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感知
深度感知
雅各布·以色列·利伯曼
存在的程度直接取决于我们的眼睛瞄准目标的容易程度和准确程度。眼睛有效瞄准目标时——眼睛与召唤它们的事物相接触,从而对其做出反应——我们便经历了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这是一种聚合的状态,让我们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完美组合在一起,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周围的噪音减弱了。
这个发现是我在做验光配镜师时获得的。眼病患者来我这里就医时,我发现,多数时候他们的眼睛在看着某一点时,他们的意识却跑到了别的地方。这种眼睛和意识看事物时不和谐的状态,与它们体验存在的本能形成了冲突。在我发表于1976年的一篇调查研究报告中,我提到,有将近70%的参与者,并没有在看他们自认为在看的地方。这种情况表明,他们的眼睛和意识并未集中到同一个点上。另外,有超过半数的参与者在看事物时过于用力,这表明,他们总是倾向于逼迫事物而不是等待事物出现在他们的眼前。我还注意到,我的病人越是努力看或者理解某个事物,越是努力屏住呼吸,就越是看不清、搞不懂。而当他们恢复自然的呼吸频率、完全放松下来之后,无论是视力还是学习能力,均有了显著提高。
*****
无论何事出现在我的脑子里,只要我去做,就都是明智的。
*****
婴儿和孩子什么也不寻找,只是对任何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事物做出回应。
*****
我发现每当人们用力时,他们的瞳孔就会收缩,眼睛里的光就会变得暗淡,就好像“用力”让他们的视野变得狭窄,让他们的眼睛变得模糊了。当他们不再用力时,他们的瞳孔就突然变大了,充满了光芒。这件事很有戏剧性,而且是在瞬间发生的,因为瞳孔也会对任何发生在植物性神经系统内的感觉、情感和精神变化做出反应。
*****
我发现我们的生理系统是为了回应生命而不是指引生命而生
*****
我们停止思考,开始回应,就会变优秀。我们试图预料、控制即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就会紧张,表现也会变得差劲。然而,当我们同生命一起漂流,无论它带我们去何方,我们都会追随它,我们就能有意识地同生命碰面。这种体验让我们不费任何力气就能找到一种新的闲适感和存在感。在我们追随生命的邀请,向我们的最大潜能靠近时,谨记生命的智慧总会迈出第一步这一点,会让我们和生命之间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协作关系。
*****
多年前,我在观察一位画家画画时,发现他过一会儿就朝后退几步,注视他的画布。我问他在看什么。他告诉我,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有意地看什么,只是站在后面看看是否有看上去不完整的地方。他站在那里的时候,我注意到他的眼睛在随意扫视,只是在某些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的时候才停下来。我很快就明白了,这位画家的眼睛在指给他,哪些地方需要给予更多的注意。我们的眼睛,在任何特定的时刻,被吸引到任何需要我们注意的事物上时,也是这么做的
*****
我们的眼睛不断对吸引它们的光做出回应。当我们发现了我们生命中这个精细却高深的部分时,我们就开始相信它的指引,毫无疑问地追随它,提高我们观察生命的精神活动的能力。
*****
如果我们天生就具备先知先觉的能力会怎么样?如果先知先觉其实是每个正常的人都应该有的又会怎么样?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荣格认为,直觉是心理功能,能让我们预先感知到即将发生的事。很多画家“领先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因为他们相信直觉,凭直觉作画。
*****
当我们体内的光与照亮我们意识的光融为一体时,我们就能很轻松地靠近光源,就像一朵花向着太阳调整身姿一样。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把婴儿期的孩子所处的状态称为“海洋性的欢乐”,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孩子除了他们自身的“辽阔无限”,什么也感知不到。这种纯粹的意识状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婴儿的大脑里缺少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辨开来的关系网。天生就缺少自我意识这件事证明,我们是“硬接线”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感知“一致性”的。
*****
婴儿慢慢长大,慢慢地与周围环境和他们体内的不同自我相互影响,就越来越能意识到周围的人是如何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反应的。有些行为周围的人能接受,有些行为往往招致周围人的反感、蹙眉,有时候,有些行为还会让自己受到处罚。一个孩子,初步成长时所经历的事,会让他慢慢地调整注意、调整自己的存在方式,以融入环境,让周围的人接受自己。“自言自语”就是在这个自我指导和自我调整的过程中最初出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让他感觉很欣慰的自我言语就让他有了独特的性格,慢慢地有了“自我”的感觉,慢慢地与维持“他跟周围的人不一样”这种幻觉的“神经电路”形成了和谐统一的关系。就这样,他们那种天生就有的、毫不费力的存在方式,被一系列“正常的”带有附加条件的行为取代了。等小孩子慢慢成熟、越来越适应“虚幻”自我的低语时,这种虚幻的成分在他们生命中所占的比例就越来越大。他们慢慢习惯了与“虚幻”自我相互影响,并最终接受了“它就是他们独特性的真实表达”这种认识。
