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认知——2024041301
4月10日,一则“公职人员殴打酒店老板”的信息引发多方关注。湖北省枣阳市一家酒店的老板谢先生称,今年春节期间,几名公职人员在酒店因退房一事与自己发生冲突,其中一人打了自己,并且叫嚣“你算什么级别,枣阳市副市长才和我平级”。4月10日,记者联系上打人者福州经开区税务局干部常某某,对方承认当晚因为冲动打人,也承认自己说了不当言论,但其解释是酒后气话,并且是在门外边和朋友说的,没有当着谢先生面说,也没有威胁他的意思。在接到谢先生举报后,单位立刻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并形成了书面处理意见。意见书认为,陈某作为公职人员,事发过程中没有及时有效制止常某某殴打谢先生,且存在言语与公职人员身份不符的情形。因此,对陈某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勒令其做出深刻的书面检查,并要求其当面对酒店老板赔礼道歉。“我们根据调查事实对他进行了处理,合法合规。”对于言语威胁一事,工作人员解释称,“陈某言语确有不当之处,是说了‘你现在别闹,以后再慢慢弄他’,但这话没有对老板说,是常某某当时情绪激动,陈某将其拉开后,在门外边对其进行的一种安抚。——https://news.youth.cn/sh/202404/t20240411_15189452.htm
“打工人,打工魂”,可是“一旦上过班,你的气质就变了”。近日,“班味”又成为了年轻人热议的话题。所谓“班味”,就是形容打工人身上特有的疲惫气质,不管多么开朗阳光,一旦开始上班,“班味”就散发出来,挥之不去。同时,有关“班味”的词条在社交媒体的热度居高不下,随处可见都是“怎么去除洗掉班味”“班味太重”等话题。打工人对于“班味”的调侃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温柔的“控诉”,折射了职场人在高压工作环境下身心状态的微妙变化以及对于职场生态的新期待。在快节奏的职场生活中,很多职场工作者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不得不选择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和身心健康。大量的职场人确实在超负荷的环境中工作,因此可能会出现面容憔悴,精神疲惫的情况,也就是网友们所调侃的“班味”浓厚。不仅如此,职场人还自制了“上班恶心穿搭”来表达自身对于上班的态度。那么,为什么职场人会如此排斥自身“浓厚的班味”呢?究其原因,职场人无法从自身所从事工作中获得幸福感。前程无忧发起的“工作值不值”调研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表示“不满意现在的工作,只是不能失去”,这确实反映了人们对于现有工作的不满,没有对于工作的热情与期待。工作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需要对齐颗粒度”的“黑话”以及上下级之间存在的隐形压迫也在消耗着打工人的激情。事实上,年轻人在工作选择上不仅看重经济回报,还关注工作带来的精神回报和成长机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工作看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工具,投入到了更加广阔的新兴职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上班恶心穿搭”还是职场人对于“班味”的排斥,背后绝不是他们对于工作的逃避与懈怠,更多地是工作以及职场的新期待。而我们真诚地期待打工人能够尽量摆脱“班味”的限制,重拾自身的松弛感与对工作的热情。——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8/56/13727365.html
4月12日,杭州警方发布通报,所谓“在法国巴黎拾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作业本”的视频,系网民徐某某(女,29岁,网名“Thurman猫一杯”)与同事薛某(男,30岁)共同策划、编造脚本、摆拍,并散播至多个网络平台,造成恶劣影响。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在“娱乐至死”“流量至上”的互联网逻辑横行的当下,还应保守那份对真相的敬畏,这是社会成员保持理智的底线,也是媒体必须恪守的新闻工作的根本性原则。就在事件闹得沸反盈天、网民吃瓜的时候,2月19日,澎湃新闻刊发了评论《“秦朗巴黎丢作业”算什么新闻》,对事件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并严肃批评互联网平台上有很多所谓的热点,其实就是鸡零狗碎、真假难辨的“片段”,只要拿新闻要素一衡量,马上就漏洞百出。厕所里捡到孩子的课本”本来就是互联网上的老段子,前有徐某某煞有介事地拼凑外国元素摆拍,后有所谓“孩子的舅舅”出来认领,无非是为了蹭流量,而这样的流量狂欢其实是以愚弄公众、扰乱舆论场传播秩序为代价的。TA骗了我们,我们却嘻嘻哈哈,满不在乎自己上当”,这是一件更严重的事情,这让我们失去了对于真相的敬畏、对谣言的警惕。对于徐某某被公安机关处罚,或许有人会打圆场:这就是讲的一个段子嘛,何必当真?之前就有人出来为徐某某辩解:“粉丝那么多的网红,肯定不会造假的。互联网信息里的污泥浊水,反向饲喂出受众对新闻的虚无主义,对真相的玩世不恭,似乎万物都可“抓马”,新闻无非段子。结果在流量拜物教之下,各种碎片化、口水化的信息泡沫泛滥,公众被困于谎言的茧房当中。另一方面,一些自媒体也看准其中的机会,拿出脚本公然摆拍,刻意编排出“婆媳大战”“夫妻反目”“恩将仇报”“人性险恶”等一出出的赛博闹剧,把造谣当成了发家致富的秘诀,把一只只有毒的“奶头乐”塞向公众的嘴里。这些摆拍段子,为了追求刺激性,在价值观上故意拨弄人性中幽暗的那一部分,必然指向挑动群体对立、强化刻板印象、制造形形色色的歧视和冲突等等。所谓“厕所里捡到孩子的课本”的情绪指向,无非集体嘲笑一个孩子。段子被当成“新闻”,结果就是新黄色新闻的泛滥,“娱乐至死”大行其道,公众受困于信息的泥淖中。“秦朗”没有丢作业,新闻机构更不能丢了对真相负责的魂。这起闹剧是对互联网传播生态下“娱乐至死”的深刻警示,全社会要重拾对新闻的严肃态度。——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009044
