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读博?

对于从小成绩不错的乖孩子来说,读博是其中很多人追逐的目标,而在迫近的关口,为什么许多人会选择放弃?
这一期,我们采访了身边一位从坚定读博到选择放弃的同学,聊聊ta变化的原因和我们自身的选择。
本期关键词:文科;博士;导师;学术;职业;社会;理工科;硕士;情绪价值;资源垄断;就业岗位
【本期目录】
01 体面、稳定、富有:理想博士的光环
02 独自承压与人身依附:博士的围城
03 难言之痛:被忽视的情绪内耗
04 就业or读博:此雇佣非彼雇佣
01 理想博士的光环:体面、稳定、富有
两米:这期邀请到了叶辰来参加我们的讨论,主要话题是作为研究生选择读博或不读博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曾经想读博,后来却不想读博,中间发生了什么?
小毛驴:嗯嗯,刚好我们几个也处在这个选择的关口了。今天请到的叶辰童鞋曾经一度坚定想要读博,但在某个节点又毅然决然改变了想法,这种转变耐人寻味,已经有点迫不及待想要听听叶辰的分享了!比如说我一直都挺好奇,如果一个人一直很坚定地要读博,对学术的热情其实比外部吸引力(比如博士的title)更重要?

叶辰:将读博作为自己坚定的理想,一定是需要内驱力的。读博本身是一个社会期待值比较高的路径,如果我们很久以前就有这个想法,那在读书求学过程中就会特别努力地朝这个方向走。
所以当有人阻止你读博,或者是摆出一些现实因素来委婉地说,你不适合读博,其实我们内心是非常抗拒的。大家都可以,凭什么就我不行呢?也会感到很沮丧,原来我不行啊……
两米:这种情况只是从外在因素来评价不适合读博,而不是说本质上没有学术能力,所以其实读博主要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个人选择。你说的社会期待值是指什么意思?
叶辰: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身份,哇,这个人是博士,尤其是一个女生拿博士学位,你不觉得很酷吗?还有社会地位,在我们的想象中,博士身份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地位。

两米: 对,还有稳定性以及不错的待遇。
叶辰:在我们从小的生活环境中,博士是很少的。大家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读书改变命运,读得越多,层次越高,那个体甚至整个家庭、家族的生活也会随之改善。人们也会觉得,读博之后的工作不那么累,不用每天坐班。这就意味着在最“肤浅”的层面,博士学位通向了体面、富有与光明的未来。这就是普通人对这个光环的基本印象,谁能说它没有吸引力呢?

02博士的围城:独自承压与人身依附
两米:对,当然我们有所了解之后,会发现其实也挺累的,特别是现在的“青椒”。但是在刻板印象里,这个职业就是又舒服又体面,可以踏踏实实干一辈子,福利待遇和退休金什么的都挺高,是一个可以比较舒服地去从事的职业,并且如果能和自己的爱好相连的话,就更完美了。
叶辰:好像读博给我们传统印象就是又富又贵,又会有权。这个权是指话语权,如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权、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等等,甚至会延伸到其他方面,学术圈常常谈及的“学阀”这种代表之一。
小毛驴:那我不太一样。读书这几年,反而越发对文科博士祛魅,虽然我觉得师大的博士们还是没得说,实打实学界良心,但放眼全国文科博士,真是良莠不齐。而且文科博士也很穷啊,如果读完博士,最终是和本硕生一起竞争某个工作岗位,我个人会觉得难以接受。

