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这浓云中不言不语走下去

01

阴雨绵绵的一周。煮了浓郁的奶油意面,黄瓜切片加上煎焙芝麻沙拉酱,清脆爽口。坐下来看老电影,是96年的《甜蜜蜜》。二十几年过去,很少再看到这样的爱情了。两个孤独的异乡人在香港打拼闯荡,彼此扶持相互取暖,他看似懦弱却也最坚定,她看似果敢却也被情义困住。这份隐秘的爱当然是不被道德认可,只是人心总是千回百转,模糊的幽微的变幻的,黑白之间还有灰,要允许和理解复杂。爱是自由意志的沉沦,有人不把你的爱当回事,有人却得不到你的爱。对于爱谁和不爱谁,我们没的选择,从来没有。
02

原本想写张悬的,最近几乎听完了她所有的专辑,可我总觉得距离理解她还需要时日。自我当然是一种天性禀赋,但长久保持自我正是她的魅力所在。所以先写陈绮贞吧。用轻盈的旋律描写生命中沉重的事情。即使这么多年过去,她还是穿着白衬衫背着吉他安静唱歌的样子。温柔的人具有吸纳一切狂躁的力量。她说「有人问我为何总是和煦地写着唱着,只因为现实迎面而来的强度,需要平日的温柔来补偿」。
03

整理手机相册,今年拍下的照片多是蓝绿氛围,摄影色调逐渐固定。晚间翻看川内伦子的摄影网站,从前总是刻意模仿她的风格。日式小清新也许是对她的误读,她的作品是微光与颤栗的诗。6×6的方画幅,过滤掉芜杂背景,聚焦于日常事物,一个裂开的西瓜,光线里的一台缝纫机,舀西米露的勺子,少女的睫毛......温和宁静的柔光薄雾之下,又能窥见某种怪异和不安,这种矛盾感也正是她作品的张力吧。读研期间在生活略微拮据的境地里,卖掉了相机镜头,那时觉得摄影对我而言是个略显奢侈的梦。如今又想重新捡起拍照,于是明年的愿望清单是拥有一台富士相机。
04

以前求学时生活过得紧绷又粗糙,根本无暇顾及季节性风物。如今会想着冬日要喝红豆粥搭配烤年糕,夏天要吃豆浆冷面,秋天要做板栗焖饭。而关于春天就是青团。豆沙或蛋黄的都好吃,软糯绵密的口感。
最近几日温度骤然升起,健身回去满屋子热气,索性开了窗户纳凉。睡前忘记关窗,夜半时分被刷刷的雨声吵醒。起身喝水,又趴在窗台听了好一阵子雨,仿佛下雨是上辈子的事情。躺在床上想起《小团圆》的开篇,九莉快三十岁的时候在笔记簿里写“雨声潺潺,像是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张爱玲的书里这是唯一一本还没有去看的书,此书出版有太大的争议,可事实上她早已去世,什么批评都不再可能给她切肤之痛。她留给世人的文章江河万古,也断不会因为这类批评而减其光芒。决定近期读完这本书。
05

有时候心里很空很空,心脏像是被灼烧出一个洞,风呼呼地往里刮。很想立即跑到蛋糕店买一个提拉米苏或者抹茶卷,疯狂塞进胃里,可即使如此,快乐也只在吞咽的十分钟,结束后心里的缺失感丝毫未减,反而叠加了自我厌恶感。
有时候心里又很满很满,像是木心所写“纷纷的情欲缀满树枝”,某种弥散性的想念令人快要窒息了,不知道该将谁当做具体的承载对象,就只是强烈不可抑的渴求感。于是沿着河边走路,从天亮走到天黑。路遇一簇又一簇的花树,在阴郁的春夜摇曳。有只金毛在脚边徘徊,我蹲下来它乖巧地让我触摸。
如果在这浓云中不言不语埋头走下去,好像能从好望角一路走向广阔的非洲腹地。就像从来不曾存在过那样,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很抱歉,偶尔还是会有这样悲伤的闪念。
被忙碌的工作和日常构建起的稳定在一个阴沉荒凉的傍晚崩溃,我被迫复习从前那熟悉又恐慌的空洞感和无望感。功能性的生活也许从来不曾真正治愈我,只是给了我一个苍白的忙碌假象。而当这种目的被抽离,我依然是一个在原地徘徊的空壳,没有内生的意义。我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怡然于自身的独立,也总是无法很好地把控自己的能量,我没法纯粹地只是给予爱,太多的时刻我还是把希望寄托于他人,即使那本该通向我自己。
总之最近深陷情绪泥淖。
是个相对疲倦的春天。
THE END
文字 | 排版 菘寒
图片 | 自摄
封面底图 | 小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