近日,杭州某公司一则招聘启事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公司计划以年薪50万的待遇,招聘“代嫁师”这一新兴职业。此消息一出,许多网友对此表示出浓厚的兴趣,纷纷留言调侃“现在结婚还有这种服务了”“听上去能省心不少”“我立刻就能上岗”。“代嫁师”,就是代替新人打理婚嫁一切事宜的人。其主要职责包括与准新人进行深度沟通,以充分明确他们的需求;为新人提供专业的婚宴酒店、婚纱摄影、婚礼策划等建议,并协助与商家砍价,拿到高性价比的方案;同时,他们还要具备帮助新人缓解备婚焦虑情绪的能力。这一新兴职业的出现,象征的是社会对满足特定人群特殊需求和个性化服务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婚礼形式,而倾向于追求独特的婚礼体验,但这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最后也不一定能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结果。而“代嫁师”的出现,无疑解决了这些难题,通过倾听新人的需求,寻找合适的方案,这些都大大节省了新人的时间与精力。此外,在婚礼举办前新人也常常会有“婚前焦虑”情绪,比如担心与公婆之间的相处是否融洽、婚礼形式又是否合适等等,这些问题找不到合适的人排解倾诉。而代嫁师擅长倾听、感同身受、积极回应。简单来说,代嫁师是让你表达忧虑情绪的“树洞”,也是让你振作起来的“功能性饮料”。然而,“代嫁师”的出现也引发了很多网友质疑。一部分人认为,“代嫁师”的存在是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挑战,也是对婚姻和家庭的极度不尊重。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两个人相互扶持、共度人生的承诺。 而“代嫁师”这一职业的存在,无疑将婚姻降格为一种简单的交易,且剥夺了当事人亲自筹备婚礼的体验,这无疑是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极大冲击。还有人认为这与婚礼策划师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换个名字借机炒作。的确,二者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无论是叫什么名字,“代嫁师”能否更好地满足人们需求,这才应该是关注的重点。因此,该公司比起制造噱头吸引流量,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服务,让这一职业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这样才能经久不息。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的职业形态层出不穷。我们不可否认,“代嫁师”这种新兴职业满足了某种特定需要,是市场细分的产物。然而,我们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在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欢迎这一新兴职业的同时,也应保持理性与警惕。——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8/56/13726837.html
近日,昆明市一小区内开设寿衣店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业主们认为寿衣店的存在不吉利,因此纷纷表示反对,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回避这家店铺。然而,店主坚称自己的经营行为合法合规,对业主们的反应感到困惑。在这一事件中,吉利与否的观念与合法生意之间的冲突暴露无遗,引发了人们对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社会关系的深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与吉利与否紧密相连,寿衣作为与死亡直接相关的物品,自然也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这种观念深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俗中,使得许多人在面对寿衣店时,心理上产生了不适和抵触。然而,在现代法治社会中,个体的经营自由受到法律的保护,只要符合法律规定,任何合法的经营行为都应得到尊重。在这起事件中,寿衣店店主的经营行为无疑是合法的。然而,如何在合法经营与社区关系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了摆在双方面前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店主有权利在合法范围内经营自己的生意;另一方面,社区居民的感受和利益同样需要被重视和尊重。这就需要双方通过沟通、协商和理解,共同寻求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吉利与否的观念已经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性看待死亡和与之相关的物品,将其视为生命的自然过程。