两米:对于文科的就业来说,确实除了前几年教培行业的风口,以及互联网大厂运营和自媒体之外,没有太多大富大贵的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所以就看怎么能又稳定又舒服,这两点可能在高校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包括很多硕士毕业也可能会去高校,但这种现在一般之后也都要读博。
叶辰:博士质量良莠不齐,还有一个原因是看读博的人想要什么,如果他想要一个 title 的话,其实也并不需要成为很优秀的博士,只要毕业就可以。我后来意识到,读博可能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如果真有学术理想,就要成为优秀的、真正推动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博士,这才是大家心服口服的。
两米:包括这两年搞硕士博士扩招,也有缓解就业压力的原因。
叶辰:一方面硕博扩招,一方面文科生是缩招的(有待查证),而且社会上对于文科拿很多经费去搞研究,文科硕博规模扩大都是有争议的。当然很多人都是从理工科的角度说文科没啥用,你只是在用自己的时间消耗国家资源,更好地为自己获益。我们不同意“文科无用论”,但不能不反思当下文科硕博培养机制和培养目标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
小毛驴:我虽然不同意文科无用论,但我也一直没想明白一件事,就是我觉得文科的发展推动从来不是靠人数,而是某个文曲星在世(比如许慎或胡适),可能有点英雄论吧,但我读书几年下来的感觉是这样。
两米:说到规模似乎有一点偏离,我们的主题就是问读不读博的选择问题,而且这方面我跟你的观点不太一致,像民国时期,很多文学大家像鲁迅、胡适等等都是当老师的,但是因为后面救亡压倒启蒙了,建国后科技兴国,文科渐渐没那么重要了。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给文科,所以天然的肯定会人少。
另一方面,确实像刚才叶辰说的,学术界里存在很多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学术话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壁垒”,但其实这壁垒又很容易被看破。但我觉得理工科也有这样的现象,但是我们不了解,这现象应该还蛮多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尸位素餐的人太多了。

03 难言之痛:被忽视的情绪内耗
小毛驴:文科老师的确会培养更多文科受众,但是不等同于带来文科的突破,比如讨论出能够解决时代问题的哲学。而且你所列举的那个年代的他们,几乎每一个都符合我说的,以个人之力推动文科的发展。
两米:但是他们大多数还是当时的高学历者,像胡适、鲁迅、钱钟书等等,都是海归回国,像沈从文这种自学成才的,还是比较少。小毛驴 确实,不能忽视文科从业者的力量和功劳,比如从过去到现在的乡村教师。
两米:那就我们个人来说,在这个节点上为什么选择读博或不读博呢?叶辰来发表一下看法?
叶辰:我自己并非天才选手,从小成绩不算太差大多也是做了“乖孩子”的缘故。在最初明确深造目标的时候,也会对标一些可以效仿的个例。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了解、对话,我发现大多数博士也是普通人,没有才高八斗,也没有学富五车,最重要的还是持之以恒的努力。也就是说,只要底子不是太差,努努力大家都可以毕业。因此,我以为自己足够认真的话,一定能博士毕业。至于是否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准备读博的时候还不太敢想,眼高手低就不好了。
影响我转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状态,尤其是这三年,面对外部世界的剧烈变化,我们经历了种种煎熬与挣扎,这让我意识到内心自适丰盈对我来说更重要,也是值得追求的人生态度。
读博是一个人的战争,书读得深不深,文章写得好不好、能不能发出来,所有的焦虑都要独自承担,很难找到对话的人或是宣泄的出口。工作却不一样,工作是为了谋生,如果工作干不好,可以自责,但那毕竟是外在的。领导给自己派活,繁难的任务我们就可以一边吐槽一边干活(开玩笑)。当然了,对领导没有恶意,对工作也没有恶意,但是可以把情绪发泄出来,身心就能相对处于一种平衡健康的状态。

工作和我是分开的,读书和我是融为一体的,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所以放弃读博这个选择,也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放弃进步了。话又说回来,只有读博才是进步吗?显然不是。
小毛驴:我懂。读博时候如果遇到一些挫折,第一反应是反思自己,或者只能反思自己。怨导师,怨体制,怨生不逢时,但最终能摸得着的挨骂的还是自己。
叶辰:我们自己的学术交流圈可能最直接的是导师,导师也是上位者,有学术成就的人,我们没有有效平等交流的对象,找不到别的原因只能怨自己哈哈,之后就走上挂精神科的道路了。
两米:我想到了两个原因,一个是读博的正反馈太少,其实我们读研有这种感受,学术界的资源垄断还是比较严重的,很多时候必须要跟学术界的上位者,像期刊编辑、导师的人身依附关系特别强;而且传统学术观点和年轻化的思考还是区别比较大的。这种时候,它就不像刚才叶辰说的,就是一个能带来正反馈的“任务”了。像工作的话,至少选择的空间会大一些,可以跳槽甚至换行业(当然也要承受相应的代价,以及大环境的影响)但是你不想干了,就可以跑,只要你有一定的储蓄、生存的能力。但是读博时换导师是特别难的,基本不可能。所以等于说直接绑定了至少 3 年, 3-6年,这几年是必须要牢牢地陷在这个狭小的人身绑定的区域里,必须自己特别努力地不断向上,如果没有特别强的学术能力和强大的抗压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感觉确实是很难扛过去(除非遇到了特别好的导师和融洽的圈子)。

