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朋友吃了顿饭,推荐了5本书

在深圳这些年,仿佛把生活过得越来越小。早些年,大家偶有聚会,这些年,要么旧友离散,生疏了联系。要么就各自沉浸或挣扎在婚姻与事业之中,似乎已经习惯了生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
关少(从大学时习惯了这样称呼)是我这些年一直还保有联系的朋友之一,在长沙与深圳之间折返,恰好这两座城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生活历记,它们都曾经接纳或正在收留我。关少在大学时,低我一级,他学金融,我学农经,本是不同的两个系,因为文学和爱好联系在了一起。
后来,关少考取硕士,我毕业后,曾经在长沙混迹过一段生活,还在读硕士的关少,在繁忙的课业中,抽出空来请我吃饭,着实有些感动。我和关少平时联系不多,毕业后,他进入华为,派驻到阿根廷,我只是偶尔从他的朋友圈或者公众号里,能够窥探到他的一些生活。
后来,他将过往和生活,都写进了公众号里,公众号成了他的一块根据地和文字的家园,我们常看各自的公众号,也因此各自又多了一些共同的话题。

上大学时,在寝室的一张照片
但我们谈论最多的还是书籍和文学,或许是因为大学交往时建立的印象,他不知道像我这样,在生活的泥淖中泅渡的中年人的无奈,更多的是看我还保留着阅读和分享的习惯,加之我爱好不多,不能像他那样,一曲小提琴拉得悠扬,篮球一手后仰跳投像极了科比附身。所以,我们基本都是围绕看书和文学,偶尔在微信上互动和联系。
他大概也是我这些年遇见或者交往的朋友中,为数不多真心喜欢阅读和文学,并依然保持着热爱的人。在深圳这种处处都弥漫着搞钱氛围的城市,
谈论阅读确实有些不合时宜。况且他的工作做的还是财务,每天跟一个公司的账本打交道。要将自己从俗务缠身中抽离开来,如果阅读不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与时间和自己和解的方式,断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我们在一家叫“湘田田”的菜馆吃饭去年,关少又从长沙回到深圳,因为住的距离近,于是,在上周末,我们约出来一起吃饭,时间真是令人瞬间苍老,转眼,我们大概有三四年没见了吧。关少瘦了很多,虽然比我只小一岁,我已经白发疏疏,他倒还是一身的少年气。我们约在一家“湘田田”的湘菜馆见面。他是湖南人,我在湖南呆了四年,口味已经把我驯化成了湖南人,所以在湘菜馆吃饭,成了大家共同的默契和记忆开关。
还是和以前一样,下饭热辣的湘菜,让人吃得仿佛升起浑身热浪。不过,我们都不赶时间,何况窗外天色阴沉,阴雨连绵成了这段时间的常客,将自己窝在餐厅和美食之间,自然是一段难得的时光。席间谈论了一些各自的遭逢经历,慨叹一番各自的生活之后,我们又回到了读书的话题。
坦白说,在阅读上,我跟关少有些不一样,我读书启蒙晚,涉猎也是杂无所长,渐渐地开始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才算找到了一些阅读的方向和范围。但关少不一样,他要在金融经济和文学间自由切换,而且他喜欢名著,读得多,一本《红楼梦》或许已经滚瓜烂熟了吧,所以,有时候跟他说谈论阅读,多半我也是有些害怕的,毕竟在世界名著面前,我就是个小学生都不足的阅读量,很容易就会在别人面前漏了馅。好在,文学博大精深,名著浩如烟海,漫游其中,本来就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偏好的差别。我们在各自谈论了一些阅读之后,他说,有朋友打算送他几本纸质书,知道我经常有购买纸质书的习惯,所以问我可否推荐几本看看。于是,这便是成了我标题中所说的推荐了五本书的来由,不过我们都还是穿插在谈话中,顺手推荐了五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

《苏轼十讲》,朱刚著,上海三联书店
我给他推荐的第一本书书复旦大学朱刚教授的《苏轼十讲》。从他平时的朋友圈,我知道他喜欢苏轼,不过确实如此,苏轼大概是很多中国人心中的偶像,尤其是喜欢文学的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随便都能吟哦的苏轼诗词,早已经成了很多人心中快意洒脱,狂放旷达的人生向往。苏轼的传记,其实有很多本,比如我们熟知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还有就是因为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中曾经提到的李一冰写的苏轼传记。
关少说到朱刚,对于喜欢苏轼的人来说,自然是不陌生的,朱刚和他的老师王水照都是研究苏轼和宋代文学的权威。他们还共同著作了一本《苏轼评传》。《苏轼十讲》大概是这几年来,最好的苏轼传记,不同于一般的传记,朱刚教授利用苏轼的人生十个切面,徐徐展开苏轼的一生。文笔朴实自然之间,饱含着对苏轼的深情,如果不是长期致力于苏轼研究,自然是写不出这样一本兼具学术性和优美的阅读体验的好书的。
这本书很多人推荐过,我也在朋友中不止一次推荐,这一次索性借花献佛,推荐给了关少。而且纸质版的《苏轼十讲》,装帧素净典雅,确实是送人的佳品之选。

