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我读了三本关于转行的书籍
为什么忽然想起看转行的书籍?
一是大环境的影响。
这几年各家公司不让员工下船,就已经是幸运加身了。
二是增加职业稳定性。
大环境变冷,谁也躲不过。所以这几年大家都是拼命增加就业赛道,以求多个选择,多份安稳。
我有转行的念头,也有转行的行动力,但却没有方向。
我也咨询过身边的亲友,大家给出的意见,五花八门,很少有启发性。
苦恼时,我听了一个朋友的话——如果你迷茫,不如找几本书去看。
即使是现在,书中能够给予的建议和方法论,也比搜遍社交网络,更具含金量。
于是,带着转行这个问题,我于本周内阅读完成这三本书。
1. 安晓辉《这本书能帮你成功转行》
作者安晓辉是某H大V。这本书算是他个人两次转行经历的总结。
用个人经历总结出来的转行经验,对普通人的借鉴性会更强一些。
作者前一份转行经历,只用了四个多月就搞定了。
第二次转行摸索的时间,长达四年,才渐渐有了成果。
作者用自己成功的经历,勾勒出一份完整的转行路径。
先是像回忆录一样,回望自己过去的经历;再结合当下的现场,挖掘出多个可执行选项。
挖掘过程里,一定要注意“先做收集,后做评判”。就是在分析可能转行的选项时,不要一上来就三份热情或七分恐惧,在“这个我肯定行”或者“这个我肯定干不了”之间的两极摇摆。
既然都走到转行这个地步了,肯定是要科学理性分析。
这本书中,提供了一系列较为专业的表格工具,帮助读者自我分析转行遇到的各种问题。
例如《职业回顾表》、《角色饼图》、《兴趣工作导向表》、《挖掘身边需求工作表》和《职位分析表》等。
我自己较为仔细的阅读了前三篇,这部分内容和“转行”这个主题高度匹配。后半部分的内容,和传统的求职、入职通过试用期内容重合度较高,所以选择了速读。
2. 埃米尼亚·伊瓦拉《转行: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
这本书出版时间有些老,是2016年。但这并不是表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本书的价值也变老了。
相反,书中的内容对于想要转行的人来说,在如何采取行动,具有一定的意义。
这本书在行动上提供的建议有这几点。
第一步,列出你可能从事的选择。
第二步,在保证本职工作和收入稳定的情况下,对多个选择进行尝试。
如何尝试呢?诀窍就是实验性的尝试。
所谓实验性尝试,就是“做一些小的探索或尝试一些小项目,以便可以在一个有限但切合实际的范围里找到新的职业角色,而不是盲目地朝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展。”
作者在书中建议到,任何破釜沉舟的转行,风险和压力太大,最好是把转行的可能选项当做一个又一个生活的小项目来进行实践和管理。
对于自己而言,这是这本书最好的建议之一。
大多数成功,都始于微处,而不是一上来就能托举起来的庞然大物。
比如,想要开店做生意,不是一开始就上来租店装修,或许从摆摊开始,是一种不错的历练。
比如,想要成为全职博主,稳妥的方式是先经营一个账号,进行探路,而不是一上来就辞去工作,准备轰轰烈烈干一场。
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没有《这本书能帮你成功转行》来得舒服。因为老外的书籍,真的太啰嗦了。
3. Show Your Work!:10 Ways to Share Your Creativity and Get Discovered
这本书已经有中文版,叫做《秀出你的工作:打造个人品牌的10堂创意课》。
我是在2019年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当时阅读起来,就觉得作者非常有趣。等到搜集转行类的书籍时,自然而然就想起来了。
作家奥斯丁·克莱恩被外刊《大西洋月刊》称为是“互联网上最有趣的人之一”。他对互联网的洞察,称得上精辟透彻,内容深刻。
这本书的观点,和第二本《转行: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的内容要是衔接起来,是我阅读这本书的意外收获。
奥斯丁·克莱恩在书中提到了十条关于展现自我工作的建议,我个人印象最深并践行的四条分别是,“你不必是天才”、“每天分享一些小事”、“讲好你的故事”和“卖出”。
这不刚好是转行的人,该有的心态和技巧吗?
“你不必是天才”,是接受自己的现状,选择继续努力。
“每天分享一些小事”,是确保自己的尝试和努力具象化,确保被看见。
“讲好你的故事”,是像《转行: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说的那样,采取的实验性尝试,能够得到成果。
“卖出”,是获得想要的转行岗位,成功从A跳跃到B。
奥斯丁·克莱恩好几次提到找工作,这就谈及进行尝试性实验以及进行分享后,有可能触发的成功场景。
想象一下假如你在面试,面试官没有阅读你的简历,因为TA通过你的社交媒体,对你和你的作品非常了解。
想象一下假设你被裁员了,你讲述了自己的现状。你关注列表中的某人,却有合适的机会介绍给你。
书中有一段原话:
A daily dispatch is even better than a résumé or a portfolio, because it shows what we’re working on right now. When the artist Ze Frank was interviewing job candidates, he complained, “When I ask them to show me work, they show me things from school, or from another job, but I’m more interested in what they did last weekend.”
大意是每日分享的内容,甚至胜过一份简历或者一份作品集,因为这些分享展示了我们现在正在做什么。艺术家 Ze Frank在面试求职者时,他抱怨说“当我要求面试者展示作品时,他们要么给我看学校作业,或者上一份工作结果。其实我更想看他们上周做了什么。”
对于转行人员来说,采用实验性尝试,获取一定的成果,并进行展示,是很有说服力的一种做法——你已经开启了作品背书的转行路,面试官会认为你有能力转行。
另外,还有一点,很有启发性。
安晓辉老师在《这本书能帮你成功转行》中写到,转行可能是这一代体制外的职场人迟早都会面临的问题。
“Show Your Work!”有一个句子是,The world is changing at such a rapid rate that it’s turning us all into amateurs.
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所有人都会变成业余人士。
所以,转行或许会是一个常看常新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