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二战,我能考上吗?

2月26日,24级考研成绩发布;3月12日,国家线出炉。据中青报报道,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74万人,录取率不超过20%,超过300万考研学子注定落榜。全国整体录取率如此,电影考研更不容乐观;但无论结果如何,请感谢自己一年来的努力与坚持,辛苦了!
“我要不要选择二战?”“我适合二战吗?”“二战究竟会遇到什么问题与压力?”自初试成绩发布后,我们收到了很多同学的类似问题,于是整理出这篇推文,谨以此文送给迷茫中的你,希望能给你一点方向。
目录
- 我为什么考研?
- 我的家庭是否支持我考研?
- 一战时,我踩了哪些“坑”?
- 我应不应该换学校?
- 我还要不要考电影?
- 我的二战备考策略是什么?
- 我能承担二战失利带来的后果吗?
01 我为什么考研?
第一个问题是所有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原动力决定了你所朝的方向。或许第一年你是在懵懂中加入考研大军,那么此刻就更应该重新思考,我为什么考研?我考研的原动力是什么?是因为喜欢电影,想学电影?是因为想去更好的学校,获得更高的学历以为以后的就业加成?如果你是真的热爱电影,并且将它看为一门严肃的学科,那么选择二战会更有把握,如果你是为了学历升级,那么也要足够坚定,二战需要一个强大的来自于你自身的欲望作为原动力,促使你自觉地朝着目标前进。
但如果第一年你选择考研是顺应家人的要求,抱着大家都在考研我也考的跟风心理;或因为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二战这条路对你而言可能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考研,考研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他人的推搡很难将你送至终点。这个选择如果给你带来的痛苦大于收获,那一定有其他更适合你的选择在等你发现。现下可以试着转换思路,去尝试下人生的其他可能性,如果在尝试过后,你发现自己还是拥有想要考研的欲望,那么也可以再试试看。

02 我的家庭是否支持我考研?
二战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已经失去了学校的庇护,但未工作的你又没有真正与社会接轨,因此处于一个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悬空地带。这个地带的短暂落脚点大多数情况下是你的家庭,而这个落脚点的大小与稳固程度因人而异。因此在二战前要仔细思考,我的家庭是否支持我考研?
这既有客观方面的支持,如能否持续供给资金与能否提供一个较好的备考环境?也有主观方面的支持,如能否坚定不移地为你的选择保驾护航并相信你? 如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二战之路对你而言会更加难走,家庭虽然是支撑,但在某些时候也会成为你压力的来源之一。
如果家庭无法提供支持,那我们可能需要从多个渠道想办法去支撑这一条路,如与家人进行积极沟通,阐明你想要进一步学习的想法与未来规划,让家人看到你的决心;或者选择兼职、工作等进行资金补充,边赚钱边备考。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一阶段的我们而言,赚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赚钱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备考更无后顾之忧,因此后期一定要准备起码2个月以上的脱产备考时间,为最后的冲刺全力以赴。
03 一战时,我踩了哪些“坑”?
如果说以上两个问题是选择二战的底气,那么接下来就是以理性去进行分析,冷静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一战的结果?问题出在哪里,这个问题是否有解决的可能性,如果有,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
1. 知识积累与学习方法
一战时,我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点?学习方法是否正确?这里可以通过三种情况去进行分析,第一种情况是,我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努力跟分数成正比。那么我们最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积累不够,二战时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更深入广泛地学习。第二种情况是,我认真复习了但成绩差强人意。那么我们就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并在二战时及时调整。如果积累和方法都没有问题,但仍然与上岸失之交臂,那便是第三种情况,我们或许需要从择校这一步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目标。

