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到内蒙—托克托
禁不住祖籍在内蒙的好友怂恿,2007年的8月10日7:15,三个老朋友乘上东航MU5157航班,9:30降落呼和浩特白塔机场。从北京过来的小郜老父亲、妹妹、外甥女已先到,小郜的三表妹-托克托县委副书记的夫人,已开车来迎候。走出机场,第一感觉就是天特别蓝,碧空如洗,22度的气温,舒适宜人。即使在骄阳下,也没有上海的热浪滚滚,到底是边疆的自然环境好。在开往托克托的路上,看到的多是玉米、西瓜、大麻地,因为路未修好,尘土飞扬,11;20到托克托县城,安排住县委招待所。中午,小郜的三妹夫-县委副书记,在饭店招待我们,虽然我本不吃羊肉,但禁不住又香又嫩的烤羊肉的诱惑,入乡随俗,尝试后确实味道很好,没有羊膻气。尤其喜欢的是莜麦面,有劲道,那个烤馒头也是香得让人欲罢不休。饭后午休,这是最合老季胃口的。傍晚时,来接我们去小郜姑姑家做客。这里一家一个院落,房屋的风格不同于南方的砖瓦结构,倒像是土木为主,尤其看那围墙,外层分明是沙土糊就,不甚结实,但也有一些年头了,却安然无恙,有点纳闷。木格的窗户糊着窗花纸,门柱和窗框都贴了红纸对联,掀帘进屋,让座上炕,主人淳朴热情,郜家老小叙亲,其乐融融。只见院子里满是自家种的瓜果蔬菜,绝对的绿色环保食品,味道就是不一样,久违了。一大家子人忙进忙出,款待了我们一顿丰盛的晚餐,其中有黄河鲤鱼,这些食材,菜肴,是难得品尝到的塞北风味。
11日 早起到县城街上吃早点,3元一碗的素面,手工擀的面条,有嚼劲,3元钱8个烧卖,羊肉和菜做的馅,薄薄的外皮,是内蒙的特色点心。上午参观了县城的文物管理所,多是些托克托附近大窑古地出土的古钱币、青铜器、陶器、瓷器,倒没想到小小的托克托县城,还有这样一个文物馆,看来托克托历史悠久,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且傍临黄河,距古长城不远,文化底蕴深厚。随即驱车走马观花地看了托克托电厂和工业园区。电厂从2000年建成投产,从二组60千瓦的机组到现今的八组,成为亚洲第一火力发电厂,颇具规模,自动化、高科技管理,仅有400名员工。托县的工业园区也显示出发展潜力和空间,目前已有全国150家企业落户园区,相信再过二年,这里又是一番景象。陪我们参观的县委副书记,从当时的征地、搞基建开始,一路奋斗过来,所以,对县城的建设成果,如数家珍,真是不容易,也是有本事。等这里的路修好,更能大展宏图。中午,县委副书记夫妇又在饭店设宴款待我们,当然,我们是借小郜老爸的光。下午,又去看了托克托的酒厂。夕阳西下时,来到黄河边,托克托在黄河的大转弯处,看见泊在河边的一艘小木船,耳畔想起《黄河大合唱》的船工号子。夕阳在流淌的河面上投下一束光亮,站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边,令人浮想联翩。
12日 上午没安排,只能在旅馆休息。午饭后1:15出发,经过呼和浩特市边缘,绕过大青山,4点半左右到达希拉穆仁草原。不是我们期待的大草原,草不够绿,不够茂盛,踩上去稀稀拉拉,几顶蒙古包是专接待旅游团的。下车后,在一间平房里稍事休息,桌上是奶茶和茶点,奶茶倒还香,泡上两匙炒熟的小米,香喷喷的;茶点都是奶制的各式点心,奶皮、奶豆腐等等,倒很配我口味。一对着蒙古装的男女,男的拉着马头琴,女的拿着几条哈达,端着银盅的白酒,唱着蒙歌,依次给我们围上哈达,每人端起一盅酒,学着他们的手势,装模作样,喝了一口,觉得酒味很醇。然后,在晚上将要住宿的蒙古包前留影。捧来了一堆蒙古装和帽子,一个个装扮起来,倒有点像回事。我仅仅挑了顶帽子戴上,哈达当围巾,外套扎在腰间,跨上牵来的马,倒有点西部牛仔的味道。平生第一次骑马,战战兢兢,双手紧抓鞍环,唯恐摔下来摔坏老骨头。马倌一声令下,马队浩浩荡荡向草原出发。刚上路,因为害怕,只听见大呼小叫,慢慢的,人与马越来越亲热,一会儿捋捋鬃毛,拍拍马屁,一会儿“宝贝,快走”“向左”“向右”,好不热闹,马儿们一会儿挤在一堆,一会儿挨次渐行,约半个小时,到了定点的蒙古包,下马稍息,还是奶茶、茶点,马上拍照,摆posture,然后再上马返回,一路上,识途的马儿,吆喝的马倌,着蒙装的男男女女,俨然一队马帮。虽然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但漫步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远处漂动着被夕阳镶上金边的云彩,情不自禁想放歌“马儿啊,你慢些走,慢些走,我要把这美丽的景色看个够……”。8:30回到住宿的蒙古包,天色已暗。吃好简单的晚餐,到蒙古包里,进门处是平地,睡卧处则是高出地面约30公分,类似炕,上面铺着地毯,一张黑乎乎的方矮桌,脏兮兮的几床枕被,实在无法让人安然就寝。没有办法,也不用漱洗,衣不解带,蜷缩而卧。
