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一)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初至17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宣扬人性和人的价值。它抨击蒙昧主义,崇尚理性知识,讴歌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物。人文主义追求个性解放,肯定现世的享乐,赞美爱情。它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渴望建立统一强盛的民族国家。人文主义突出强调个体的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体现了个人主义思想本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主要表现人的精神个体的无限多样性,有鲜明的人本意识。爱情诗人彼得拉克的作品表达了对世俗爱情的渴望,展现了个性解放思想。人文主义文学的内涵是对人性的理解与表达,既有古希腊式自然爱欲的表达,又有发自理智与灵魂的对欲望的抑制。
由于它是打着恢复 古希腊罗马文化旗号出现的 思想领域的一次大变革 所以称“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 第一 它强调以人为本 反对以神为本 宣扬人性和人的价值 对以“神”为中心的中世纪世界观形成强烈的冲击 第二 它抨击蒙昧主义 崇尚理性知识 讴歌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 “巨人”式的人物 第三 否定禁欲主义 追求个性解放 蔑视天国幸福 肯定现世的享乐 赞美爱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好感情 第四 反对封建割据 拥护中央集权 渴望结束宗教纷争、地方割据 建立统一强盛的民族国家 总之 人文主义突出强调 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 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 体现了个人主义思想本质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解放人的思想 推动历史的前进等等的重要作用
文艺复兴作为西方文明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 确实是“一个需要巨人 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文学 也是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 因而人们把这种文学称为“人文主义文学” 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组成部分的人文主义文学 是这一时期欧洲文坛上 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 人文主义文学主要表现自我意识觉醒后 人的精神个体的无限多样性 有鲜明的人本意识 瑞士著名的史学家 雅各布·布克哈特 在他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说 “文艺复兴除了发现外部世界之外” “由于它首先认识和揭示了” “丰满和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 因此 他称文艺复兴是“人的发现”的时代 文艺复兴“人的发现” 主要的和首先的是 感性的或者自然原欲意义上的“人”的发现 其次是 智性意义上的“人”的发现 人的感性生命的 当时波提切利、拉斐尔等艺术大师 都大肆的赞颂人体的美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他们看来 人是上帝创造的 赞美人的肉体就是赞美生命 赞美上帝创世的奇功 这种肉体之爱 和“生命的充实”的观念 显然与基督教的教义是相左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对世俗爱情的大胆描写 是文学中 个性解放思想表达的重要途径 在此我自然要提到意大利的 爱情诗人弗朗西斯科·彼得拉克(1304-1374) 他的“我同时爱她的肉体与灵魂”的名言 在当时似乎有些惊世骇俗的 但又集中而准确地表现了 那个时代关于“人”与爱情理解的新观念 彼得拉克是人文主义的先驱 被称为文化上的“但丁的后继者” 他的代表作《歌集》 表达了他对初恋情人劳拉的深深的爱恋 它“给人类留下了 最富启发性的人类爱情和忧伤 狂喜和悲戚的表达方式 其中的《爱神之箭射中了我的心房》 是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抒情诗写的是彼得拉克 对劳拉的爱的渴望 对处在中世纪晚期的彼得拉克来说 如此直接地抒写内心 爱的“渴望”以及造成的痛苦 真实地流露内心的隐秘 是十分惊世骇俗的 值得注意的是 彼得拉克诗歌中表达的**观念 既有古希腊式自然爱欲的表达 又有发自理智与灵魂的对欲望的抑制 因而在艺术风格上 显示出了含蓄与典雅
关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不能简单理解为古希腊—罗马人文传统的 继承与“复活” 同时要看到希伯来-基督教人文传统的融合与延续 文艺复兴之后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依然是西方文学与文化的 重要的人文渊源之一
