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木构建筑巡礼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讲到,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属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四)外部轮廓之特异,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在木构建筑,我最喜欢的是斗拱,一为斗拱设计之巧妙,令人称奇;二为斗拱形制之精美,心旷神怡;三为斗拱工艺之繁复,叹为观止。
观音阁是雅安市区年代最久远的木构建筑,创建时间失考,重建于明天顺、正德年间。观音阁乃典型的官派建筑,坐落在台基之上,用料充足、结构严谨,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造型古朴端庄。大殿是抬梁式结构,上下檐施五踩重昂斗拱。大殿正面翼形拱上雕刻有花卉,转角辅作出昂深挑,非常飘逸,重檐山墙面的斗拱出昂犹如弯曲的象鼻,非常美妙。观音阁的其他配属建筑已经不存,孤独的坐落在山脚下,周围是一片老旧的家属院,大殿前的院坝也平整为一停车场。这也挺好,每日人来人往,为古建筑平添几分人气。





青龙寺位于芦县龙门山下龙门镇,现仅存一大殿,是四川为数不多的元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大殿用材硕大、气势浑雄,采用斗拱抬梁式结构,斗拱挑枋混用,外拽均为五辅作无昂无耍头,一跳单拱承素枋,二跳华拱直接承撩风枋,所有出挑均为整料足才。前檐施五辅作科拱九朵。明间补间辅作三朵,次见辅作一朵。在中心柱辅作及两朵柱头铺作的令棋上有雕花。屋顶坡度檐口平缓,正脊鸱尾高翘。青龙寺目前正在修葺,寺院外的龙门镇虽然修缮一新、但是游客寥寥,也不知是我来的时候不对,还是乡村旅游开发效果未及预期。


在芦山县还有不少姜维的遗迹。姜维,字伯约,天水人,三国蜀汉大将军。姜维本是蜀汉的降将,却也成为蜀汉最后一位忠臣,在钟会灭蜀后,姜维虽投降,却密谋策反钟会、匡扶蜀汉,最终功败垂成,时也、命也。相传,芦山曾是姜维建城戍兵之地,于是有“姜城”称谓,县境姜维遗迹众多。
在新打造的汉姜古城中,有修建于明代的姜维祠庙,现存有明代牌坊、平襄楼、姜公庙。牌坊建于嘉靖三十四年,为四柱三间三楼重檐门楼结构,屋面铺简筒瓦,坊间作斗拱状承接,屋檐为庑殿顶。牌坊四根立柱及横放上均施彩绘,有人物、花鸟、龙凤纹饰等,立柱前后有抱鼓石。牌坊阑额正面刻有“汉姜侯祠”,背面刻有“万古忠良”。由此可见,后世人对姜维的历史评价。在三国志中,陈寿对其评价不高,认为其“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陈寿认为,姜维才疏志大、好大喜功,不顾蜀汉偏安一隅、国力凋敝的实际,多次北伐曹魏,终至劳民伤财误国。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在此按下不表。

牌坊后是一片平整的广场,广场一头是一座异地搬迁来的清代戏台,戏台的对面就是平襄楼和姜公庙。平襄楼是始建于北宋的明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三重檐歇山顶,气势浑厚、结构精巧、风格古朴。楼殿是斗拱抬梁式建筑,前檐明间施两朵补间辅作,楼四周有18根大柱支撑,内有8根大柱通顶,全楼共施辅作38朵。平襄楼后方是姜公庙,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穿斗式结构。据网上介绍,建筑内部有姜维的生平事迹展,可惜看院落中的落叶,这两座建筑很久没有对外开放了。




曾经,这些地方或梵音袅绕、或法鼓长鸣、或祭祀不绝,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唯留有形单影只的建筑,向后人诉说着往日的繁盛。此情此景,总让我想起,“曾经,我茫然前行, 黯夜的路上 ”,不好意思,串台了。是总让我想起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