在这一背景下,对于寿衣店等与传统观念相悖的经营行为,社会应当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这不仅是对个体经营自由的尊重,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处理这一事件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从法律层面来看,只要寿衣店的经营行为合法合规,就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从道德层面来看,我们也应当尊重社区居民的感受和利益,尽量避免因经营行为而给社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因此,双方应当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框架内,通过沟通和协商寻求解决方案。面对这一事件,我们应当倡导理性与包容的社会氛围。一方面,社区居民应当理性看待寿衣店的存在,尊重店主的合法经营权利;另一方面,店主也应当尊重社区居民的感受和利益,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矛盾。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加强对于吉利与否等传统观念的宣传和教育,促进社会的理性和包容。昆明小区内开寿衣店遭业主反对的事件,不仅是一起简单的商业纠纷,更是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社会关系的缩影。在处理这一事件时,我们应当坚持法治精神,尊重个体经营自由,同时也应当注重社区关系的和谐与平衡。通过加强沟通、协商和理解,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8/56/13726780.html
近期,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浦东新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特大团伙职业骗薪诈骗案。3月26日,法院对被告人陶某某(职业骗薪团伙成员)诈骗案公开开庭审理。在过去的几年间,该团伙肆无忌惮地瞄准沪上众多中小企业疯狂实施诈骗,让被害企业不堪其扰,有的企业甚至因此倒闭。检察机关介绍,2020年1月至案发,以杨某某等人为代表的职业骗薪群体,通过伪造学历证书,虚构工作经历、个人能力入职企业后,以虚构拜访客户记录等方式制造自己正在为公司努力工作的假象,以此骗取公司支付的底薪或业务报销款项。当被害单位发现上述人员未能给公司带来任何收益、业绩一直为零,欲将其解聘时,部分人员还会以“正在寻找客户、客户资金马上到位”等方式拖延在职时间,以骗取更多薪资。经统计,检察机关认定被害企业260余家,该团伙涉案金额高达3500余万元。据“案件聚焦”微信公众号报道,管女士高中文化水平,这几年她与丈夫在上海陆陆续续入职了100多家公司。管女士说,她和丈夫的最高纪录,是每个人每个月,同时在10多家公司兼职,个人月入工资20多万。管女士的丈夫徐某,两年多的时间里,在197家单位曾经任职,获得工资近200万元。骗薪犯罪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内部生态系统,挤占了正常求职者就业资源,更严重扰乱了营商环境。多数被害企业正是因为被骗薪团伙抓住了对入职员工背调不严谨、日常考核管理不严格、社保缴纳不规范等“软肋”,才深陷骗薪陷阱。针对被害企业经营管理漏洞,浦东新区检察院从建立健全入职信息审查制度、强化企业内控管理、规范新入职人员社保缴纳等方面,对金融、销售等行业的64家企业制发检察建议。——https://news.youth.cn/sh/202404/t20240412_15191201.htm
在杭州拱墅区一间10多平方米的单间,不大的办公场地被围断成了数个小隔间,负责社保挂靠、代缴的中介们,正与客户一对一讲解,不时传来计算器按键声。更令人吃惊的是,据这家中介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小小单间竟托管了数百家“公司”。社保是我国公民享受的基本生活保障,“以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手段虚构社会保险参保条件、违规补缴”是《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明令禁止的。在《办法》即将实施一周年之际,潮新闻多日调查,发现一些企业、中介俨然将“挂靠虚假劳动关系缴纳社保”,做成一门收入稳定的灰色“生意”。在走访中发现,这些违规挂靠社保人员,绝大部分都是灵活就业人员。近年来,随着新业态蓬勃发展,灵活就业群体成为了促进就业、拉动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打击虚假参保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需求。社保挂靠、代缴行为在我国是被明令禁止的,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出台虚假、伪造资料参保举报政策。《浙江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奖励暂行办法》也将虚构参保条件、伪造参保资料等公开接受举报,最高奖励10万元。可不少中介明知违法,依然顶风作案。每年三四月份招聘、换工作旺季,也迎来这门灰色“生意”最红火的时节。有中介将“生意”手段变得更为隐蔽,其中一种就是鼓励客户开虚假公司或办理个体工商户执照缴社保,这样既可以规避挂靠风险,又能赚取更多收益。从设立初衷看,社保是国家保障劳动者抵御社会风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国家、社会、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在民众遇到生活、工作变故时,提供相应的经济和物质帮助。根据现行社保缴存规定,分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种社保类型。