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solo trip极致的体验感是i人的天堂
摄影、文字 / 银河频道
简单的结论写在开头:东京是我去过的城市中,仅次于台湾的最适合i人独自出行的一个。
进店基本不会有店员围上来服务你,吃饭除了预约制,很多都是在门口自助填表等位以及提供一人份的定食,公共厕所干净卫生、设备和卫生用品都齐全,公共交通指示清晰分明,只要卡里有钱手机有电,天南地北哪里都可以抵达。

逛街的尽头,有早樱和甜品
很享受走在被陌生文字包围的地方(虽然日语也不是什么太陌生的文字就是了) ,我像一粒不被关注的灰尘一样特别自在。 走在大马路上,也将一切新鲜的场景视为风景。随意逛着街道时,总是会被精致的咖啡店甜品店门头吸引,虽然很少遇到会英语的店员,仍可以掏出papago进行无障碍交流,他们总是会好意提醒我要配着茶喝,然后果不其然被一些点心中的含糖量震撼到。





晴天,逛公园
清澄庭园是很典型的小而精致的日式庭院,竹和木在建筑上运用得当,与湖水、小桥、植物、野鸟组成的动态画面协调而美好,四处透着岁月静好的气息。
一进新宿御苑便是大面积的草坪,两侧栽了非常多枝干伸展得很开的樱花树。还没到花季,但已经能想象到满开时满目的粉色,以及花瓣落在绿色草地上的春意之美。长椅上有不少欧美人迎着阳光看着书,惬意地享受下午。
走去芝公园的路上经过了一个棒球场,老师带着学生们奔跑欢呼,一抬头就能看见红白色的东京塔,阳光从旁边的树林里溢出来,那一瞬间意识到日本动漫原来是纪实。







雨天,安排一个美术馆
500円的门票就可以在国立西洋美术馆欣赏整栋楼上百幅的西洋名画真迹,沿着游览路线从宗教到风景到印象到抽象。游客不多,大家心照不宣地安静维持着对艺术品的仰慕与尊敬。有时会路过大大的玻璃窗,窗外是大片的绿色,在水汽弥漫时更加衬托着屋内无声的空气。
被艺术浸泡了一通出来, 就是潮湿的上野公园。 走过红墙古朴的清水堂,路过张狂的青苔, 门口那两颗樱花树被雨打下一片片小小的花瓣,落在前来合影的行人透明的长柄伞上。






镰仓的日落,以富士山为背景
我的镰仓行从大船站开始,体验了人生中第一次乘坐倒挂电车,在终点站隔着列车车窗上的牙科广告,湛蓝的海天一色和富士山的白色雪顶引入我眼帘。
在小町通吃了一肚子小吃之后,由于并没有什么对灌篮高手的情怀,我选择了直接去海滩。阳光下的海像泼天的碎银,冲上岸又漫下去,留下的痕迹也像到处发着光。 从稻村崎走到七里滨,黑色的沙子细软又绵密,时不时有海草裸露,光滑的表皮看着直想给人做成麻辣烫。海鸟一点不怕人,一边优雅地走一边用嘴翻着沙子,成片成片地盘旋在游客的脑壳顶,又飞到翻涌的浪尖上,神情很多变,我觉得自己能看这些鸟和海看一天。
我偶遇了两个拍着海边美照的中国女孩,一个捧着鲜花穿着白裙,另一个举着相机引导着姿势。趁休息的空档我拜托她们为我拍了一张拍立得,我穿着灰色的羽绒服特别傻,但是笑得很开心,海也特别蓝。 偶尔会遇到实在很漂亮的贝壳,忍不住捡了一些放在口袋里,准备带回来做点小手工,除了照片之外,我得以把这段记忆更久地留在脑子里。
在四五点左右抵达江之岛,我已经来不及坐下享用食物,直奔了能看见海和落日的西面。一路爬上山坡又沿着楼梯往下,抵达稚见渊。走到平坦的礁石上, 完全没有任何护栏,再往前便是深不见底的大海,西下的日光倒映在礁石的积水上, 已经有人站到了最远处的石头,独享最佳视角等待太阳的落幕 ,这种原始美得令人疯狂。大海的怒吼从未停过,有时过于激烈地拍打上来,把正在摆弄姿势拍照的游客吓得尖叫迭起,短短几秒就给人淋得半湿,除了需要随时注意着别跌落海边中,这简直是和水上乐园的刺激程度差不离了。
伴着一刻不停的涛声,夕阳慢慢沉了下去,变黄、变红,用颜色勾勒出富士山雪糕型的形状。最后的最后, 太阳完全消失,但留下黄蓝紫渐变色的晚霞,久久笼罩着整片岛屿,延长着声势浩大的落幕余韵。
我的记忆又闪回到《如果是你,或许可以相恋》里,两个男主在晚上每次后分别的场景,好像路上也是如此四下无人、可任由脑中思绪放大的静谧。现实的江之岛真就如剧中取景那般绝美,我作证