《奇异博士》剧照
小毛驴:同意。我再补充一点,读博的方向越来越精深,同行或者说能交流和竞争的人也越来越少,所以你越来越能明确知道自己再和哪些人对话和争夺资源,这种明确也会让加深比较和“卷”的氛围。如果是当一名新媒体小编,可能全国同行能有几千人,但姓谁名谁都不知道,可能不自信的感觉会少一点。
叶辰:申请读研的时候,同学们的水平或许差不多,而读研究生之后,就能看到每个人的发展状况差别很大。资源是非常核心的要素,有些人资源多,成果就多。我们自身资质一般,每天被push、内耗、迷茫,这一过程也是考验自我适不适合读博的过程。
04 就业or读博:此雇佣非彼雇佣
两米:关于读不读博,一个关联项肯定是就业,其实我们之前聊天也谈到了,有的老师(四十多岁)当时是工作面试没有通过,所以选择读博,那个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更偏向就业,读博并非优选项?
叶辰:我最初的看法是,博士学历不可否认是一块非常硬的就业敲门砖,虽然毕业后很可能与硕士竞争相同的工作,却提前在学历上达到了天花板,也是一种有效投入。就拿读书本身来说,花时间让自己变得更有思考力和创造力,非常吸引人,我最宝贵的青春花在了读书上,难道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各位博士大佬劝阻我的理由也出奇一致:这几年就业市场越来越狭窄,文科博士毕业后如果不去高校,不继续做学术,转而和比自己年轻的人一起去竞争文化机构、公务员、出版社的职位,优势并不明显。此外,男生女生也都会面临年纪问题,临近而立之年才刚刚进入社会,也是新考验。大家的反馈是,家底殷实的同学选择自由度可能更高,普通人还是老老实实就业的好。
小毛驴:是这样,而且读博对做这些工作的帮助存疑。文科读博可能最大的特点是丰富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是肯定答案,那这个博读得倒也值了;如果是否定答案,感觉确实是蹉跎岁月。作为赌徒的博士。

前些年教职相对好找,留学博士也没有大批回国求职,读博在当时可能真的意味着体面、自由、文雅的生活。我个人觉得如果没有隐性年龄歧视,工作几年之后再读博也是不错的选择,那时候可能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性格适合做什么有更深入的认知。
两米:有时候会感觉,在很多领域(高校除外),博士学历的竞争力好像没那么强了。但它作为一个门槛,其实也像硕士门槛一样,很多行业还是有这个壁垒,所以对于一些人来说,重要的不是搞学术,而是能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环境,包括高校、人才引进之类。
但问题就是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这几年付出的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劳动(包括性格等),能否跟后面所换取的回报等价。可能很多不读博的同学会觉得,他是付出小于回报的,既然投资回报比是负的,那就放弃,如果是有的人本身就喜欢学术,种种因素叠加起来,觉得投资回报比是正的,再加上可能遇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导师,那自然而然会去攻读。感觉也充满了很多偶然性因素。
叶辰:我同意,我很早就知道自己读博出来要和硕士做一样的工作,拿一样的工资,但就是固执地认为读博就能让生命更充裕,更丰满。后来,一些不太成功的学术训练证明,这个东西对情绪价值的消耗太严重了。长达四五年的情绪劳动对人的生命来说也是一种损耗。
在刻板印象中,一个从小上进的好学生读博时也必然不会懈怠,大家默认你十分厉害,做啥啥都行,但对于个人来说,学术科研中的情绪劳动这项是被忽略的。

