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寒山寺
雨中漫步姑苏城,是因城外有一地,念念不忘,执意要去。

江南的潺潺流水、细雨轻柔,如画般的水乡梦境充满诗意,但对于我这样吃惯了江湖菜的人而言,食物着实不合胃口,福建的清淡一路北上,到了江浙地区,又增添了一味——甜,吃到最后,总感觉差一口香辣来激活味蕾,有时候还没吃饱,就已经腻到不想再吃,抛开这些不适应,再来苏州,确是专程有一地要去。 工作上的一些原因,我常住在铜陵,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座小城,按江南的定义,皖南也属于江南的边缘,只有一条大江向东流,缺少了细水长流,穿城而过的景象,总感觉差点意思。 十多年前去过一次苏州,当时没有智能手机,没有通地铁,自己还是青年小伙子,临出门前习惯打印厚厚的攻略放在背包里,去哪儿吃去哪儿住,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原则保持一致,当年住过的桃花坞国际青年旅舍,50元一个床位,如今已经查无音讯,但输入“旅舍”两个字,百度地图上至少跳出30家相关搜索结果,城市的进步显而易见,而我们这一代人,正常情况下,首选住宿地应该不会再是青年旅舍。 再来苏州,最想去寒山寺,感受千年古刹的物语仙气,离开学校大门十几年,还能够背诵的古诗已经寥寥,《枫桥夜泊》便是其中一首,有意境,有画面感,读完全诗,一副深秋之中,空幽、哀愁的景象浮现眼前,作者愁国家内乱动荡,也愁自己的仕途渺茫,整晚睡不踏实,江枫渔火对愁眠。 整首诗通俗易懂,不仅在国内传颂,日本人更是把此诗编进教科书,在网上查了相关资料,可以归于“白体诗”的缘故。


唐代鼎盛时期,日本多次派使团到大唐学习文化技艺,他们对唐代的诗词歌赋尤为喜欢,毕竟是外国人,对新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自然更喜欢这种简单直白却又意境优美的诗词,而白居易晚期所作诗词,就属于此种类型。 讲到这里,还有一个冷知识,日本最喜欢的诗是《枫桥夜泊》,最喜欢的唐代诗人是白居易,其原因就是上述所讲。 作者张继,唐代诗人,诗红人不红,一生流传下来的诗词不到50首,只此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对比许多歌手,一辈子唱红一首歌,提到歌曲的名字,都能哼上几句,唱歌的人是谁,不是那么关心,张继显然更厉害一点,岂止一辈子,而是代代相传,远渡重洋传到日本,妇孺皆知。 1993年,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红遍大江南北,红到啥程度? 2003年春节晚会,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主演的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还在引用这首歌的歌词,不过,歌词改成了“我这张旧船票,是否还能登上你的破船”,成为当年春晚小品的经典包袱。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陈小奇,灵感就来源于《枫桥夜泊》,他觉得整首诗句让人遐思不尽,不止国家危难,还有仕途乡愁,他又加入了男女之情,我们从歌声中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优美环境中的那种淡淡的温婉和忧伤,将古诗词的神韵意境用现代的方式述说。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最初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的寺名,最普遍的说法,来源于唐代高僧寒山,此人生前在寺中居住,为纪念他弘扬佛法的功绩,在他圆寂后,唐玄宗时期著名禅师希迁(700--790)在此创建伽蓝,题曰寒山寺。 要想成为名寺,除了历史渊源,我觉得还得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一个“寒”字恰到好处,高处不胜寒,寒中生静思,在极端条件下修行,更能悟出世道真理,若改名叫冰山寺、高山寺、大山寺,听起来不仅过于普通,还觉得有些搞笑,大山寺,是否想起一位加拿大友人。 我在寒山寺半日停留,江南三月的梅雨,挡不住骆驿不绝的游人,去过寒山寺,终得一人归,千年之后,诗已远方,枫、桥、钟、渔还在,当年的故事尘封,但始终不会是一阵烟,夕阳黄昏,寒山寺传来击鼓敲钟声,沿袭千年的习俗,继续敲打我的无眠。。。

半老厨男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偶遇黄鹤楼
- 满脸的憨厚,却说自己是江南 (3人喜欢)
- 创意与科技进步的结合,常常诱导人们变着法儿的去消费
- 梅州人的无奈
- 晋城杂谈录,不止黑悟空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