十日谈
《十日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以中世纪晚期佛罗伦萨的瘟疫为背景,创作了100个短篇故事。小说通过嬉笑怒骂的方式讽刺和抨击中世纪教会和封建思想,揭示教会的伪善和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悖逆。薄伽丘认为男女之间的两性吸引与爱恋是天然合理的,是人间生活的幸福之源。然而,小说也存在矫枉过正和流于享乐主义的倾向,对不正当的欺骗行为予以肯定。总的来说,《十日谈》反映了幸福在人间,幸福在自身的人文意义,但也有狭隘和偏面的地方。
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 《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以中世纪晚期 发生在佛罗伦萨的瘟疫为背景 广泛采用历史故事 中世纪传说、东方民间故事等素材 创作了100个短篇故事 那就组成了这个《十日谈》 1348年 中世纪欧洲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 意大利佛罗伦萨城的市民纷纷死去 大街小巷尸体纵横 到处是一片恐怖景象 活着的人惶惶不可终日 仿佛世界的末日要来临了 在这场大灾难当中 有7个身份高贵的姑娘 和3个青年绅士幸存下来了 他们来到郊外一座风景优美的别墅避难 在那里 他们所看到的是一番美丽的天地 阳光灿烂,歌声飘荡 真如人间的乐园 他们除了尽情地玩乐以外 每人每天轮流讲一个故事以消遣解闷 住了10天 共讲了100个故事 总的来说 这些短篇故事以嬉笑怒骂的方式 对中世纪教会和封建思想进行了讽刺和抨击 当时 《十日谈》的出现 就如同在神学统治下的欧洲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引起了整个中世纪社会的震惊 它又像一个火把 给生活在晦暗的中世纪社会中的人们指出 幸福在人间 天国是梦幻 人欲是天然合理的 《十日谈》是如何表现这种思想内容的呢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 天主教会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教会的僧侣、教士们都是圣洁的人 他们是沟通上帝和人世间的桥梁 是传达上帝旨意的人 但是 薄伽丘的《十日谈》认为 教会是一个容纳罪恶的大熔炉 僧侣教士们是一群荒淫无耻 奸诈虚伪的恶棍 比如 第一天的第二个故事里面讲 犹太人亚伯拉罕 不管朋友如何诚心地劝他皈依天主教 都死活不肯依从 但是 他到罗马教皇宫廷里面去参观以后 一反常态 随即宣布皈依天主教 理由是什么呢 那就是 天主教会里的这些人个个都坏的 而且坏到了不能再坏的地步了 然而 天主教仍然巍然屹立 谁也推翻不了 可见 它一定有神灵作支柱和基石 天主教“确实比其他的宗教更正大神圣” 所以 他要皈依天主教 这个故事放在作品的开头 就像一篇抨击教会的宣言 对当时的整个天主教是一个 辛辣的讽刺 它说明 教会看起来神圣不可侵犯 实际上是罪恶的孳生地 教士们外表道貌岸然 肚子里都是坏水 小说后面讲述的许多同类的故事 都深化了这种讽刺与抨击
性爱在自然人性中是最恒久不变 最具生命活力的感性成分 它是使个体的人 和作为人类的人 生命得以延续的自然力量 因此 教会的悖逆人性 首先就表现在对两性之爱的 精神重压上 中世纪晚期 欧洲人的自然人性由于受到长期的压制 终于喷发出炽热的烈焰 薄伽丘就如这烈焰的喷射口 他通过《十日谈》 用人们 丢弃快乐天国的梦幻 去寻找人间的幸福 要人们把关注于超现实世界的目光 转向现实的人生 转向人自身 在薄伽丘看来 男女之间的两性吸引与爱恋是天然合理的 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抗拒 因为它是上帝的造化 而不是什么“罪恶” 小说中的第四天讲的关于 “绿鹅”的故事 一个从出生到年满18岁 都从未见过女人的青年男子 第一次在路上遇见一群漂亮的 美丽的姑娘的时候就被吸引住了 问父亲说 这些是什么东西 父亲怕儿子为她们所迷惑而走向邪路 就回答说 快低下头 眼睛盯着地面 别去看她们 它们是祸水 它们的名字叫“绿鹅” 而儿子却说 亲爱的爸爸 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父亲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自然的力量要比宗教戒律有力得多 两性吸引与爱恋是本能与天律 硬要把它看做为恶 人为地去严加制裁 就悖逆了自然天律 这说明 教会的禁欲主义是悖逆自然人性的 也是从肯定自然人性出发 《十日谈》还否定与抨击了 教士、修女们 言行不一的伪善 以及导致这种伪善的宗教教义 比如 小说第九天故事第二当中就说 女修道院的院长 抓住了一个犯了奸情的修女 正要把她严办 不料那个修女指出院长头上戴的是条裤衩 不是头巾 女院长这才发现自己在匆忙当中把情夫的 裤衩 当作头巾戴上了 于是 院长从此就为修女们大开方便之门 这也等于遮掩了自己的丑 又为自己开了方便之门 这个故事 嘲笑与挖苦了女修道院院长的伪善 同时 还追问了伪善产生的根由 修道院院长和年轻的修女们一样有着自然的欲望 但她们却不得不严守教规 又无法消遣和抗拒自然的欲望 在教规和欲望的矛盾冲突当中 就生出了口是心非 言行不一的伪善 这里 悖逆人性的教规是伪善产生的根源 教会则是孳生腐败的温床 故事肯定了自然人性的合理性 指出了教规 对人性的悖逆是导致伪善的根源 由教会延伸到家庭