两米:而且我网上冲浪会发现,很多行业都有人吐槽,像教师、医生等行业的劳累程度,社会的关注度还是有的,像之前郑州女老师自s事件。但是对于学术界,包括硕士、博士、青教,虽然讨论也有,但是似乎被认为“不必讨论”,因为好像已经被赋予了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地位,所谓“人上人”,而且人少,所以大家不怎么关注,很多“大瓜”就是局限在自己的科研圈子里讨论,哪怕自s、性侵之类的事件。
小毛驴:确实,身受才感同呀。大家基本都受过义务教育,所以讨论老师,讨论班主任,每个人都能发表一点自己的意见;但说到博士,可能都是道听途说,很难共情了。其次我觉得,之所以我们在现在会讨论读博性价比,也是因为我们都是要考虑温饱问题的普通人,读博对我们来说必须是此后人生的敲门砖,而不能是爱好。不过正因为是这样,我又希望很多寒门子弟去读博、做文科研究,不想让它被学阀N代垄断。
两米:又想到一个话题,关于“学阀”的讨论,比如给自己上小学、初中的孩子发表挂名研究,以及孩子出海涮一圈回国内高校任职之类,可能因为圈子太狭窄了,我们本身是普通人,从0到1在这个圈子里发展,是会要付出比已经有资本积累的人多的,这个因素也比较重要。
叶辰:我想补充一下这点,我们把视野只限制在“学阀”圈子里的话,很容易只看到作为“学阀”的父母会给孩子谋取一点利益,但是放到整个关系结构中,所有的父母都在用自己的能力和权力为孩子谋取一些利益,包括给老师送个小礼物,给老师打个招呼等等,在这个角度我甚至有点理解他们。首先申明前者是不合法的(严肃脸)。
小毛驴:我觉得“学阀”的问题主要在于,它是在我国相对来说最公平的教育领域,以教育的手段(剥削自己的学生)破坏了这种公平,而且还有可能影响未来的教育,至少文科某些老师会影响教材的编写。和这些相比,打招呼、送小礼物,简直是人之常情。

叶辰:剥削无处不在,只要想从别人身上获得什么,很可能就会转变为剥削。
小毛驴:哈哈,一种结构性的剥削吗。这肯定不意味着它理应存在。
两米:各种行业的资源垄断其实都蛮多的。
叶辰:结构性问题是要设立各种规章制度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可往往是先有众多事实,之后才产生制度规范,而当下,每个人都在挑战艰难的现实,就算现在读了博士也可能遇到这种问题。文科博士还好,我们在人文气息浓厚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生存环境相对温和,理工科就比较严重。一个朋友的朋友吐槽说:“周一布置任务,周二催进度,周三开会骂人,周五出结果,周日开会骂人,你们有没有这样的导师啊?又要写论文又要做项目,两天的结果跑数据,你指望有多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还要阴阳一句——我其实晚上不希望看到你们在工位。”听说这位同学只要忙,就会干到凌晨两三点。不过ta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早上 9 点到不了工位,因为太困了。
辛苦一点做实验、跑数据,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这是应该的,我理解不了的地方在于没有一点人情味,太痛苦了。

《学校2》剧照
两米:明白,意思是并不能为自己换得资源,他是为导师做项目,甚至可能一个项目要跑七八年,他只是其中一个螺丝钉,最后可能发不了任何文章,但是导师需要他做这枚螺丝钉。
叶辰:工程项目带动科研产出,论文也是一作,但获得这个结果的代价是,所有做的事情只要不成功,就会被骂得狗血淋头,有得有失吧。很理解为什么很多老师,尤其是理工科的老师,招博士的时候喜欢要男生,因为ta知道ta做得不对,又不想去安慰别人、擦眼泪,天然觉得男生的承情绪承担能力更强一点,或者男生的情绪承受能力弱,但不会发泄在老师身上,那就没有关系。读博在一些情况下形成了隐形的雇佣关系。

—△End△—
下期预告:我们将继续读不读、堵不堵、赌不赌的讨论……let's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