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认知——2024041201
一些学校作业量减少了,于是家委会自发组织起来布置作业,量反而更大。减负悄然变加压,也难怪有网友认为,单纯靠禁止性规定,多半治标不治本。如今,在“双减”政策硬杠杠下,学校确实想了很多办法。但架不住,“按下葫芦浮起瓢”,校内减去的负担,可能很快又被来自家庭、社会的课业负担填上。这启示我们,为孩子减负是一项各方都必须参与进来的课题。尤其是,现在看,最需“减”的可能还不是课业,而是来自家长的鸡娃冲动和过度焦虑,以及产生这种情绪的社会氛围和土壤。减负着眼于“减”,但实际也要做加法,“加”的是真正有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作业、空间、环境。这次泉州发布的提示函,并非只是单纯禁止,而是提出规范作业批改反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更高要求。正如不少家长所说,如果学校不只是“一减了之”,而是进一步提升作业质量,实现减负不减质,那也不至于焦虑。可见,减负虽然是减孩子的负担,但本质上对老师和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把空出来的时间利用好,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亲子时间质量,才能真正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实现“双减”目标。——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95793
散装零食刺客通常以商场、步行街等人流密集的场所为据点,以试吃、促销等方式吸引顾客上门,然后利用顾客对价格的不清楚和心理上的不愿舍弃,在结账时出其不意地要求高额支付。市场监管部门需要实施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制度,特别是针对高风险的称重零食店,以保证这些商户遵守价格公示的规定。此外,标价的规范化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规定商户必须使用普遍易懂的计量单位(比如:每500g)进行价格标示,这不仅增加了价格的透明度,还便于消费者进行比较。更有价值的是,通过实施价格举报奖励机制,鼓励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参与到市场监督中来,从而形成一个自我监管和互助的良好市场生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参与由消费者协会等机构开设的线上线下教育课程,消费者可以大幅提升自己的权益保护意识和价格辨别能力。同时,利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等智能辅助工具,如价格计算器、价格比较工具,消费者可以在购买前快速得到商品的单价和总价预估,有效预防被高额价格所蒙骗。商家的自我约束和诚信经营也是保持市场秩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透明化价格、利用大屏幕或显眼的价格表展示各商品的价格,不仅使消费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商品信息,还能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而通过诚信经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正面评价,并利用社交媒体、顾客评价等手段进行自我宣传,商家可以在诚信与利益之间找到均衡点。“散称零食刺客”现象的治理,需要政府、消费者、商家和社会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有效地解决称重零食的高额消费问题,为消费者创造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和健康的市场环境。——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4/12/t20240412_38967234.shtml
业主自掏腰包拆除危旧小区进行重建,“自己掏腰包,自己当甲方”。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两大现实背景直接相关。一是,全国老旧小区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二是,当前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城市扩张速度放缓,房地产消费也加速进入存量化阶段,过去以大规模整体拆迁为主的旧房改造模式已进入尾声。这意味着,大量危旧小区的更新和重建,不能再指望通过去的市场化方式,或是政府主导的统一拆迁改造模式来完成,只能依赖于小区业主自己想办法了。不过,正如已有的案例所示,业主自掏腰包重建小区,这在中国城镇化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现象,基本上没有先例可循,不仅业主缺乏经验,相关制度规范也处于空白状态。之前一些小区的重建,即便业主层面达成了共识,往往也多卡在各种程序上,长时间陷入困境。能够成功的案例,在全国来说也是屈指可数。就此看,浙江出台专门的老旧小区自主更新试点指导意见,可谓是对相关需求痛点的及时回应。首先,完善了重建过程中的各种程序问题。