2. 答题输出
通过对一战失利同学的调查,我们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是:练习不够,在面对正式考试时手忙脚乱。因此我们要重新问自己,一战时我是否能将知识点进行答题输出?输出时是否存在如片例单薄、逻辑混乱、结构杂乱、卷面书写等问题?而通过对高分上岸同学的回访,我们也发现他们都坚持参与了阁楼的日常练习和模考,并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正,因此除了知识积累的输入,二战时更要加强对知识的输出训练,而这或许是你能否上岸的关键法宝。
3. 心态调整:心态是否稳定?
一战时,你受到心态问题多大影响?诸如背诵、学业、练习等给你造成了多大压力,在今年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你能否撑过来?一战时由于仍在校内,可能会遇到论文和毕设等事情的干扰,二战虽然时间上更为充足,但也要考虑一些心理或经济方面的压力。
通过以上三个点总结即为,抛开外在影响,你是否还有优化进步的空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二战就是一个更为可行的选择。
04 我应不应该换学校?
既然选择了二战,那接下来我们就要重新进行复习规划,第一步需要做的便是择校。去年的目标适合自己吗?今年的目标是想要冲高还是求稳?该院校与你一战专业课内容存在多大差异?对这些问题进行考虑后进行重新选择。我们也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逐步分析——
1. 换学校的利弊
换学校的有利点在于,既然一战失利,那这所院校可能并不是非常适合你,如果新的目标院校更适合你,上岸几率也会大大增加。此外,如果这所新院校于你而言是更加向往的存在,那么对于院校的向往也会成为你的备考驱动力。而弊端则在于,换学校意味着我们要重新收集院校信息,如果专业课与一战差距较大,相当于重新来过,新的专业课学习也是一种挑战。如果坚持原学校的话,你已经对目标院校考察方式较为熟悉,第二年只需要修正方法论后沿着去年的积累继续学习,这无疑是更节省时间的方法。
2. 什么情况下建议换
既然如此,什么情况下建议更改院校呢?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一战复习时间很长(五六个月及以上)但分数还是不理想(比如没有达到350分或某门专业课没有达到90分)。其二,如果你在第一次考试中明显感觉到目标院校的难度系数过高,自己复习力不从心,与其他考生差距过大。同时,如果选择二战的你,求稳的心态大于对于名校的追求,那么重新择校也是更适合你的选择。
3. 如果选择换学校,该如何择校?
重新择校需要我们重新回顾第一次择校时考虑的诸多要素,此处附上链接帮助大家重新建立全局认知:
此外,二战的我们在重新择校时需要格外注意,新的目标院校历年真题与你一战的专业课内容存在多大差异?第二年你对这些考试内容能否有把握。在择校时我们可以首选那些和一战考试科目相近的院校。此外我们还要考虑个人能力和水平,一战分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指标,让我们看到自己木桶的短板,接下来的一年对短板进行攻克。综合上述所有点,锚定目标院校。
如果你觉得一战时选择的院校已经是你深思熟虑选择的,就是你的梦想院校,且第一年备考中觉得难度适中,那么就坚定不移走下去吧!无论是选择重新择校还是继续攻克目标院校,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然会找到最适合你的目标。

05 我还要不要考电影?
这可能是一个很现实功利的问题,但在经济下行、就业不景气的当下,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
如果你喜欢电影,那么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收获,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是不会觉得痛苦的,会觉得今天我又收获了一些新知识点,今天我又对电影有了更深入一点的认识。喜欢很重要,将这份喜欢转化为系统的学科学习也很重要,如果继续选择电影这条路,希望你可以不过分美化这条路,并在择校时,将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考虑进去,目光放远,相信前路就不会太漫漫。
06 我的二战备考策略?
二战跟一战最大的不同是,通过分数的直观呈现,你对自己各科目的掌握程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比如你的政治在一战中已经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分数,今年我们就可以将更多政治复习的时间分给其他短板科目。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课基础,但记忆会随着时间模糊,因此还是要不断夯实和提升。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知识积累已经过关,可以进行拓展阅读,填充框架,加深对电影的理解。此外还要加强输出训练,将学会的知识进行内化。并与其他同学相对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在具体时间安排上,9月前可以持续积累回顾,查漏补缺;9~12月进行背诵及输出练习。一定要坚持,单词要每日都背,书要每日都读。
关于要不要报班的问题,也是因人而异,如果你一战时已经取得了一个较为满意的分数,那么你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就是适合你的,外力对你的帮助较为有限,则没有必要报班。
而如果你自制力较差,且因为信息差、学习方法、知识理解、答题方法等问题导致分数与你的目标分数存在差距,那么二战这条路,“抱团取暖”或许会好走一点。跟着大部队明确每个阶段该做什么,及时纠正方向上的偏误,会比自己一个人埋头做低效努力更有用。
07 我能承担二战失利吗?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所有二战人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如果二战失败,你能否承担结果?
实际上,每年上岸的人群中,很多人都是二战,二战考生的比例也在逐年递增。因此,我们不仅是在与应届考生竞争,也是在与那些复习了两年甚至更多年,对知识的掌握度和理解远超我们的考生竞争。如果说一战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摸索的过程,二战则更清楚自己的短板和问题所在,因此攻破问题也会更有针对性。
考研应往届考生比例:

但尽管更有把握,仍有失利的可能性,我能承担二战失利带来的后果吗?没有一条路是一定好走的,做出选择并坚定走下去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作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08 写在最后
二战这条路确实会遇到诸多问题,但回过头去想,这一两年的时间,在整个人生中的占比实在有限。因此,重要的还是向自己发问,究竟想要获得怎样的人生?无论什么选择都会其利弊,重要的是做出选择,并出发。可能当下的你,会觉得所有人都在向前走,只有你被困在原地。那么我想,给自己放一个小小的假,去找寻到自己想要向前迈进的路,也是不错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