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是个无底洞
《脑洞是个无底洞》,看到书名,我就知道这是一本“不正经”的书,这种起名的方式是老王所擅长的。老王是谁?如果有人突然这么问我,我肯定会愣怔住,用自己不大灵光的脑子在记忆库中搜寻: 山东大学——北京理工——济南——天津——狗不理包子——爱折腾——人缘好——每次发信息都秒回的人——一个好玩儿的人 这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我会经常忘记了他的本名,而叫他“老王”,或者“破壁老王”。当然我最终肯定会想起来的,而且这个时间肯定会控制在几秒钟内,绝对不会超过一分钟。我的脑子大概是从读完博士后开始不灵光的,或者读博期间就已经不灵光了。我总是疲于记住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信息,丢三落四、提笔忘字,望着通讯录里的一个名字发呆。因此,我的台式电脑显示器的右侧边缘,经常贴满了便利贴,用来提醒自己近期要完成的事情。

这本书是老王(王震亚)送我的,本来他是忘记(可能是故意的)送我的,这个他后来私信解释过。起因是我看到了他给这本书发了朋友圈,于是留言:这么有趣的一本书,我都没有拥有一本(带着一点嗔怨)。不需多言,很快私信便来了,于是留地址电话,没几天,顺丰的小程序就提示一封邮件从济南出发了。
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谁都可以随便跟老王要书(不过你可以试试看,吃了闭门羹不要赖我),我总觉得书要送有缘人,收到书的人也要给一些评价,作为书资。而我是有“前科”的。老王的《工业设计史》可能我是第一批读者,但却是最诚实(没情商)的读者,勾勾画画,用一周的时间,把书里的内容挑遍了毛病,有知识点的偏颇,有遣词造句的失误,更有标点符号的误用。我就像一个语文老师,拿着红圆珠笔大杀四方。很过瘾!后来,老王专门发朋友圈表扬(讨伐)我这个“优质”读者,并呈上“罪证”——被批改满脸花的书籍内页。后来,我们就形成了某种默契,我写的书会优先寄给老王留存,他也答应会给我重新寄一本修订版的《工业设计史》(原先那本被“强制”回收了)。但是,我至今也没有收到新的设计史,不知道修订了没有?或许源于我们无声的默契,或许是对没有收到设计史的补偿心理,这本《脑洞是个无底洞》被我diss后,很快就寄过来了。

是老凡接的快递,那时候我正在上课,回来打开,厚厚的一本,用了克数很足的铜版纸,彩页很多,字大行稀,阅读感应该蛮不错的。于是嘱咐老凡先读,也编了个谎言:山东大学的王老师送我一本书,点名让你读一下,给个反馈意见呢!老凡欣然应允,并说:人家这么高看我,就不推辞了。于是,老凡成了第一个读者,我去给他做饭,半小时后,满脸欣喜地凑过来:老爸,我觉得这本书可读性特别强,里面的设置挺意外的,很有意思,跟一般的书不一样。我说哪儿不一样?他说这种写法很容易引起别人思考,里面有很多故事,每个章节都有思考题,又把内容延伸了。我很信服老凡的鉴赏力,这个初中生,经常会有脑洞大开的时候。听他这么说,我就放心了:不愧是老王,很轻易地就俘获了一名具有创意思维的新时代少年。这便证明了该书的通识性、易赏性、延展性,以及时时面向未来,清除边界的语言魅力。我赶紧给他发了一张封皮的照片,留言:老王,书已收到,待我写一篇书评(大拇指)。秒回如下:(哭笑脸)你轻点拍。再回:哈哈哈!(现代人结束聊天的鸡贼方式)。

我是真的想好好写一篇书评。于是用了最快的速度(1.5天)读完这本书。整体来说,这是王老师享誉全国(官方措辞:最受欢迎的设计普及慕课之一)的慕课《人人爱设计》在进行过程中的话题集。这些话题,有的来源于课程公告,有的起因于给学生的作业,有的是课堂聊天实录,有的是与朋友沟通时引发的思考。目录编排看似并无逻辑,天女散花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其实兼顾到了设计专业教与学、理论与实践、过去与未来的热点话题。比如设计调研有没有用?比如设计专业学生考研和就业哪一个更好?比如设计思维是什么东东?比如怎么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比如科技如何影响设计?比如什么阻碍了你的创造力?行文风格轻松流畅,聊天一般,讨论一般,动不动就搬出“我有一位朋友”,“我的一个学生”,让人感觉亲切,很容易被代入。代入后又不是一味说教,而是抛出观点后即开始讨论,时而穿插一些经典理论,但不盲从,经常有“反叛”意识。比如说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不是一味赞同,对其高层次需求的表达提出了质疑,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很好的教法:辩证看问题。专家理论的提出有其特定的语境,而理论是不断发展着的,并非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论断。