前者由单位、个人共同承担社保费用,缴纳的社保包含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个险种;后者完全由个人承担费用,只能缴纳养老、医疗两类险种,如果个人想要更多保障,就必须找商业保险公司来缴纳相关保险费用,但其中可能并不包含失业、生育等项目,且缴纳费用较高。目前,随着时代发展而新生的灵活就业人员规模稳步壮大。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居家直播等灵活就业形式,正在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也在促进就业、带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但是,这一劳动群体因为缺乏固定雇主,只能以个人名义购买居民社保,陷于社保未全面覆盖的现实困境。也正因此,他们成了保障弱势群体,也是交全社保的主要诉求群体之一。以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群体为例,为了规避用工成本,多个平台设计出了规避现有法律框架的用工形式——只跟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双方是平等合作关系,而非劳务关系。如果同时给多个平台接单,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在平台设置的机制中,可能被认定为是个体工商户。而实际上他们是灵活就业人员,只能以居民身份买养老、医疗保险,并不能享受职工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等。某些公司、中介就将“生意”的对象,瞄准这部分灵活就业人员。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中的育龄妇女,因为个人无法购买生育险,享受不到生育津贴,而通过违规参保就能享受生育保险保障。代缴社保违法风险增加,另外灵活就业人员无法得到放心保障,挂靠、代缴社保最大问题在于社保中虚构劳动关系,一旦出现工伤等情况,很难走正常流程拿到保险赔偿,个人不仅拿不到还赔偿,还要承担刑事责任。原本收入并不高,又没有足够生活保障,挂靠、代缴社保也便成了这部分群体的刚需。灵活就业人员规模扩大的同时,如何保障他们的社保权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办法》即将迎来一周年,虚构社会保险参保条件、伪造参保材料,均被列为依法有奖举报范畴。此外,《社会保险法》《刑法》等也明确了挂靠、代缴社保涉嫌触犯法律“红线”。由此,保障社保资金安全监管重点领域,成为一道愈发拉紧的红线,相关部门也已清理了一大批虚假劳动挂靠、社保代缴的机构。尽管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固定雇主,职业风险依然存在。职业伤害保险的保障对象应当是全体劳动者,而不只是限于有清晰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如果像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一样,可以灵活就业者身份参保,那就不需要通过中介多花钱再去参加社会保险了。政策“补丁”堵住违规参保漏洞的同时,也拦住了大量灵活就业人员的实际保障诉求。法律的初衷是保护公民社保权益,而不只是打击社保挂靠、代缴中介,将灵活就业人员需求堵在门槛外。社保挂靠、代缴背后应当首先关注群众需求。社保作为一项公共服务,首先是服务,然后才是治理。将挂靠、代缴社保中介“一刀切”取缔,一方面灵活就业人员合法的个人保障权益没有渠道去实现;另一方面,不利于实现社保全覆盖,长期持续健康运行,社会弱势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无从谈起。参加社会保险是全体国民的基本权益,治理社会保险挂靠、代缴的根本举措是实现社会保障权益平等,满足群众基本保障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制度惠及范围有待扩展、制度设计亟待改进,需要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灵活就业人员的刚需,建议相关部门尽快改进制度设计,采用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方便各类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缴纳社会保险费,使他们能够大大方方地参保缴费在目前社保制度还在优化中,部分社保代缴中介在畅通灵活就业人员和小微企业参保渠道中发挥积极作用。在社保制度更加完善前,应对部分社保代缴中介予以正名。“不过,相关部门也要加大打击某些中介为获取买房、买车资格违规代缴,跑路、骗保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实现有法可依、监管有力。——https://news.youth.cn/sh/202404/t20240412_15191941.htm
近日,某高校一院长在校园内被车辆撞倒去世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3月份,浙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内还发生一起车辆冲撞行人事件,致多人受伤。校园内交通事故不断,再次引起人们对于校园安全管理的讨论。校园内发生车祸,一般来说肇事车一方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学校在存在安全保障过错且肇事车一方无法承担全部赔偿责任的情况下,才承担剩余部分的补充赔偿责任。很多高校是允许社会车辆通行的,所以高校内道路发生交通事故一般直接适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的规定。在高校中发生的交通事故,与在高校外普通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处理的原则基本没有区别。