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读书笔记
🙎作者 余华 📝书摘 1.“我刚才哭是以为一乐死了,现在哭是看到一乐还活着……” 2.许三观又说:“你只有许玉兰一个女儿,许玉兰要是嫁给何小勇,你家就断后了,生出来的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得姓何。要是嫁给我,我本来就姓许,生下来的孩子也不管是男是女,都姓许,你们许家后面的香火也就接上了,说起来我娶了许玉兰,其实我就和倒插门的女婿一样。” 随想 这本书应该是创作于1998年,而书中的主人公许三观生于民国时期,经历过抗日战争、内战、新中国成立、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虽然书中并未用过多的文字来描述这些历史变革,但主人公所经历的一系列生活的变革与打击却印证了时代的变革与发展。 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送茧工,父亲是有名的木匠,母亲在父亲去世后改嫁国民党连长,因此他投靠爷爷,所以与爷爷的感情是最深的。他的妻子许玉兰是一家小吃店的服务员,负责炸油条,因较好的容貌而被称为“油条西施”。许三观为了娶到她应该是做了谋划的,先是请客,后又买了烟酒上门拜访,从他和许玉兰父亲的对话中更加看得出他性格率真、坦诚,而相比之下何小勇却显得小气、狭隘。当然许三观也有刻画出小人物的性格,关于一乐不是他亲生的传言,他很介怀,在一乐打伤方铁匠的儿子时,他要一乐自己去找何小勇要医药费,要不到之后,他还是去卖了血。另外一次是饥荒时,他去卖了血,带大家去胜利饭店吃面条,但他介意一乐不是自己亲身的,卖血的钱不能给他用。但当一乐离家出走时他又去找他回来,带他去吃面条。但最终他还是接受了一乐,并在一乐患上肝炎时为他多次卖血。书中提到他共卖12次血,因为各种原因,在困难来临时卖血似乎是来钱块,不要向别人低头的最好方式,但也无疑对身体带来一定的损耗。当为一乐筹钱治病多次卖血时差点因为失血性休克而死去,好在及时输血挽回了生命。他应该是传统父亲的形象,没有多少文化,会和妻子斗嘴、勤勤恳恳工作养家糊口,有困难时第一时间站出来,有一家之主的担当。 而许玉兰作为许三观的老婆,或多或少有那个时代女性的缩影,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做不到通情达理,因此,不管家里出什么事情,总是坐在家门口的门槛上边哭边骂,展现出泼辣、无理取闹的一面,也没有什么自我保护意识,在被何小勇占便宜后,并未告诉其父亲,也没有找何小勇麻烦,而是在外人说一乐越长越像何小勇时才对许三观说出此事,当然我认为从她的描述中并未能判断一乐的身世。尽管如此,她也有很多女性的闪光点,悦己,在生活拮据的时代,她会把许三观从丝厂拿回来的真丝手套拆掉给自己做衣服,也会在无事时精心打扮自己上街走一圈,更深刻的是在许三观要她去找何小勇讨说法时,她问我要不要打扮一下,我要是不打扮岂不是叫他看不起我,或许不管生活如何,活着的姿态很重要。就是这一位看似很败家的女性,却也有勤俭持家的一面,床底下存放的两缸米是在饥荒时的底气,从菜钱里省出来的开支,能稍微应付不时之需。而在文化大革命被批斗时,也表现出很坚韧的一面,在许三观因不能卖血而大哭被儿子们嫌弃丢脸时,她一遍又一遍的安慰,如同他在她被批斗时把红烧肉卧在碗底,告诉她,不管怎么样他都会陪着她一样,没有刻意表达出来的爱在穿越时间和生活锁碎的层层阻碍后得到回应。 书的最后,许三观说我卖那么多次血,却没有一次是为自己卖的,而这次是想要吃炒猪肝、喝黄酒而卖血,因为在以前没有卖血,是没有理由坐在胜利饭店里吃这两样的,总要很神气的说一份炒猪肝,二两黄酒,要温的。可他忽略了自己的年龄是不能再卖血,而且现在改革开放,经济条件改善,他们不缺钱了,再也不要他卖血来渡过难关了。由需要而到不被需要,产生的失落感,正契合度了时代的飞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