相反,老王对学生的观点则以鼓励为主,并能不断利用自身的经验去修正、迭代、纠偏,进而大加赞赏。总之,真正做到了“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对此,学生却并不领情,活似一身“反骨”的老王,于是,就出现了“吐槽”环节学生质疑老王的情节。比如本书的开篇《从老王设计的一枚logo讲起》一文的末尾,老王的设计就遭到了无情地吐槽:王老师,我还是觉得学生设计的logo更好一点(一点都不含蓄);老王做的logo只是精英式的自我表达,色彩差,造型呆板(单刀直入,刀刀带血);虽然老王做得也不怎么样,但在辨识度上比学生的好多了(仿佛被夸了,其实被骂了)。学生的风格有效继承了“乃师”之风,并不遑多让。然而老王的高明之处在于:留言悉数放出,高风亮节,不惧诽议,我猜有两个原因:其一,老王上了年纪,已经进入“耳顺之年”,对任何意见都能够做到坦然接受;其二,老王在用面子阐明一个道理:设计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适与否。没有任何一个设计是能够长在所有人审美点上的......

我想说,著作者的坦诚给这本书定下了基调,即不苛求完美,不提供答案,不着急定义,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世界,用设计思维去发现更多可能性,在“试错”的道路上昂首阔步,高兴地跌倒,倔强地爬起,继续行走。老王在书中不无忧虑地说:我不担心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摔跟头,但我担心他们因为害怕摔跟头而失去行走的能力。因此,老王鼓励学生像孩子一样思考,保持天真和好奇,保持想象力,重新发现自己。在他眼里,每个人都是具有设计感的,所谓“人人都是设计师”,但也强调:人人都是设计师并非人人都能成为设计师,具有设计感也并非等同于拥有设计力。但具有设计感的人掌握了设计思维,可以提升认知,具有同理心、整合能力,以及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意识。这对于任何专业的学习,以及面对困难解决任何问题时,都是大有裨益的。

诚然,老王的观点也并非全部正确,即便放到现在的语境下,若干论断也难免绝对和偏颇,况且有些结论是历史性的,设计知识又是一个边界较模糊,并不断流动的异质态。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判断:坦诚但不逢迎、讲理但不说教、辩证但不狡赖。他说他是一个“年轻的老教师”,这一点我可以证明,他的童颜和多发一直是我极端羡慕的,虽然我比他小了整整十岁吧;又说自己是“消极的乐观主义者”,这个我也可以证明,他是经历了完整80年代的天选之人,有着天然的浪漫诗情(80年代的学生,没有人能逃出诗歌的眼睛),矛盾而多感,却从来对生活充满热情。在这本书里,王老师坦白了他终其一生都要做的一个大工程——破壁。他要打破所有人为设置的边界,用创造之刀刃,割裂联系,打破限制,将无端的可能性从无形的樊笼里释放出来。我也曾亲自写下“破壁老王”的书法,恭恭敬敬地寄送给他。不知道这书法是否还在?我希望它被挂在某一面墙上,时时注视着他:破壁老王图破壁。画面感瞬间就有了。其实,老王不仅在教育学生,推广设计思维,他也在时时教育自己,并建立起自己的个性化系统。他申报一流课程,几年时间,就从山东大学走向了全国,至今手握三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成为各大高校争相邀请的教学达人;他建立国家级虚拟教研室,以开放之姿悦纳各地高校的设计教师,主打“让设计教研不孤单”,为大家提供了优质的专业教学交流平台;他申报教学成果奖、获评教学名师,不断游走在设计教育的核心地带,并以自我为中心,建立了开放式的设计教育价值发生与传递的网络。

在《脑洞是个无底洞》的扉页,是一行小字:设计的真谛在设计之外(十分认同)。下面是他龙飞凤舞的几个大字:请仁飞兄斧个正——王震亚2023.12.20。“斧个正”而不是“斧正”,多了一个字,就有了挑逗的意味。于是,同样耿直的我就真的“斧了个正”。这近4000字的读后感,夹杂着无来由的感动、敬佩,以及言不由衷的吐槽、调侃。相信“耳顺”的王老师是不会介意的。算起来,我应该是他的学生(我与他的一个亲学生是同学兼室友,以此推算,算“叔伯”学生),亦是朋友(我自以为是),更是校友(他的本科,我的硕士同为北京理工大学,算起来是高攀了)。我们的缘分,就起于校友群里的一次简短沟通,彼时,他在推崇儿童设计教育,而我正在给一家小学义务讲设计,于是表示赞同。后来就加了微信,那是十年前的事儿了。后来一直到现在,他风华正茂,我慢慢变老。王老师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他像一支不知疲倦、目的性极强的箭矢,时时都在破风而行的路上。而我,则要倦怠得多,更像他口中的“消极的乐观主义者”。我要向他学习! 只不过,他答应给我写的有关“儿童设计思维教育”的推文,什么时候给我呢?他答应给我的《工业设计史》,什么时候给我呢?
作者简介

王震亚
- 山东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大学首届“我最喜爱的老师”。主讲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其中《人人爱设计》是最受欢迎的设计普及慕课之一,入选了“学习强国”和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本文作者 白仁飞
- 清华大学设计学博士,天津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校级教学名师,现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天津市设计学学会理事,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独立设计师品牌 d100+ 创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