高校承担的也仅限于上述条款中道路管理部门应当承担的安全保障责任。如果高校没有过错,则不承担补充赔偿责任。此外,据媒体报道,撞倒该院长的车辆为学校校车,即一种敞篷观光车,被学生们称为“宝宝巴士”。在民事法律赔偿责任划分方面,肇事车辆是否属于学校没有区别。肇事车辆的驾驶员都是直接侵权人,都应该由其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如果驾驶是其职务行为,侵权责任由其用人单位承担;如果其是私自驾驶车辆,且用人单位在车辆管理方面存在过错的,侵权责任还是要由驾驶员承担,而用人单位只承担车辆管理的过错责任。近年来,校园内交通事故频发。不少网友认为,大学里面的汽车确实该管管了。还有人认为校园应该强化人车分流,对车辆进行限速。近期,国内多所高校出台相关措施,收紧校园交通管理措施,包括限制时速,限制车辆进入时段,设置禁行禁停区、缓行慢行区等。近期海南省教育厅发布《海南省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指出,各学校应当积极推进落实“人车分流”制度。与此同时,专家指出,高校内发生交通事故让人心痛,但开放办大学仍是大势所趋。要保障校园安全,作为允许通行的机动车驾驶员应当提高认识,严格按照限速、在允许通行路线谨慎驾驶。作为学校,应当做好路面的管理工作,保障道路安全,同时做好学生安全教育,树立风险意识,不放松警惕,保护好自己。一些学校会因噎废食,一旦出现校内车祸或其他伤亡事故(如体育场健身锻炼),就需要承担连带责任,也因此使开放的大门进一步关闭。大学校园内部的道路和其他市政道路并不二致,在交通管理方面的要求也往往更加严格(如入门、限速、鸣笛、礼让行人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也更低,不应因为相关事故而区别对待。应破除当前泛滥的属地管理和属地原则,当校内发生交通事故时,不应一味追究学校的责任并对相关领导干部进行问责,而应关注具体当事人的责任。——https://news.youth.cn/sh/202404/t20240413_15192995.htm
杜伦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调查了100多个国家近两万人对休息的感觉。结果发现,除了我们都会想到的愉快、积极、自由等,还有些人会觉得休息是“烦人的”“令人担忧的”“有愧的”,等等。这种心态和请假羞耻,也许分不清谁是因谁是果,但两者相互促进,形成了不敢请假的恶性循环。如果员工在如实表现自我时,也能相信自己的自我形象、地位和职业生涯等不会受到负面评价,这就是工作场合中的心理安全感了。它包含3个层面,除了员工个体层面的,还有群体层面的,也就是不仅感觉到别人尊重、信任、不会为难自己,还感觉到别人同样觉得安全;还有组织水平的,也就是整个公司中的氛围,包含支持性的管理、清晰的工作角色、允许自我表达的企业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心理安全感是非常有利于员工的,这种利处也可以作用于公司。首先,心理安全感可以促进员工的创新和学习。对员工个人来说,有安全感的员工会在遇到困难时更及时地求助;也会在发现错误和隐患时更敢于指出,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安全感还可以促进工作中的创新,包含设计规划、实施规划和借鉴反馈等一系列行为。对团队来说,有安全感的团队在发明、执行、推广、反思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更强。而且,心理安全感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投入。心里是安全的,才不用担心太多其他事情,对工作本身的投入自然就高了,整体的工作氛围也会变好。最终,心理安全感可以提升工作绩效。以上所有积极作用,无论是促进了员工的创新和学习,还是促使员工将精力专注于工作,最终都可以指向提升工作绩效。工作绩效提升,当然是有利于公司的,所以“不开心假”不仅不会让公司“开不下去”,还很有可能让公司发展得更好。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安全感最有力的预测变量,是领导行为,支持性、开放性的领导风格,以及德型的领导,都可以提高员工的心理安全感。支持型领导以关心和支持员工为核心,会给员工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期望,但同时给予员工足够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任务;会经常和员工沟通,关心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会支持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培训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和知识;也会关注员工的日常需求和情感,并提供必要的支持、鼓励和指导,以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领导的管理开放性是指对新思想、新方法和新信息的接受程度,开放性高的领导,会鼓励员工提出建议和意见,比如定期举行团队会议,而且他们真的会认真听和考虑员工的想法;会提供资源和支持,鼓励员工尝试新的方法和解决方案,并为他们可能的失败“兜底”。德型领导非常强调诚信、正直、公平、正义等道德品质,不过这种强调不是只喊口号要求员工,他们会以身作则,自己做到信守承诺、公平公正、勇于承担责任,在项目成功后合理地分配绩效,即便项目出错时也不会让员工自己“背锅”。如果领导希望员工把公司当家一样爱和投入,就要让员工感到在家一样的安全。虽然不是每个公司都要放“不开心假”,但每位领导、每个公司都可以为提升员工的心理安全感贡献力量。——https://news.youth.cn/sh/202404/t20240413_15193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