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最近看完了这部非常有趣的极简主义经典日剧,想起自己近一年来践行极简的经历心有戚戚。我老家与麻衣小时候的家相比也不遑多让,在追求更新换代的同时,闲置物品只要没坏就不会淘汰,所以家里总有很多东西——一个接一个的置物架、不掌握点技巧就关不上门的冰箱、落灰的已经过期六七年的日化用品、我从小学到高中买过的所有书籍等等。厨房压抑,似乎随时会有什么东西滚落下来;翻找困难,因为每只抽屉都塞得很满;要想在茶几上放个盘子,就必须先把一本书移走,移来移去,原来的东西就找不见了。
小时候很少串门,所以像麻衣一样以为别人家里也有很多东西。上大学后我会重复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热衷装扮宿舍,所有人里永远数我的破烂最多。为了屯放零食,我专门买了一个四层置物架,读研后改用大号脏衣篓,常常旧的没吃完又买了新的,让它始终保持满着的状态。结果有一天我惊恐地发现自己在吃的零食早就过期了。
工作后我去一个朋友合租的房子做客,发现她家厨房的台面空无一物,我当时非常惊讶,还以为她们没人做饭。朋友解释锅和调料都放在柜子里,做饭的时候才拿出来。这让我大开眼界,因为那时我住在北京的合租房里,逼仄的公共区总是满的,我自己的房间也快摆不下了,搬家时我爸还惊叹于我居然有这么多东西。现在的房子由我独居绰绰有余,于是“理所应当”地拥有了更多东西,尤其是在爱好方面,厨房和手工简直是重灾区。因为之前做美食账号所以家里很多漂亮的餐具和烘焙工具,做手账也买了许多收纳盒来装素材,其他诸如滑板、绘画、书法、缝纫、黏土、拍摄相关的工具就更不必说了。后来相继入了lo裙和汉服坑,这下衣柜又多了一堆既占地方穿着频率又低的衣服,再加上爸妈送我的认为我需要的东西,真是想想就让人头疼。
两年前我无意中接触到极简和断舍离的概念,大概因为机缘未到,并没执行;一年后,持续的高强度奔波和徒劳的结局令我身心俱疲,周遭环境和我的心灵一同失去了秩序。大风刮走了一切,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终于开始大规模的断舍离:拿出家里的所有物品,过期的、坏掉的直接扔掉,闲置的、不适合的统统捐赠或送给小区邻居,已有的消耗品在用完前不再购买。23年7月起我开始记录自己断舍离的物品,当月就达到了上百条;直到现在,我已经丢弃了几百件物品,并且一次也没有后悔过(只会后悔当初盲目购买),绝大多数时候,如果不是翻看记录,我根本想不起来家里居然还有过这么多没用的东西。
现在我享受着少物的便利,我很清楚家里都有什么,放在哪个位置,免去重复购买和翻箱倒柜。使用的工具都是我喜欢且好用的,用完随手放回原处。在使用消耗品时,我会给它们贴上标签,以记录使用周期。一物多用、利用原包装,可以省去管理的时间。清洁变得容易,我不需要把台面上的东西挪来挪去,扫拖借助机器完成即可。我越来越爱我的家,感觉它就像我身体的一部分,能让我在其中放松地舒展,就像躺在春天的草坪上一样快乐。不持有物,拥有的空间却无限延展:超市就是我的囤货架,健身步道是我的跑步机,展览馆和博物馆是我的装饰区,这么想想,似乎颇有些“以地为席,以天为盖”的旷达感呢。
今年初我因为生病住了一周的院,所有必需品足以装进一个小背包,可见有时候人活着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曾经我的衣橱里挂满了衣服,可每天都在发愁没衣服穿;动动手指就能买到小山高的快递,拆开后却总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我们辛苦地工作,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来犒劳辛苦工作的自己;而为了支付账单,又不得不继续辛苦地工作。
在当下这个消费主义盛行和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世界里,抵抗物欲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商家总有各式各样的话术,对消费者进行道德绑架和洗脑,打着“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的名义,堂而皇之地掏空我们的钱包。相比之下,我更愿意把这些钱留给自己,好早一点过上梦寐以求的退休生活。如今下单时我会更加谨慎——它会在我家度过怎样的一生?我购买背后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使用频率是多少?现有的物品能代替它吗?
精神极简则需要更加持久的修炼:远离无用信息、斩断无效社交、停止精神内耗。我把在极简人事物上节约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我而言更重要的事情上去:和家人朋友的联络、想做但一直没空去做的心愿、丰盈人生体验、提升长足发展的技能等等。我越来越不在意他人的看法,生命短暂,把宝贵的时光浪费在无关的人和无用的琐事上,实在可惜。
过去我羡慕那些行事果决的人,如今自己也在逐渐学会勇敢地拒绝和舍弃。我常常在网上看到一些很优秀的极简主义者,物质极简如全部家当放进一个行李箱和一只背包;精神极简如慧能大师,“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永远无法做到这么极致,却也不会因为做不到极致就放弃努力。极简是一辈子的事,在这条路上我不过是个刚入门的萌新,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很庆幸能找到这么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