在神社,讨要一点愿望
日本遍布大大小小的神社,供奉不同的先人或神明。不过对我们外来游客而言,游览、体验这些带有本土特色文化的地标比了解、参拜它们本身更重要。我去高円寺逛买古着时路过了气象神社,里面挂了好些晴天娃娃,也可以买晴天娃娃盲盒然后画上表情挂着或带走。看着一个个笑脸常开的娃娃,好像就看到了一个个对好天气的期望,约等于一个个好心情的到来。
每个神社出售不同的御守,小小的挂件承载着不同的祝福,精心挑选喜欢款式便可以换一个除厄运、保平安、祈新福的美好期许。神社里还可以抽签,我想起日剧《一吻定情》里琴子抽到大吉的激动开朗表情,突然想到自己已经好久不看星座运势了。
八幡宫也许是本次行程里最远的神社。白色的樱花树下,穿着和服的母女在互相拍照,旁边几只鸽子悠闲踱步,其中有一只白色的最扎眼,一个男生在用面包屑喂它,这个场景我也许会记好多年,那天天气太好,称得上是真正的春和景明了。
名声在外的明治神宫里多的是欧美人面孔,午后还有大批涌入的旅游团。阿佐谷神明宫则在生活气息满满的巷子里头,待了一段时间只见到了零散前来的本地人,我在这里见到了最与众不同、最精致的御守手链。神社里还出售特色的当季邮票,等御朱印的时候远远围观了他们当场写着信封好口,还保留着朴素真诚的书写习惯。










于是我再次意识到开头将日本与台湾关联起的原因。即使是繁华程度高居亚洲最前列的东京,街道上仍保留大量的邮筒,地铁站可供阅览的报纸和其他信息刊物, 投币式的公共电话亭……在高速发展的我们国家一切被效率所淘汰掉的东西,都勾起了我对曾经的某些实体的浅浅的怀念。怀念中学时和笔友来信要贴精挑细选的邮票、信中交换彼此的童年照片,怀念坐火车前要先取票的蓝色纸片,怀念为情怀买单的一切。
电子化很好,但我仍然需要用可触达的有温度的东西留住以前。回家之后,我重拾了毛笔字与日记。正值家里有亲人生日,我对哥哥说,“我送你一幅字吧”

其实这次东京行虽然是早有计划,办签证也很早,但实际上不知为何一直到出发前我都是兴致不高的状态。只是花20分钟订完机酒买完电话卡交通卡,之后什么攻略都没做只等待出行,甚至连演唱会的票都是公演当天才在票通上收的。
但来了之后完全超出预期,可能因为是樱花季正式到来之前没有那么拥挤的人潮,非常松弛适合闲逛,无处不干净、无处不友好。饿了就随意在找附近评分高的餐馆walk in,逐渐习惯把大丈夫です、お願いします这几句挂在嘴边,也能适应和日式英语的沟通,日本人的礼貌和距离感深得我心。
这次的流水账写得很细碎,写完文字部分已经是凌晨6点,但是回忆这些细节让我感觉很幸福,于是几乎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种幸福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消失,所以我想将还记得的要刻画得再到位一点,把一个多星期的行程又在脑子里回顾了一遍,当即决定了有机会立马还要再来,下一站关西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