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个精神历程
当代我最喜欢的小提琴独奏家之一(两三个之一)康珠美(Clara Jumi Kang)这周末和下周要参加上海的左岸音乐节,和宁峰、张昊辰等人一起为上海听众奉上一些室内乐曲目,时间分别是12日(本周五)晚8时,13日(本周六)晚7:15,和17日(下周三)晚7:15,地点是上交厅。具体曲目请见后面海报或网上搜。在此我必须在百忙之中为她和他们做一下义务广告,因为我实在是太爱Jumi了!虽然这些场次都是室内乐,大家可能不容易听到很多她个人独奏,但我相信这些都很注重室内乐演奏的高水平的音乐家(上面提到的三人之外还有中提琴Yura Lee和大提琴Julian Steckel都是我喜欢的音乐家)在一起演奏室内乐,最后的整体效果应该会是不错的。
正好前天晚上我听了一个对Jumi的采访,深受感动,她是一个以巴赫那种虔敬而无我的态度对待音乐的音乐家。以前我只是喜欢她拉琴,现在连带人整个地爱。她对作品总是有特别的处理,非常有想法,多数都是令我眼前一亮的诠释,(少数我不能完全说服我,但是我也仍然赞赏她的探索)。听完这个访谈,我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会那么喜欢她的演奏,她是怎么训练出来的——我好多次想去问她这个问题。我说她是当代小提琴家中我最喜欢的两三个之一,然而事实上,让我一下子能想到的最爱其实只有两人,另一个是Janine Jansen,为了不把话说绝才再多留一个名额。而这两人还有相似之处,(并不是演奏风格),就是她们都高度重视室内乐,而且我喜欢的人是会凑到一起的,Jumi这几年每年都参加Janine的室内乐音乐节,并且一起去柏林爱乐小厅演出。
能够听到这个访谈的人可以自己去听一下。为了大家迅速了解,我把自己最受感到的那些部分简介一下,并且加入我个人的评介、联想、以及我对她的人和演奏的了解。
1. 独奏家的孤独:
她从小很享受孤独,并且从小喜欢练琴,而且一直喜欢练琴。【按:后面她提到自己很好奇,我觉得这是她创造力的源泉,她的演奏总是非常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她对音色有非常特别的想象——想要拉出来,必须先要想出来,你永远拉不出你自己想象不到的音色。而思考、想象和喜欢练琴是分不开的,只有当一个人在练琴时不停思索想象的时候,练琴才不是一件枯燥的苦差事。】
2. 身为一个独奏家,负面因素是什么:
她说有很多负面的东西,但是具体只说了一条:狭隘。视野很容易变得狭隘,你会失去洞察力,失去对音乐更全面统领的了解(翻译得不太准确,原话是lose the larger picture of music)。尤其是作为一个小提琴家,只拉一行谱子。【按:说得实在是太对了!太多的弦乐独奏家容易陷入这个窠臼了!】“是我的好奇心救了我”,她说:”因此我尽一切可能多演奏室内乐,尽管这与独奏有很多冲突,因为拉法不一样。“【按:随着她在大舞台立足越来越稳,室内乐演出还会跟她的独奏演出抢时间。】室内乐是音乐演奏的根基。(“Chamber music is the ground of music making".)
同时她也很喜欢拉乐队,大学期间,(她是德国出生长大,但是大学回到韩国就读),她曾经作为乐队首席演奏过很多马勒、布鲁克纳等人的交响乐,她也严肃考虑过这条道路,后来是因为感觉自己乐队(首席)训练时间不够,经验不足,才放弃了这条道路。 至今许多她最爱的作品是交响乐。
她说,作为一个音乐家来说,演奏室内乐和交响乐是远比独奏更令人满足(fulfulling)的。
【按:此处我和S都恨不得与她击掌!S从小就觉得独奏意思不大,因为曲目实在太过有限,而且最伟大的作品,除了巴赫的无伴奏,都不是小提琴独奏作品。我在此处也更加明白她音乐上的感知力哪里来的了,很多都来自室内乐,对于一个弦乐演奏者来说,室内乐是最训练音乐能力的,最练耳朵。Jumi和Janine是我认为独奏家里最会演奏室内乐的,而且她们在与钢琴和乐队独奏时,都把对方视作完全的合作伙伴,而不是自己的伴奏,这样音乐才从整体上更完美。许多独奏家也演奏室内乐,但是对室内乐的投入相差很多,Jumi和Janine都是投入极大的那类。而另一个极端,也是据说所有小提琴家中独一无二的,几乎一辈子没有演奏过室内乐(奏鸣曲不算)的,那就是希拉里·哈恩,据一个小时候和她一起上过夏令营的音乐家说,她从小到大一直如此,只拉独奏作品,而且不管钢琴还是乐队,别人都是伴奏,不是合作。我当然也就非常明白为什么我那么不喜欢哈恩的演奏了。每一个喜欢和不喜欢的背后,都是有它所建立于其上的根基的。】
3. 音乐家要往远看,不要期待迅速成名:
她非常敬佩米尔斯坦将巴赫携带终生,并且能够在七八十岁还演奏全套巴赫无伴奏。她对一些年轻学生说,要准备拉三十年五十年,她希望自己能拉五十年。” It's a long journey. You shouldn't crave instant success. If you want to do this profession, you have to look to 50 years. As a soloist, you are as good as your last performance.
