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命运般的重聚:第77届戛纳主竞赛入围作品 Part 2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故事。来到第77年的戛纳,必然也不会缺少那些看似意外,却又命中注定的相聚。
大师归位,新人当立。站在世界电影之巅的创作者们,以不同的身份来到这里,又从这里离开。周而复始,一期一会。不同的艺术理念和美学风格在此交汇碰撞,共同促成了电影艺术的滚滚前行。
于是电影节的魅力便不再仅仅来自电影作品。那些如宿命般的重聚,同样铭刻下了戛纳电影节不容忽视的经典华章。
Part 2《如命运般的重聚》
《裹尸布》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异色电影大师,从处女作《欲望号列车》开始,就奠定了其独特的表达与美学追求,作品创作规律独立于主流审美之外。在欧洲电影体系中,不论在学院派,还是影迷圈,都是无法忽略的重要作者导演。
虽然如今的大卫·柯南伯格对于影像的表现已经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寻求更为直观,具有冲击力的官能刺激。但不变的是在作品中,对人性本质的挖掘与延伸,对当今人类命运的可能寓言。
所谓越是接近真相,越是面临恐惧。大卫·柯南伯格电影中的诡魅,又何尝不是人类文明背面的外化。今年入围的《裹尸布》又将通过一段连接生死的设定,去面对怎样的欲望困境。
十年为期,第七次入围戛纳主竞赛的大卫·柯南伯格,或许依然会脱离在评审团的审美范畴之外,但这些都无法撼动他独有的电影魅力。28年前的评审团特别奖是最好的注脚,而如今在戛纳,他值得一座最佳导演,甚至评审团大奖的肯定。
《大都会》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时隔13年再出新作,时隔45重回戛纳。85岁高龄的科波拉,带着他的最新导演作品《大都会》重回大众视野,这本身便足以称为影史传奇。
近年,其导演的《现代启示录》和《教父》先后迎来30周年和50周年的历史时刻,修复片源在全球备受追捧。横跨半个世纪,能够接连欣赏到科波拉不同生涯节点的重要创作,对于观众来说也是电影世界难能可贵的奇妙经历。
这部耗资超过亿元美刀,让科波拉不惜变卖资产也要拍摄实现的巨作,寄托了一位电影大师最后的创作坚持和热情。但这些都并不能成为影片质量的有力保证。
作为好莱坞电影导演,优胜劣汰是他们必须面对的职场法则。13年的创作空窗,其实也是行业对其创作力悲观的侧面印证。新千年后,其创作的疲软已是不争事实,这部《大都会》能否重现其巅峰期的荣光,都要画上一个问号。
但有趣的是,作为新好莱坞时期的代表人物,科波拉与柯南伯格却已不是在戛纳首次相遇。1996年第49届戛纳电影节,科波拉作为评审团主席,代表好莱坞最主流的审美,没有将任何重要奖项颁给异军突起的柯南伯格。
28年后的今天,两人共同重聚戛纳主竞赛单元。代表的是两种风格,两个时代。而这种历史的意外与回望,便是戛纳的魅力,也是电影的魅力。
《大都会》在这个电影史诗已然消亡的时代,重新用最新的影像技术去重现上世纪中叶经典的宏大叙事。这种对主流语境逆势而上的创作,能否帮科波拉实现“三金棕榈”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成就,这本身便足够令人期待。
《艾米莉亚·佩雷斯》导演:雅克·欧迪亚
回望1996年的戛纳电影节,其实还有一位熟悉面孔同样重聚在本届戛纳主竞赛单元。那年雅克·欧迪亚导演的《自制英雄》获得当届最佳编剧奖,时隔多年,如今他也已凭借《流浪的迪潘》成为金棕榈导演。
雅克·欧迪亚在法国导演序列里,并不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那批作者。他的电影作品有着最鲜明的法国电影特征,关注于现实。却又在文本创作上,会更聚焦于戏剧性的角度设定。
扎实和工整是他的优势,却也是束缚其获取更高成就的阻碍。没有更为明确的美学风格和作者革新,是难以归入大师之列的原罪。
今年这部《艾米莉亚·佩雷斯》将叙事视野转向墨西哥,一部关于毒枭的歌舞电影,会是雅克·欧迪亚导演生涯的新尝试。但难说拥有更多惊喜的观看体验,却似乎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只是以目前主竞赛单元的入围片单来看,今年的法国国家队作品在数量上明显缩减。
面对故人的重聚,以及新人的崛起,能否搏得最佳女演员,甚至最佳导演。作为其中资历最丰富的导演,雅克·欧迪亚将是这届法国电影的基本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