这时候,自我的根已经扎得很深了,这就遮盖了孩子原本无限的天性,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必须“让事情发生”。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总是习惯性地“提前考虑”,希望能用所谓的自由意志控制生命。
*****
佛家把“担心、计划、练习”这种永不停息的行事方式称为“心猿”,
*****
只有意识到了我们没有任何问题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地醒悟过来。
*****
与普通人相比,从身体健康的冥想大师的体内所释放出的生物光子的数量要低35%,这就说明,完整的有机体能够将光的损失降到最低。既然意识和健康不可分割,从最健康的身体中所释放出的生物光子的数量最少,那么范·维克博士的研究就说明,当我们与有条件的回应隔离、进入一种与生命融为一体的状态时,我们的身体就会运行得更和谐。
*****
我们对生命之流的抗拒就像逆流游泳——很费劲。强迫行事也是如此。用力越多,阻力越大。如果我们不能随心所欲行事,就会越发觉得,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做不好。
*****
它会教给你如何在生命的旅程中保持一种仁慈的节奏。”你在生命的旅程中学到的这种仁慈的节奏,只是你追随内心的指引时所获得的一种天赋。但是,或许最重要的天赋就是永久的满足。
*****
心乱时,气能让你重归平静。
*****
觉醒是慢慢除掉自我的伪装,展现自己最自然的存在状态。
*****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去观察吸引我的注意力、阻碍我看周围世界的是什么。当我意识到我的脑中正在进行的某种交谈时,我发现我在憋气,在无意间让我的细胞窒息。这个发现帮我认识到,呼吸(气)的含义远远超过字面的意思。
*****
创造就是把光转变为物质,顿悟就是把物质转变为光。我们的生命旅程始于精神的物质化,终于物质的精神化。我们的意识决定了我们会吸收什么样的光谱频率。这些频率将物质转变成能量,使我们发光。意识扩展时,我们的光也会随之变强。那些我们尚不能吸收的光的频率,经过反射,就会被我们吸收,这样我们就能逐步地接受以前让我们感觉不安的生命体验。当我们能够吸收整个光谱时,“我们”就消失了,唯有阳光的全息焦点留了下来。
*****
但现在,我们的眼睛、耳朵和手指每时每刻都跟技术紧紧黏在一起,不停地在网上搜寻各类信息。我们被电子邮件、信息、推文或者脸书上的新留言不停轰炸。我的朋友荣把这种技术称为“大规模分心性武器”。
*****
大规模分心性武器
*****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过久地盯着近处的事物,在你把头抬起来向远处望时,就会发现远处的事物看上去显得有些模糊。这种暂时性的模糊,是近点压力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在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经历过。这种压力综合征常见症状包括眼疲劳、头痛、重影、眼睛灼热或流泪,还有眼皮跳动。
*****
因为使用电脑和便携电子设备大幅缩窄了我们的感知范围,所以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长时间使用这些技术设备是如何造成我们感知上的变化的。我们越是近距离盯着这些数码产品,我们的视觉压力就越大。我们的感知越狭窄,我们能够看到、记住和学到的东西就越少,这就造成了工作效率的降低,这跟发明这些技术的人对我们说的刚好相反。
*****
我的情绪变化可以说是像坐过山车一样,低落的情绪源于暂时的恐惧,高涨的情绪则源于自我改变的决心。
*****
做好这件事基于三个原则:
1.我和他们的关系不是君王和臣民的关系——每个人必须保持同样的“高度”或者平易近人的态度。
2.我们没有任何毛病,因此无须更改。根据我的经验,跟一个将我们视为整体的人相处,往往能够改变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交流就是快乐。
3.为他们提供建议是让他们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天做好准备,即他们扇动翅膀离开巢穴,呼啸着穿越生命全景,然后回归生命本质的那一天。
-----------------------
萨比恩征象——戴恩·鲁伊尔
阶段186(天秤座6°):一个人看着他的理想在内心之眼看到的画面前显化成型
主旨:需要一个人可以看到梦想或理想的清晰画面,以真正有效地实现和显化。
有句法国谚语:“良好构思的东西是可以轻松规划出来的。”内在可视化的过程非常关键,除非一个有创造力的个体已经成为完全纯粹的灵性力量下载的管道,有一个清晰的镜头,人类的意识部分(也可以说,神明)可以通过这个镜头投射到任何必要的地方而不带丝毫扭曲。其他情况下,创造行为都不是直接的:一个人将其“看到的”东西投射到外界,反映的是这个人个体意识的屏幕。
这是个体存在过程第三十八个五重序列的第一阶段。是一个“内在公式化”的阶段,为创造一个人理想或概念的投射做准备。
依恋是极其严肃的东西。你必须很小心地选择依恋什么。仔细选择你的狂热神殿。你想用诗意表达的悲剧爱情只是种没有精心选择的依恋。为一个人死?这太疯狂了。人会变,会离开,会死,会生病。他们离开、说谎、发疯生病、背叛你,死去。
不要把你的情感喂给那故意刺激你的人和麻痹你的娱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