但是 《十日谈》又过于强调人的自然欲望的天然合理性 它在用自然人性反禁欲主义 强调人欲天然合理的同时 又有矫枉过正 流于享乐主义的倾向 这个我们是要特别重视的 《十日谈》把两性之爱的实现视为 人生之最大幸福与快乐 不免流于狭隘 此外 《十日谈》在追求个性自由的同时 又无限扩大了个人的权利 将一些不正当的欺骗行为作为人的智慧予以肯定 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者给予了过多的肯定 这些都不免使小说流于粗鄙低俗 也暴露出作者在人性理解上的狭隘与偏面
巨人传
拉伯雷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多才多艺、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他的代表作《巨人传》正是“巨人”理想的艺术表达。小说以巨人形象向神圣的教会发起了攻击,表达了人的自豪与乐观。拉伯雷在塑造巨人形象时强调人智的开发与精神的完善。小说中描写的“德廉美修道院”象征着人间的理想社会。拉伯雷通过夸张的漫画手法和讽刺表达了对教会的抨击和对人的自我力量的肯定。与《十日谈》相比,两者在人文观念上有异同之处。
《巨人传》取材于法国民间传说 作者从人文主义的观点出发 用滑稽的语言 夸张的漫画手法 写了格朗古杰(祖父) 卡冈都亚(父) 庞大固埃(子) 祖孙三代国王成长的故事 这三代巨人一个个都食量过人 体格强健 力大无比 同时又热情澎湃、享受快乐 。 其中 卡冈都亚一生下来就叫着喊着 “喝呀 喝呀” 一付无所顾忌的样子 以后 他在巴黎圣母院撒了一泡尿 顿时全城洪水滚滚 他还把巴黎圣母院的巨钟摘下来当马铃铛 吓得教士们战战兢兢 这种狂放不羁 目空一切的行为 冲破了宗教规范 表达了人对自我的一种新理解 。 那就是神圣与崇高不存在于人之外 而存在于人自身 一个发展完善的人本身就是神圣的 巨人们外形上的庞大旨在说明 完善的人首先在自然体格上是完善的 同时拥有人的自然欲望 包括正常的男女之爱 这是对自然意义上的“人”的充分肯定 当然 人的自由 人的强大 人的力量 主要生发于人的智慧 所以 拉伯雷在塑造巨人形象的时候特别强调 人智的开发与精神的完善 。
卡冈都亚出生之后 只知道喝 吃 睡 睡 吃 喝 这意味着他像动物 是不完善和不自由的 以后他在神学院攻读经院哲学长达30多年 尽管能把《圣经》倒背如流 却依旧是呆头呆脑 连话也讲不清楚 而在巴黎学习了人文科学后 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成了真正的 “巨人” 这表明 人的完善和自由是可能的 关键在于开发天赋的人智 。 人智的开发 在于拥有真正的知识 真正的知识 就是当时的人文科学 而非宗教神学 在这个意义上人性不是本恶而是趋善的 人智完善的人必然精神完善的
作品中描写的“德廉美(又译“特来美”)修道院” 象征着人间的理想社会 它被冠之以“德廉美”之名 意指这里的人道德完美 人性完善 正是在这个前提下 这里的人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包括自由爱情的享受 也只有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 才是理想社会 人间天堂 。 小说这样描写他们的生活 “他们全都受到扎实的教育 无论男女没有一个 不能读 写 唱 熟练地弹奏乐器 说五 六种语言 并运用这些语言写诗写文章 从来没有见过比特来美(德廉美)修士 更英勇 更知礼 马上步下更矫健 更精神 更活泼 更善于使用武器的骑士 也从来没有见过比特来美修女更纯洁 更可爱 更不使人气恼 对一切手工针线、全部正式女红 更能干的妇女了 ” 所以 生活在这个世界里 “自由的人们 由于先天的健壮 受过良好教育 来往交谈的 都是些良朋益友 他们生来就有一种本能和倾向 推动他们趋善避恶 他们把这种本性称为品德 ” 这说明 有了人智的开发 身心的健全 就有了人性的完善 也就有了德廉美修道院这样的人间天堂
所以天堂不在彼岸 而在此岸 到达天堂的道路就是开发人智让人性完善 小说中三代巨人都在追求知识 真理和正义 也就是追求并走向自我完善 。 与其说德廉美修道院是在描写理想的社会 不如说是表达了理想的“人”的观念 薄伽丘把人的幸福与快乐归之于自然人性的舒展 而且主要归之于人的自然爱欲的实现 而拉伯雷则在更高更广阔的视野中 提出了人性的全面舒展 与完善的新“人”理想 。
作品最后以寻找“神瓶”为象征 进一步表达了这种理想 小说的结尾庞大固埃等人 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 终于在“钟鸣岛”找到了一个“神瓶” 当他们看到“神瓶”的时候 空中一个声音传来:“喝吧!喝吧!” 于是 他们在“神瓶”那里得到启示 “畅饮知识 畅饮真理 畅饮爱情 ” 小说从格朗古杰一出世就大叫“喝” 最后又在“喝”与“畅饮”中结束 这隐喻了三代巨人 对知识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喝”与“畅饮”的是知识 真理与爱情 。 而用知识武装头脑 人智得到开发的人 是拥有真理和爱情的人 这样的人是完美的 善良的 也是自由的 他拥有上帝一样的伟大与崇高 在这种意义上 人真正应该崇拜的是自己而不是上帝
因此 如果说薄伽丘描写的“人” 所体现的更多的是自然原欲的话 那么 拉伯雷笔下的“人” 是人智与原欲结合的 这里 拉伯雷就把“人”的观念 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从而丰富了文艺复兴早期的人文主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