,在一些可能对她而言是很艰难的时刻,我从心底里是跟她站在一起,在行动上去表示对她的支持,我也为她感到担忧,也想帮她这样。这是我对朋友的定义吧,就是很坦诚,我们其实在某些价值观上面是一致的,也不需要很频繁的沟通,也不需要说我们什么方面都一样,我感觉差不多是这样。我就很难找到这样的朋友,我的好朋友好像就是她了。
潇潇:
这种朋友真的少,你这属于是好朋友。
淋沐:
你觉得有很多这样的人就会好吗?我觉得过于频繁的社交并不好。像这样的朋友其实更多的还是从你自己懵懂那个时候过来,还在你不知道纯真的时候,还是在你没有去思考友谊是什么或者朋友是什么的时候,它就已经产生了。
木薏:
但我觉得不是的,因为我们大学的时候并没有成为很好的朋友,在后面感觉大家都面临一些人生选择,或者是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我发现她跟我是一致的。
淋沐:
我觉得主要是你们两个人之间是有点惺惺相惜呀。因为你们做出那个选择的时候,你们都知道为什么你们会做这个选择,你们觉得这个选择就是值得被尊重。但是往往只有你们两个互相尊重的,别人并不觉得这个选择是ok的,而是反倒是终于有一个人她理解感受到了你的痛苦,就是这样,你也感受到了她的痛苦。
木薏:
我都有点想哭了。可能确实是吧。就是当你欣赏这个人,或者你觉得这个人好,当他/她在低谷的时候,你的那种支持跟肯定是对他/她整个人的肯定。对他/她而言,你不会因为某些事情他/她做得好坏而去肯定他/她,而是你肯定他/她这个人,所以可能这个东西会给人一些鼓励吧。我觉得我们俩是这种状态的,而且我们彼此确实经历过一些我感觉是比较艰难的事情,可能很多人一辈子也不太会经历,这是一件比较反常的事情。
潇潇:
如果说你对朋友的一个定义需要是这样的话,那我觉得有点难,就在你以后的人生中不晓得能不能碰到第二个这样的朋友。但是如果说是正常的社交环境下的话可能不太多。
木薏:
但是我觉得有些人我跟他/她聊,可能确实很聊得来,我觉得有可能发展成朋友,但是目前没有遇到这样的人。其实这个活动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遇到这样的人。
淋沐:
对,我觉得我在做这个事情,其实一个目的就是希望遇到更多一些就是有自由精神的人。
潇潇:
我从一开始,对于社交这件事情其实一直都是被动的,我一直是让别人主动来找我,我不太会主动去找别人,我每一个阶段性的朋友,都是这个朋友来主动地靠近我,然后我跟他/她在各种各样的交流中成为了朋友,但是这样的朋友就是阶段性,我不太可能像你这样形成这种七八年的那种友谊,有点难了。
淋沐:
是不是同行者,最主要的还是在于你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对于人活着到底重要的是什么。
潇潇:
我现在也在想人活着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不知道。
淋沐:
我觉得其实还有一种朋友,就是每个阶段谈恋爱,可能在那个时候就会特别信任对方,那这个时候这个人可能也确实是你的一个好朋友,但是分手的时候就开始变化了。所以可能爱情也是友谊的一种,但是要看爱情能否发展成一种持久的友谊。
木薏:
据我观察自己同事吧,我觉得在很多具体事情上他/她们夫妻之间是很不一样的。我觉得很奇怪,他/她们如果不是夫妻关系,不是男女朋友关系,他/她们还能不能做朋友?所以我觉得也很难说。
淋沐:
我觉得这个东西确实挺奇怪的,很多人结了婚之后,两个人没有什么交流,就是各干各的,可能有了孩子之后,又变成一个三角关系,以小孩儿为中心,他/她们以这种方式产生联系,可能已经完全忽略了他/她们两个之间其实也应该要有联系。我觉得这可能是很多中国家庭都存在的问题。你会想要过你父母那样的生活吗?
潇潇:
他/她们的生活蛮累、蛮辛苦,如果我没有把自己的人生想明白,就贸然去过他/她们的生活,我觉得我会过得跟他/她们一样。先想清楚自己吧。
人为什么会觉得孤独?
淋沐:
现在大家的这种孤独感越来越强烈,也不是说没有人陪伴,也有,但为什么人会觉得孤独,原因来自于哪里?