建房子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小区原拆原建涉及土地审批、产权处置、安全质量保障、城市规划等一系列程序,没有明确的政策和规范,单靠业主自身的“摸索”,很容易走弯路,影响效率还增加成本,管理部门也很被动。之前媒体报道,成都某万人老小区自拆重建提了多年,因不符合城市规划等原因,目前仍处于搁置状态。其次,是完善各项支持、优惠政策。应该看到,业主自主更新本质上属于民生事项,也利于消除城市老旧建筑的安全隐患,又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还有望拉动相关投资和消费,给予一定的公共政策支持是很有必要的。总体上,“自己掏腰包,自己当甲方”不失为城市更新的一大政策突破。业主自主更新的模式未来到底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现在来看还有待观察。但是既然相关需求出现了,政策及时补位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有其必要性。——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93265
教育部首次以专项行动的方式,对全国义务教育招生作出全面系统的工作部署,将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和“公民同招”入学政策、规定、程序、办法,增强招生入学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透明度,坚决整治“暗箱操作”“掐尖招生”等现象,严肃查处各类跟招生入学挂钩、关联的收费行为。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也导致了家长高价购买学区房、学生争抢名校指标、学校变相“掐尖招生”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家长为了孩子上名校,打招呼、递条子、开后门等,严重影响招生公平,群众反映尤其强烈。因此,开展专项行动整治相关招生乱象很有必要。从具体内容看,专项行动覆盖面广,聚焦了五项重点任务,严查包括学校的划片招生范围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设立或变相设立重点班、快慢班,以此名义“掐尖招生”等25个重点问题。可以看出,专项行动的宗旨是全力保障义务教育全民、普惠的底色。对于义务教育招生规范,社会的共识其实是清晰的,如何利用专项行动形成长期性的引导性作用,就备受社会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专项行动里特别提到了“对违规招生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教育部将适时开展专项行动调研和全国范围跨省交叉互检,通报违规行为和查处情况”。事实上,也确实只有通过严厉的问责,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地方的招生乱象,进而形成常态化的机制。从更大层面说,要解决义务教育招生中存在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要靠做大优质义务教育的“蛋糕”,实现资源的均等化。阳光招生和做大“蛋糕”,二者应当齐头并进,从不同的角度发力,共同保障每一个家庭的教育获得感,也确保孩子都能站在一条公平的起跑线上。——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93931
中标太多,注册建造师不够用了。在中央及一些地方密集部署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工作之际,一个连续四年傲居全国建筑企业中标百强榜前六、在全国高频度中标、年均中标逾800个的企业引发关注。注册建造师不得同时在两个及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上担任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之所以如此规定,是为了规范注册建造师的执业行为,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中地寅岗一年拿的标,是自家注册建造师数量的两倍还多,工程质量能保证吗?明显的“超标”,“举报与中标齐飞,问题与业绩共涨”,一点都不耽误。按理说,在职业证照普遍上网公开的时代,这些注册建造师的资质和相关任职情况,核查起来并不难。荒诞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猫腻?面对频繁、持续的举报,相关中标公告却表示“未收到异议”;当媒体对此事进行调查采访,各地监管部门也都称“不知情”或“没责任”。那么,到底是明明看到了问题,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对问题完全没有察觉?无论是哪种,恐怕都有必要查一查。明显违规背后,是否存在暗箱操作和利益勾兑?这也是大众很容易产生的联想。一定要认识到,招标投标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关键方式,是评判营商环境最显见的指标之一。其公平、公开、公正,有助于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对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作用。绝不能让“带病中标”坏了营商环境。