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四)“学我者死”的多重解读
原创三闻业行影剧书三行2024-04-07 11:15广西 大家好,这是三行第261篇原创。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三行已经写了三篇影评,今天继续写一篇练笔一下。 本文有大量剧透,请谨慎阅读。图片来豆瓣,侵删。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里有一个细节,真人在被鹈鹕追击时,打开了一道黄金墓门,上面写着“我を学ぶ者は死す”,即是“学我者死”之意。  这部电影里宫崎骏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所以用隐喻和象征手法,我们可以对这句话进行很多重解读。 “学我者死”至少可以有下列几层理解: 1.宫崎骏对艺术的追求。 “学我者死”并不是宫崎骏首提,熟悉中国书画史的观众,马上就可以想起,唐代书法家李邕说过一句千古名言“似我者俗,学我者死”。清代画家吴昌硕说过:“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而后,画齐白石也说过这样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李邕的名言,“似我者俗”旨在点醒当朝及后世学书者,艺术创作包含着很强的个人情感,绝不仅仅是对名家简单的模仿。后学者不要亦步亦趋,不要把自己的书法作品都写得如名家一般,如此一来自己的书法作品模仿名家风格,缺少自己的理解,没有自己性情的流露,作品就落入“俗”套。 “学我者死”阐明了学习书法的态度。书法学习当然是需要继承前贤的,但是只学一家,甚至只学一家之一体,书法就会进入死胡同,形成不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书法学习不能只学一家,要融会贯通诸家之妙,然后形成自己的面貌。 吴昌硕在日本备受推崇,被称赞为“唐代之后的第一人”。他的作品被称作——“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这是他给学生们的忠告,也是他对艺术的追求。 化用老师风格的学生可以生存,突破老师风格束缚桎梏的学生可以比老师更近一步,对老师风格亦步亦趋的学生是失败的。 潘天寿是吴昌硕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人们都说潘天寿的画很像吴昌硕的作品,潘天寿很是得意。一次吴昌硕对他说,“破我者进,似我者死。”潘天寿深受震动,从此开始追求自己的风格,突破了吴昌硕的风格拷贝。 后来,吴昌硕评价潘天寿,“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大器也。”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齐白石说这句话是在他的学生许麟庐“已经临摹他的虾达到以假乱真;炉火纯青的程度的时候”,给学生的方向性指导。意思是名家、老师的技艺你得先学习精髓到位,如果学名家、老师只学了半瓶子醋,相似都没学到家,精髓还没学到位,是无法进一步发展的。只有学会了精髓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发展又回到李邕的名言,艺术作品要有自己的个人的流露,如果只是对名家、老师的模仿,那是一种失败。这是学画做学问颠扑不破的真理。 宫崎骏动画深受中国名家影响,他学习中国、日本书画传统精髓,结合了西方影视动漫科技,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动漫世界,做到了“破我者进”,成为大师。 “学我者死”是从李邕、吴昌硕、齐白石三位书画大师的名言化用而来,是宫崎骏对艺术的追求。 2.自我的成长。 影片里真人的父亲是飞机制造工厂的老板,是二战军火供应商,但真人身为军校生,厌恶暴力拒绝和外界交流,“学我者死”意味着真人对家族企业传统的拒绝,对战争的拒绝,流露出反战思维。 导演宫崎骏父亲是宫崎家族经营的“宫崎航空兴学”的职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战时疏散,举家迁往宇都宫市和鹿沼市。他所在的家族经营一个飞机工厂,属于军工企业,所以战争后期物质匮乏中也能保持颇为温饱的生活,宫崎骏度过了相当自由的幼年生活。 我们可以看到真人的人生和宫崎骏的人生有重叠,所以,某种程度上,“学我者死”也是宫崎骏反战思想的体现。 宫崎骏的反战思维,代表了一部分日本平民对自己国家参与二战的反思。也代表日本新生代中一部分人对战争的厌恶和拒绝。 3.对战争的拒绝。 前面三行写有两篇影评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用象征手法深度解读日本人对自己历史的反思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和《杜鹃花落》一样,强调侵略者立场的局部真实和篡改。 两篇影评里三行对大舅公、鹦鹉王和鹦鹉军团的象征进行了分析, 从影片的二战背景解读,大舅公象征天皇,鹦鹉王象征着内阁或者军方领导,鹦鹉军团是二战法西斯军国主义傀儡。 塔楼世界象征天皇和内阁控制的法西斯军团,“学我者死”写在这个世界的门口,非常直白,字面意思,如果学习法西斯军国主义就会带来死亡,意味着对战争的拒绝,是对二战后日本国政治路线选择的反思,对日本极端右翼思想的含蓄批评。  4.对全盘外化路径的反思。 “学我者死”四个字隐含着现代日本人对自己国家千年老二亦步亦趋全盘外化命运的反思。 大舅公的力量来自天外飞石,可以解读为日本唐朝学习中国,近代学习美国。 学习唐朝的时候全盘中化,把文字和长安搬到了京都;学习美国的时候,算盘西化,再造。两次外化都实行“人种改良计划”,向中国人、美国人借种。 日本在唐朝第一次全盘中化,因为距离遥远、交通不便、科技落后,加上日本国国土狭小物产贫瘠,大中国对占领日本土地进行统治不感兴趣。所以日本在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更多是后发优势,排遣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和技术,给自己落后的国家带来实惠。中国也没有对日本殖民统治和掠夺,反而是日本国王利用从中国学到政治制度和典章律令,推动日本国内的政治改革,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所以这个时候的日本非常喜欢向中国学习,只恨自己学得不够全不够深,也无所谓对全盘中化的反思。 近代的“全盘西化”就不同了,二战日本投降后,日本国处在美国的全面控制下,只是鹦鹉学舌的傀儡。日本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全部不能自主。 日本人对自己国家这样的命运是不甘不愿的,一直企图摆脱美国控制,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 “学我者死”这句话,隐含着日本人对自己国家历史的反思,还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选择考虑。 “学我者死”四重解读的思考和分析先写到这里。 三行原创不易,点赞、转发、再看三连支持一下吧。  三闻业行 请作者喝杯鲜榨果汁吧(*^▽^*) 喜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