《西方文学之旅》,徐葆耕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吃饭的间隙,关少说他前段时间在图书馆借了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却喜欢不起来,翻看了一些之后就还回去了。木心这些年,在陈丹青的一手推崇下,成了无数文艺青年的拥趸。我大概在十年前就读过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当时,很喜欢,觉得木心为文、为人,坦率,有趣,雅致,颇有个性和文学见地,尤其是《文学回忆录》中处处都是金句。后来,《文学回忆录》出了新版,我再也找不回当初阅读的乐趣,反而对他那种断言式,极具私人化的文学史,有些不太认同,于是一直在找一本关于西方文学的书籍来入门。后来我遇到了徐葆耕的《西方文学之旅》,一下将我吸引住了。这一次,关少一提到《文学回忆录》,我一下就想起了徐葆耕的《西方文学之旅》。我相信关少一定会喜欢,原因在于,这是一本热情洋溢之书,一本文笔摇曳之书,一本博大精深之书,将西方文学,从古希腊的源头,到文艺复兴,到现代性的发轫与追寻,徐葆耕娓娓道来。金句纷纷,而且系统性强,我想是我目前读到的最好的西方文学入门书籍。
读完之后,不禁会厌倦慨叹,原来西方文学之美,尽在一本书之中。虽然这也是一本史学性的著作,但我相信对于涉猎文学名著广泛,尤其是西方文学的关少来说,想要系统性的了解西方文学,无疑读这样的史的著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如果要读西方文学史,这本书自然是绝佳的入门之选。《西方文学之旅》原本《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早已经绝版,这次新版的《西方文学之旅》,洋洋洒洒三千年西方文学历史,配上精美的文字和插图,我想送给关少应该也是再合适不过了。

《必有人重写爱情》,北岛著,海南出版社
席间,我们不知道从何处开始,突然说到了北岛。关少说是因为我的推荐,才关注上了北岛。确实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疯狂的阅读北岛,并在大学的课堂上,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和同学们介绍和分享北岛。以至于当关少问我北岛多大年纪的时候,我脱口而出,他是1949年的,和共和国同龄,这也是我当初记忆北岛的年龄的方式,没想到竟然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我不知道关少竟然还记得北岛。于是,我想给他推荐一本北岛最新的作品集《必有人重写爱情》,书的名字来自于北岛的一首诗,不过光看名字就容易有模糊的暧昧和悸动,我想适合用来送人。
不过对于想要阅读北岛的人来说,确实,一上来就读北岛的诗集和散文集,皇皇好几本的作品,确实不大合适。而这本《必有人重写爱情》,可以说是精选了诗歌和散文,尤其是极具代表性的散文。北岛的散文,含蓄隽永,诗意飘然,最适合喜欢诗歌和散文的读者。诗人写散文,拆分开来,句句都可成诗。这也是我异常喜欢北岛的原因。《必有人重写爱情》装帧极具设计感,素净典雅。还收录北岛最新的诗作《歧路行》节选,读完节选,我突然感觉那个曾经写诗的北岛又回来了,只是不知道何时会见到新的诗歌出版。
北岛现在在三联出了一套作品集,还涵盖了演讲和中篇小说《波动》,如果要全面了解北岛,或许读三联这套是最合适的选本。从去年开始,我大部分的阅读都关注在中国当代文学,也因此,提到书籍推荐,我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推荐一两本中国当代文学的作品。我想到了好几本理论作品,最终推荐了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去年,我买了一整套的陈晓明文集。看了其中几本,对他倒是多了更多的敬仰。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陈晓明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我认为想要了解中国当代文学,自然避不开读史的作品,除了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我想最适合读的应该就是《中国当代文学主潮》,陈晓明在读中国当代作家的文本精读和评论上,可以说既热情洋溢,又精准恰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作品论述已经到了韩寒、张悦然这一代80后的作家,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行进的当代文学史。
关少问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我有点打趣地说,因为这本书说的都是中国作家的好话,都是赞扬之声。确实,《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确实对中国当代文学怀着极大的褒奖的热情,对于准备阅读当代文学的人来说,这样的书,在我看来还比较客观,但至少可以激起更多人的热爱,我想陈晓明教授,一定也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当代文学,才能浩浩荡荡写了五六十万字,也被他认为是自己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新出版的陈晓明文集里的这本《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封面是淡蓝色,给人一种素雅的宁静质感,
我想比较符合书本的气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人品味的体现,精装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厚重如一座山,一条河,于是,我将他推荐给了关少。推荐的书籍也差不多了,最后,我给他推荐了一本彼得海斯勒,他更有名的名字是何伟的《江城》。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想到了这本《江城》,大概是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非虚构写作,而我觉得这是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也是非虚构写作翻译的典范。也因此我推荐给了关少。

《江城》,何伟著,李雪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关少也知道何伟,知道这本书很久以前,在我们上大学就已经出版了,不过那时候,我并没有领略到何伟的文字之美,非虚构的力量,现在回过头来看,我想如果想要学习非虚构写作,必须读何伟的作品。而且他笔下的重庆涪陵,一定会带你回忆起那个早已经消逝的一些记忆。就在这样的一餐饭和后来的一杯奶茶之间,我陆陆续续跟关少推荐了五本书。
这些书有时候,就在我们的对话之间,忽然跳入了我的脑海,我想只有在这一刻跳出来的书,那一定是曾经感动或者打动我的书,也只有这样的书,才值得去去推荐给朋友。吃完饭不久,我们原本想找一处咖啡厅散步消食,奈何,天空不作美,飘起了细雨,春天里的细雨,多半是有些恼人的,在城市里,显得喧扰,在老家,遇上这样的下雨天,多半是伤感怀旧之情,寂寞的思绪无来由地升起。我们最后在路边商场的喜茶坐了下来,关少点了一杯繁花,听名字就很金宇澄和王家卫。
在下雨天,捧杯热饮,谈论阅读和文学,时间悄然,犹如四下无人,其实我们都身处在一个喧闹的场所。不知不觉,已经三点多,我们各自挥手告别。
一个折返回附近的住处,一个走进地铁的咽喉,穿越一座城市的中心与边界。然后,一个思绪落入了我的脑海,或许,我可以将这一切记录下来,于是有了上面将近四千字的唠叨。那就把这些当作是献给时间、城市、朋友和记忆的一些证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