13日 下半夜冻醒,似睡非睡,见窗外天色微明,一看已将5点,赶紧起来,添好衣裤,唤醒老季,跑到近处的小山丘上,静候日出。看东方天际,微微泛红,一轮红日,渐渐跃出,透过云层,放出万道霞光。离开希拉穆仁,经过包头,中午到库布齐沙漠的响沙湾,套上扎到裤腿的防沙布靴,乘上沙地观光车,冲上沙坡,骄阳下的沙丘,一望无垣的金黄,戴上墨镜,将哈达半包头半蒙面,倒有点阿拉伯风情。远处,沙海探奇的驼队,成为沙漠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独自一人,花了20元,坐上滑板,勇敢地从沙坡上滑下去,领略了滑沙的乐趣。看着同伙们坐在沙坡上,一步步地往下挪动,好不热闹。倒是八旬老翁,手舞足蹈,比年轻人还利索。晚宿鄂尔多斯。
14日 开了1个多小时的车,到成陵。成吉思汗,中华民族的英雄,一代天骄,蒙族人民心中的神祗。走上九十九级台阶,正殿供奉成吉思汗汉白玉的坐像,左手舒放膝上,右手在膝上作握拳状,象征文武双全。东西两殿展示他从出生到成为蒙古国大汗的历程,他和他的儿孙、部下曾用的马鞍、弓、箭的原物或复制品。后殿供奉的是象征他和四位夫人的灵魂的银龕,酥油灯长明不灭。西面的祭坛,是类似于北京天坛的汉白玉围栏,坛上耸立着顶部用马鬃毛做成的旗杆,曾经叱咤风云的战旗,显示着曾经的辉煌战绩。结束3天的游程,回到托克托。
15日 因为小郜家人、亲戚还要盘旋几日,我和老季便先回呼和浩特。7:25坐上班车,离开托克托,9:30到呼市。在出租车上向司机打听合适的旅馆,不是价贵,就是客满,最后还是定了原先看中的悦善商务宾馆,准四星级,有如家之风。安顿好出门,到附近的永和豆浆吃了早中饭,打车到五塔寺,趁着中午游人少,跟着讲解员,细细地观赏了精美的砖雕佛像,还有我国唯一的蒙文天文图。建筑形式源于印度的金刚座舍利宝塔,造型秀美挺拔。从五塔寺出来,再打车到大昭寺,汉名“无量寺”,寺内供有一尊高2.5米的纯银佛像故又有“银佛寺”之称,是呼市最大的黄教寺庙。藏佛教的喇嘛庙里的佛像多威严之相,有森严之感。又独自瞻仰了毗邻的席力图召,精美的雕绘图案,明丽的琉璃砖瓦,殿顶的鎏金饰件,藏汉合璧的建筑艺术,瑰丽夺目。塔院内耸立的汉白玉佛塔,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精美的一座清代覆钵式佛塔。呼市有大大小小的召庙几十处,故有“召城”之称。呼市的新城区倒也是宽阔的柏油马路,两边齐整的路灯。再打车到绥远城将军衙署,此为“漠南第一府”,乃是清朝一品封疆大臣所居。占地3万平方米,门前高大影壁上有“屏藩朔漠”匾额,门侧立石狮一对,门内仪门、厅堂三进,东西厢房、配房,房房有走廊相连,花园、亭榭、马号、更房,将军的办公、宅第,一应俱全,有点看头,还装模作样地坐在将军的办公桌后照了一张相。晚饭到“半亩地莜面大王”饭馆,除了对当地特产莜面做的面食比较有兴趣外,菜式是不能跟南方相比,毕竟南方人善于烹饪。
16日 坐公共汽车到位于呼市南面9公里的大黑河畔,这里有“青冢拥黛”之誉的呼市八景之一“昭君墓”,墓前有平台和阶梯相连。伫立墓顶,极目远眺,景色宜人。虽是王昭君的衣冠冢,但“昭君出塞”的美传,令人敬仰。与小郜一伙不约而同,在此巧合。回到呼市,在宾馆附近的大超市里,买了些奶制品。老季像觅宝似的在“老北京”买了两双布鞋,也不嫌行李重。
17日 小郜的老父亲和妹妹、外甥女先行乘火车回北京。小郜的堂妹开车将我们送到机场。结束了6天的内蒙一游,感受了一番淳朴自然的塞外风情,虽没尽兴,却也难得。日后若有机会,应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去,感受真正的草原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