近年来,招投标领域问题多、投诉难,监管部门也在持续加强治理。近日,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这是招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的首部部门规章,填补了该领域审查制度规则的空白。类似的制度“篱笆”,还要再扎扎牢。边被举报边中标的“中标王”一路高歌猛进,不仅可能伤害其他竞争者的利益,给涉事工程埋雷,还会在业界起到负面示范,打击市场信心,诱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正因此,对这一案例有必要查个明明白白,把问题晒一晒,让公平公正体现在每一起招投标的全过程。——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94278
据央广网报道,话题“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近日冲上热搜。这个话题来源于安徽铜陵民警发布的一条安全防范视频。视频中提到,手机号注销后,运营商会重新将其投入市场销售。如果不对社交、移动支付等软件进行解绑,新用户可以通过短信验证码登录老用户注册的账号,存在很大安全风险。“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的问题已经存在一段时间,通信运营商虽然推出了类似号码冻结、二次放号提示等措施,但从实际效果看,用户的上述痛点和难点仍未完全化解,尤其是不少启用了旧号码的新机主“被继承”了前机主的网络资产、负债甚至犯罪记录,成了“背锅侠”,给个人生活带来极大困扰。这提示有关方面,在手机号码注销、解绑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仍需精进。比如,能否将“一证通查”业务覆盖到更大范围,实现全平台“无感”解绑;通信运营商应利用技术优势协助用户注销那些被遗忘的APP等应用;APP运营商要探索更便捷高效的手段处理用户数据信息,提醒用户主动删除、注销相关账号等。此外,通信、网络安全主管部门也有必要在监管策略上发力,对于利用个人信息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把用户体验放在心上,把用户至上的理念落到实处,办法总比困难多。希望有关方面明白,帮用户解决烦心事,也是为自己“解绑”潜在风险。——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90840
微短剧制造戏剧冲突本无可厚非,但刻意放大和渲染夫妻矛盾、婆媳矛盾、代际矛盾,片面丑化某类人群的形象,把不平等、扭曲的婚恋关系和家庭关系描绘成普遍存在的现象,偏离了社会主流价值,变成了“毒鸡汤”,影响社会风气、家庭和谐。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微短剧把放大的“矛盾”,通过平台的算法推荐,形成快速、广泛的传播,极易强化认知偏见,极易产生观念误导。这种“流量至上”的做法,有违传播伦理,有害受众的身心健康,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94599
近期,昆明大街小巷出现一些小卡片,宣称以98元的价格推出“根浴水疗”服务。这些宣传卡片上的头像是一名美女护士,扫描卡牌上的二维码,关联的竟然是昆明两家民营医院:云南仁爱医院、官渡民生医院。据一些男性患者反映,前述“医疗”的“治疗流程”完全违背正常医疗问诊程序:既不需要挂号,也不要登记“患者”的真实姓名,甚至连缴费都无需到医院的收费窗口,疑似打着医疗幌子提供色情服务。不法分子利用医院和护士的名义,进行这种不法的勾当,影响医生和护士这两类职业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实在令人愤慨。其次,”以正规之名行灰色之事,将中医治疗与“色情擦边”相联系,低级抹黑国家中医研究,丧失了医者的道德底线与原则。最后,消费者的正当知情权受到严重威胁。此类“男性根浴”服务打着医疗的幌子提供色情服务,存在“挂羊头卖狗肉”之嫌。这种服务的广告和营销策略可能误导了消费者,让他们误认为这是一种正规的医疗程序,使得真正需要特定需求的医疗服务的患者错失治疗机会。——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4/12/t20240412_38967272.shtml
社交圈固定是当前年轻人“脱单”的主要难点之一。 近段时间,全国多地新设、升级相亲角,积极为单身青年牵线搭桥。近年来,传统婚恋网站收费标准混乱、信息泄露、杀猪盘、骗婚等负面消息频出,时常“货不对板”,为相亲蒙上一层阴影。另外,“黑中介”暗藏陷阱,令人不得不防,如缴费进群、嘉宾身份造假等,一旦市民遭遇诈骗难以维权。为此,“相亲园”的规范运营尤为重要。陆浩民介绍,“相亲园”背后不仅有实名制和个人信息的把关和筛选,还有官方信用“背书”,参与者如有严重违规造假行为,将移交公安机关进行处理,希望能在最大限度上为市民提供一个值得信赖的相亲舞台。网友眼中,《王婆说媒》是“接地气版的《非诚勿扰》”。尤其在最近多家婚恋平台被曝光红娘把客户当猎物的背景下,无论是《王婆说媒》因“真诚”“真实”被夸赞,还是浙江政务APP“浙里办”因相亲功能走红,抑或是多地网友呼吁官方设置相亲角,安徽铜陵等地回应将完善基础设施,为适龄青年相亲交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都承载了年轻人对靠谱交友渠道的渴求。真诚、靠谱,成为关键词。——https://news.youth.cn/sh/202404/t20240411_15189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