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财政总览
清朝素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财政也经历了传统封建王朝向现代财政过渡(尤其是1908年开始的改革),逐渐数字化、理性化,其财政体量整体而观在逐渐变得庞大,尤其是1852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随着镇压太平天国和应对列强入侵带来的军费和赔款,清廷不断扩大税源,在过去税收中占据主力的田赋的比重逐渐下降,关税、厘金一类间接税的比重在逐渐增加。清廷财政收入虽然得到扩大,但是因为赔款和战争依然导致财政在后期入不敷出,必须持续向外借款来维持政府运行。
1.清朝财政体量变迁
1.1 清朝财政总览
个人估算的清朝历年岁入数据表如下:

1838年以来:

1838-1906年:

参考文献:
资料:
《清史稿》
王庆云《石渠余纪》
刘岳云《光绪会计表》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英国估算报告《The Revenue and Taxation of the Chinese》
专著:
岩井茂树《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
王业键《清代田赋刍论》
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陈锋《清代盐政与盐税》《清代财政史论稿》
周濂《维正之供》
曾小萍《州县官的银两》
彭泽益 《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
论文:
邓绍辉《晚清赋税结构的演变》
倪玉平《晚清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试论清代财政体系的近代转型》
周育民《晚清厘金历年全国总收入的再估计》
陈先松《《光绪会计表》中的“财政盈余”问题》
王燕《晚清杂税与杂捐之别刍论——兼论杂捐与地方财政的形成》
韩祥《晚清财政规模估算问题初探》
备注: 1753年的数据是根据王业键估算结果估算得到;咸丰(1851-1861)和同治(1862-1874)数据不准确,首先只能查到汉地十八省的田赋数据,其次未知杂赋和漕米的数据(分别以500万和600万计);1896年取杰姆逊的估算;1900年取赫德的调查报告;1906年数据取英国公使馆调查结果;1908年的数据有多种论点,这里采用刘锦藻的23480万(而不是王业键的29200万);1910-1911年数据是度支部预算数据。
1.2 清朝财政规模阶段
清朝财政大略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
1644-1730年左右,恢复期
清朝入主中原,逐步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岁入逐渐增加,收入不断增加到4000万,尤其是雍正火耗归公和永不加赋的政策制定后,清朝税收趋于原额主义的稳定。因为长期休养生息,公共开支不高,所以清政府岁出并不高,整体是盈利的。

1730-1851年,第一稳定期
这段时间清朝岁入稳定在4000万上下,岁出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在嘉庆和道光年间的萧条环境中,银库里的钱越来越少,另外第一次鸦片战争带来的社会矛盾已经出现了。







1852-1864年,衰退期
清政府进入最黑暗的时期,太平天国运动不仅影响清朝的田赋收入,而且导致军费的大量增加,北京没有额外的军费下拨,地方为了筹钱开始设立厘金,北京也向地方收取厘金和杂税来向列强赔偿,虽然因为战争入不敷出,但是靠着厘金和海关税,清政府岁入在膨胀。



1865-1880年左右,上升期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和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并且渡过银贵钱贱的黑暗期,出现了“同光中兴”,财政收入也一路膨胀到8000万,进入第二个稳定期。



1881年-1894年,第二稳定期
此时清政府岁入在8000万以上,支撑了洋务运动自强买新式武器、开办新式工业的过程,在数据上(刘岳云《光绪会计表》)还是显示岁入高于岁出的盈利数据,但是陈锋等学者对光绪年间是否真的盈余持有怀疑态度。



1895-1911年,膨胀期
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失败,清政府需要赔偿几亿两白银,财政捉襟见肘,为了解决问题清政府被迫加大了对民众的剥削力度,尤其是厘金等容易膨胀的税务上多做文章,岁入也从8000万一路暴涨到2以两白银,但是为了现代化和赔偿的花销导致清政府处于常年入不敷出的状态,需要向列强借款(以关税和盐税抵押)来维持财政稳定。另外1908年后岁入数据突破2亿很大程度上是度支部重新审查清算的结果,而不一定是突然的暴涨。




2.岁入结构
据乾隆朝《大清会典》及光绪朝《清会典事例》划分,清朝前中期财政收入的构成主要是田赋、盐课、关税、杂赋四大类,在咸丰3年(1853年)开辟了厘金这一第五大类的财政收入,在清朝末年,官业收入和公债收入均为重要的岁入(均列入“其他”列)。


2.1 清朝前期财政结构
清代前期田赋在总体收入中占比极高,在永不加赋后稳定在3000万左右,约占岁入总额的70%多,是岁入体系中比重最大的收入;盐课的数额在顺治康熙年间不断增加,大约在康熙50年达到370万,之后盐课收入一直在3800万上下波动,并且在乾隆时期达到最高峰(700万),后来在嘉庆和道光年间下滑,但是嘉庆之后的岁入额没有包括“盐斤加价”所收银两。关税随着顺治康熙雍正朝的增长后,在乾隆嘉庆道光朝趋于稳定,关税中常关税占据优势。而杂赋一直存在,只是不容易统计,一般在150万左右。


2.2 鸦片战争后清朝财政结构
鸦片战争并没有改变改编道光年间的收入结构,总额4000万两白银的正额财政夏,田赋杂税合计占75%,盐课和关税收入等分,而且体量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2.3 咸丰年间财政结构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大幅破坏了过去的清朝财政结构。战火纷飞的大都是重大产粮区,清政府田赋征收受到很大的阻碍,从2500万-3000万暴跌到1000-1600万;与此同时,关税因为通关而不断增长,尤其是洋税增长迅速;另一方面,1853年的出现的厘金作为一开始作为临时性税收措施,成为地方扩大财源持续战争的有效措施,因此不断扩张。盐税在这一时期虽然受到战争损害,但是整体保持稳定,杂税则因为战争获得大幅的增长。


2.4 光宣之际财政结构
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但是经历战火摧残的地区生产因为缺少劳动力,很难短时间内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战后清政府对这些地区减赋,因此田赋在财政比例依然不高,而关税和厘金继续膨胀,成为同治时期最重要的税源。


光绪年间,田赋杂税恢复到战前的3000万水平,但是关税和厘金体量继续膨胀,厘金(含鸦片厘金)在光绪前期还保持着2000万左右,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一路暴涨到3000万,关税(含鸦片厘金)逼近2000万,厘金和海关总额超过3000万(去除共同的鸦片厘金)。盐税因为盐厘金纳入其中而从500万扩展到700万。



2.5 晚清财政结构
甲午中日战争后厘金和关税继续疯涨,1908年度支部重新整理,岁入数据从1亿两阶跃到2亿两(实际各类数据膨胀没有这么大的幅度)。无论是田赋、厘金还是关税、盐税都再创新高,但是田赋占岁入比例进一步下降,厘金突破4000万,关税也突破4000万,盐税更是从700万增长到1000万再到4000万(因为清算的时候清算出大量的隐匿数字),这也是封建王朝历史上税收的最高峰,可惜此时清政府依旧入不敷出。



附录:
1.岁入数据出处:


2.岁入数据具体比例




常盤貴子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世纪初期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兴衰原因 (43人喜欢)
- 既非共产主义也非自由主义:孙文主义评述 (56人喜欢)
- 读《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计划经济下的工人 (53人喜欢)
- 新民主主义提前终结的一些根本原因 (15人喜欢)
- 近代淮北地区的衰落 (14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