木薏:
我觉得我感觉到孤独是因为跟我价值观一致的人太少了,大家的价值观不是不完全一致,而是完全冲突的,就是当你面对这个世界上其他/她人的时候,他/她们的那种想法跟行为会伤害到我,有一种在对抗这种人,对抗这个社会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我需要一些同伴。其实我读书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它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可能在城市里好一点,要是在更小的地方,大家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会有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
淋沐:
回到我出生的地方,回到我父母的家里,我觉得不是孤独,而是对抗。就是我必须要捍卫我自己,因为在那里,基本所有人都秉持一种非常传统和狭隘的观念,他/她们总是寄希望要战胜你,你需要跟他/她们对抗,最后所有的结果都是不欢而散。
木薏:
我知道,大家的价值观是你要有钱嘛,然后是工作体面,就这样咯。但是当你追求的东西跟这个相反的时候,当你跟这些东西相对抗的时候,那种压力自然就来了。
潇潇:
我之前就是工作上出了点问题,然后回到了老家,邻里氛围是特别重。亲人之间的关心其实是很真实的,能够稍微抚慰你,就是在那待的时间一旦过长了之后,你会发现我们之间的这种……因为我在想,如果说我待在老家的话,到了27-28岁,或者25-26岁那个年纪,可能就会结婚、生孩子,我是很恐惧,也有抗拒,在小县城那种地方,如果说你跟他谈了一年两年啊,家里面可能就催男方赶快结婚。如果因为压力我结婚了的话,不出一年又要开始生孩子。我自己感觉都还没长大呀!我就在想,我要经历这样的人生吗?不行,我还是出去玩吧,出去外面打拼虽然累,但是我觉得自由一点,追求一下心理上面的自由。
淋沐:
我觉得整体上中国人有这样的一种行为,就是比如说他/她生病的时候,他/她认为健康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旦好了马上不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去挣钱或者是名气或者什么,钱肯定是要的嘛,对吧?但关键问题是显得这个人特别贪婪。为什么在那样一个紧要关头,在你的觉得你要死的时候,你才发现人的生命是如此宝贵或者是脆弱。那个时候你多么想要用一切东西来换这个,但当你变好了,又开始忘记了这样的一个时刻。所以我觉得人还是不应该把那些东西看得过于的重要吧,它肯定也是重要的,但是你不能去执着和抬高它,把它升高到某一个层次上面去。
但现实的情况就是,你不这样做,或者是你在过一种比较窘迫的生活,你就会感觉到自己被孤立或者是怎么样。而且这个社会它真的就像一个机器一样,你置身在其中,很多时候有那种身不由己的感觉。所以就像最后大家都浓缩为一句话,就是没有办法。你发现就整个人类,不管好人坏人,不管怎么样,统统被捆绑在一个机器上面,一颗核弹上面,等待着最后大家一起爆炸。
有时候你也会想,因为历史它通过这样的一个演变,呈现了今天的样子,在某一个节点上,它走向了这样的一个方向,我的观念肯定有点悲观了,我不会觉得越来越好。因为我觉得尤其最近几年像性骚扰、自杀这样的东西好像变得越来越多,而且青少年身上变得更加明显,因为可能在父母那个年代,他/她们更重要的是吃饭,可能他/她的欲望更多的在于要吃饱,到现在就是我们已经能吃饱了,但是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到底该追求什么,然后他/她们可能一直保留要过一种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的梦想,对吧?但是现在的小孩他/她就可能不太知道他/她到底应该去干什么,或者是他/她的父母要求他/她要去像他/她们一样去生活或者是怎么样,他/她感觉到人似乎不应该这样,不仅仅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但是在这种碰撞的过程当中,他/她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导师,找不到某一条正确的道路,到最后陷入了某种绝境,或者是他/她可能根本感觉不到温暖这种东西。
潇潇:
我觉得就是父母先去学一堂课,先把自己当小孩养,先把自己养成熟,才知道怎么样去养孩子。
淋沐:
是啊,问题就在这儿。他/她把你生下来之后,他/她需要赋予你一笔债,你生下来就开始承担这一笔债务,就是将来的(照顾)不是不行,但是不应该是以这样的方式说出来。我觉得它是一个自然的东西,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嘛,对吧?我将在你老的时候就是给到你这样的一个东西,而并不是一种交换。“我养你就是为了你将来给我养老”这样一种观念非常频繁地出现,“我给了你生命”怎么怎么样,“你都是我生的”。像这些话我觉得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小时候这些话给我制造了一种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道德上的压力。
潇潇:
如果说以后我要结婚生孩子,我在想我应该要怎么样去养,我是不想像我妈一样养,因为我觉得对孩子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我就觉得让他/她压力也不要那么大,让他/她有勇气能感受到爱是什么样子,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爱到底是什么样子。
淋沐:
现在很多人都是一个病人的状态,观念永远是非黑即白的,在两个极端之间抗衡。人其实应该放松一些,松弛一点。我觉得我们谈家庭也好,或者是谈朋友、谈爱情,它都是一种社交。说来说去,对于某些人来说,他/她需要这样的方式,找搭子可能就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这种流行的文化蔓延开来,那些从前不需要搭子的人,也开始去寻找搭子,我觉得它还是一种追求流行趋势的发展。以后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新的东西,这种网络文化有时候还挺好的,形容某个东西还挺精准的,但是还是太过于快餐式了。
木薏:
我现在觉得搭子文化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新的名词,但它并不是真正新的东西,可能更多人愿意尝试这种新的方式,所谓新的方式,就用了这样一个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