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杀手阿尔茨海默,能否提前遏制?
尽管一些⽼⼈的记忆逐渐消失
也开始分不清家⼈
但他们与家人总有那么⼀些故事
让你我感受到温暖
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家庭故事:
张大爷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已有20年。为了照顾他,老伴张大妈尝尽了酸甜苦辣。
张大爷今年80岁,张大妈今年71岁。20年前,张大爷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20年间,他的病情越来越重,从最初的忘东忘西、丢三落四,发展到了离不开人、不知饥饱的地步。
最初发现因为张大爷的一次感冒,儿女安排张大爷做了一个全身体检,最后发现了张大爷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这一发现也解释了张大爷为什么记性不好,爱丢三落四了。

自从发现张大爷的病情后,儿女们积极带着父亲寻求医生帮助。张大爷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在儿女的精心照顾和不懈努力下,张大爷的病情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2015年的春天,张大爷趁家人不注意的时候突然离开,家人撒开网在全城寻找,但也没找到。3天后,张大爷自己回来了。在他断断续续、有一句没一句的描述中,张大妈知道他曾翻过墙,还曾爬过山,走了很远的路。
至于他是怎么找回家的,至今仍是个谜。自那以后,张大妈就对老伴看得比较紧,几乎不让他单独出门,也不带他到别的地方去,甚至逢年过节串门也把他独自留在家里,就怕他哪天走失之后找不到家,永远离开自己和孩子们。
就这样过了有三四年,病情发展也比较缓慢。在张大爷病情相对稳定时,张大妈常让他去买菜。每次他只能买一样菜,多了就买不了了。
也就在这之后的中秋节刚过完没几天,张大妈让老伴下楼晒太阳,张大妈晚下去几分钟,张大爷又一次走丢了。好在这次比较顺利,在亲朋好友和警察同志的大力帮助下,张大爷在家附近被成功找回。
自这以后,张大妈对老伴的看护变得格外严密,生怕稍有疏忽就会让他再次走失。然而,这份重压让张大妈的身体不堪重负,她不仅患上了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心脏还出现了早搏现象。

现在张大爷的病情要比以前严重多了。他有时会管自己的女儿叫妈,管儿子叫爸,管女婿叫姥爷,"弄得儿女们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面对他。"
张大爷的日常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人照顾了,不仅会大小便失禁,拉在了裤子里,就连吃饭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知道饥饱,只要有人喂食,他就会不停地吃下去,毫无节制。
之前大多数时候,张大妈还是担心老伴的身体,怕他哪天突然倒下去,或者走丢找不回来,她就不知道该怎么活了。
如今,张大妈最担心的是自己的身体会突然垮掉,"孩子们各忙各的,要是我有个三长两短,没人伺候他了,他可怎么活呀?"

看到张大妈照顾老伴20年,自己却落得一身毛病。你会不会觉得很遗憾?
难道在张大爷在疾病刚发现时,积极训练干预不可以改变病情的发展吗?
答案当然是可以。
据小编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主观认知下降、轻度认知障碍、轻度阿尔茨海默病、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和重度阿尔茨海默病。这五个阶段体现了疾病从轻微到严重的逐步进展。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疾病,早发现是至关重要的。早期可以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评价量表(MMSE)和认知能力筛查量表等量表发现。这些评估量表可以在疾病早期发现异常,为早期认知干预提供重要依据。
早期发现进行认知干预不仅能够有效遏制阿尔茨海默病的恶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实现病情的逆转,使大脑恢复到更为健康的状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当老人处于轻度认知障碍阶段时,经过妥善的药物治疗和认知训练,约有三分之一的病情可以稳定不发展,三分之一的病情可以逆转至正常范围,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则可能发展为老年痴呆。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虚拟现实(VR)认知训练以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显著提升了老人的训练参与度与效果。通过人工智能的精确推算,VR认知训练能够精准评估老人的认知状态,进而为老人推荐最合适的训练项目,确保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得以实施。这种创新的训练方法,可以从多个维度全面锻炼老人的大脑功能,进而提升其认知能力。

针对轻度认知障碍这一关键阶段,有效的干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结合及时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及VR认知训练等多元化手段,我们能够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支持与照护。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更可能有效地延缓或阻止阿尔茨海默病向更严重的阶段发展,为患者的健康与福祉保驾护航。
本篇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