【按1:这点也令我感动。Jumi自己的独奏道路是不太顺利的,以我所听到的她的对音乐的诠释和呈现,她是最了不起的小提琴之一,理应在最大的舞台演奏。但是世界舞台为她敞开得很慢,从十年前的老柴比赛开始她获得了一些观众和指挥的关注,但长时间没有大舞台和大乐队邀请,直到去年才突然起飞。但是听到这个访谈,(尤其是后面的内容),我才了解到,她是多么有耐心,不去关注声名而是专注于艺术追求。我觉得她最近两年的状态尤其好,错误更少,而演绎深度和细腻更上一层楼。】
【按2:另外,我和S一致认为,Jumi的巴赫无伴奏慢乐章,在所有用现代小提琴的演绎里,是我们听过的无论录音还是现场中最好的,没有之一。之所以说慢乐章,是因为我们没听过她拉快乐章,她没有录音,网上也找不到,音乐会她总是用慢板返场。】
【按3:去年Jumi到我附近开车3-4小时的两个不同城市演出,我都去追星。有一个现场是她演奏普罗第二小协。这个作品的第二乐章优美至极,以前我和S最喜欢的都是Janine Jansen的演奏。但是自从听了Jumi的现场之后,我的意见改变了。Janine的更奔放,dynamic range无人能及,激动人心。但Jumi的演绎更内敛细腻,更东方,她有一些极其细致的气息控制,也需要极细的聆听,好似细细品咂宋元山水画中的一叶扁舟。多多品几次,会觉得Jumi的演奏回味更悠长。后来S在我给他描述过现场之后,回去重听录音,慢慢也听出那个韵味,也改变了最爱。】
4. 回报社会:
随着年龄逼近40,她越来越感到内心有回报社会的愿望,将来她希望能多花一些时间从事教学,虽然现在的事业发展和日程表还不允许她规律性地带固定学生。“As a musician, you always have to think about giving back.”
5. 上台会紧张:
哪怕跟一个乐队合作几场之后,重复演出,对场地和乐队都熟悉了,仍然紧张,甚至更加紧张。因为,“我感到一种使命,我感到一个作为音乐家的责任,我演奏音乐要实现一种精神上的目的。因此我会对自己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紧张不是因为别人,而是因为自己的要求。下台后大家都来说你好话,谁会当面说你的演奏不好呢?所以够了,我不必自己接着表扬自己。所以音乐会后,我经常回到酒店房间里一个人吃晚餐,一边回盘自己哪里没有演奏好,我几乎永远都只有不满意。“
上台前会喝水,然后祈祷。因为——”You have to be spiritual there".
6. 对环境很敏感
她把这个当成自己的缺点来说的,说自己很容易体察到周围人的情绪,容易受到周围人情绪的影响。【按:但是我认为这同时也是她的优点所在,一方面是音乐上的,她的演奏非常细腻敏感,细节极多;另一方面是为人上的,独奏家中,实在很少见到她那么温柔,待人那么和蔼的,完全没有ego。】
7. 关于出名:
当主持人问到这个问题时,她笑了,她不仅不觉得自己出名,而且觉得这个时代,古典音乐家还能谈得上出名吗?油管订阅一百万的人可能算得上出名吧。但是...... 她话锋一转,说:"我希望有一个目的/使命。这个旅程如此令人满足,这是我从事演奏的原因。这是与出名截然相反的东西。我敬佩那些无我的人,那些努力工作而不求回报的人。"(“I want to have a purpose. This trip is the most fulfilling and that is why I do this profession. This is the opossite of famous. I admire selfless people and I admire people who do things and don't expect anything in return".) 【按:听到这儿,我眼泪真的要掉下来了,她让我想到老巴赫在自己所有作品封面上写下:”荣耀归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