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论文评语存档
近来院里请指导老师为入选优秀本科生论文选的论文写评语(800字左右),要求论文点评包括但不限于缘起、成绩、缺陷,以及指导中间的反复,对学生的指导、支持、鼓励等。去年Y生的一篇入选了,因为是我来院工作后指导的第一篇,自认也用心了,故存档于此,聊作纪念。
Y生《〈白虎通〉三正论浅析——以汉代三统论演进为背景》评语:
Y生是我来到岳麓书院工作后参与指导的第一位本科生。此前,她修习了我开设的《〈尚书〉研读》课程,对经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所以在她找我指导学年论文之初,我提供了两个选择:(1)利用《史记》和《汉书》的相关文本对读,讨论汉代经学与政治制度的互动关系;(2)选择《白虎通》的一个具体篇章,讨论东汉如何通过整合经学以实现“制礼”的问题。当时我个人倾向前者,因为《白虎通》对本科生而言难度较大,且更需要从经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过, Y生决定迎难而上,这多少是出乎我意外的。
为了锻炼Y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一开始的论文指导,是按“阅读—汇报”的方式进行的。我将研究的一些核心文献发给 Y生,她先自己阅读,然后我们每周一会,时长约两个小时,集中讨论她遇到的问题和各种想法。 Y生非常勤奋且学习能力出色,在每周的汇报中,她总有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经历了大半个学期这样的工作, Y生把关注点逐渐归集在《白虎通》的“三正”问题上。而在寒假过后,我要求她开始动笔。我们通过邮件往返, Y生每写好一部分,发给我,我尽快修改后返还。尽管邮件沟通的效率很高,但本科生正式写作第一篇论文,总是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或是不适应学术语言的表达,缺乏分寸感;或是无法圆融地将他人观点整合进自身的论述体系,被各种材料牵着鼻子走;或是困在某个具体的关节点上苦思冥想,而回避的艺术尚欠磨练。这些在本篇论文的写作中,多多少少都碰到了。作者一度相当崩溃,而我尽管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这一点,但仍然选择让她自己闯关。因为我相信,试错是学术永远不能回避的关节,面对困难不退缩是一个学者自我较劲的过程。经历这一过程,是有志以学术为职业者成长的必修课。好在这一切,我们都挺过来了。初稿完成后,又经历了一次逐字逐句的大改,论文最终定稿。
这篇论文在汉代三统论演进的背景下,对《白虎通》的三正论进行探讨。作者强调《白虎通》三正论以“应天化民”为线索,分为受命应天与改制更化两方面的内容。其受命应天部分纳入“天施、地化、人生”的框架,为三正论的展开提供了宏大的宇宙论背景,把自然意义的三正置于政治语境之中;而改制更化部分以三教为论述重点,在三教的指导下择定化民为改制措施总则,并通过三纲六纪实现对民的更化,最终实现圣王至治的理想。因此,《白虎通》的三正论在汉代三统论的演进中不仅止是由董仲舒到何休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而是在明确的时代背景下,有明确的服务对象,有明确的语境要求,有自身一脉的理论逻辑,为东汉政权的巩固提供了一种理论方案。
总体而言,这是一篇比较优秀的本科生学年论文。作者写作此文,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政治哲学理论尝试从宏观上解答《白虎通》是如何通过三正改制以实现“应天化民”这一问题,并进而指出《白虎通》三正论的独特意义与价值,展现出比较优秀的科研潜力。当然,论文的不足之处也是有的。如论文对《白虎通·三正篇》以外的内容讨论不足,这使得对三正论的分析有脱离该书意义体系的嫌疑。又如作者称董仲舒为“西汉王朝的大立法家”的表述似可斟酌,大立法家应当着眼于那些真正为现实政治生活确立秩序的人。最后,作者如果能够更好的联系两汉的历史以讨论《白虎通》三正论的意义,必然会为文章增添更多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