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人才储备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既是创新创造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更是制度变革的推动者。要明确人才的角色和定位,尊重人才的价值和作用,强化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加大人才储备量,发展新质生产力。
完善机制强化人才培养引进
栽好招才引才“梧桐树”。打通创新的“快车道”、拆除阻碍的“篱笆墙”,立足实际、聚焦需求,靶向引进一批“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壮大新兴产业人才新群体、领跑新赛道、创造新优势,让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筑牢育才留才“凤凰巢”。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教育质量,探索学科交叉、校企协同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订单式”培养方法,共建共用共享研发实训基地平台,以人才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撬动资金链。
多措并举优化人才激励保障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完善薪酬制度、设立奖励基金、
提供晋升机会等措施,“量身定制”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待遇,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提升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落实落细人才服务体系。将政府所能与人才所需有效结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为人才减负松绑,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完善的社会保障,帮助解决科研、落户、住房、教育、医疗等关键难题。抓深抓严产权保护规范。强化知识产权源头管理力度,提升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效能,为人才创新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使其乐于创新、敢于创新。
营造氛围深化人才作用发挥
涵养人尽其才“好生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创新要素向重点地区集中、产业集群向重点园区聚集,优化产业集聚布局,推动和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由“单打独斗”变为“攥指成拳”。建设学习交流“好平台”。通过组建跨学科团队等方式,促进不同领域人才的交流和合作,激发创新灵感和创造力。营造开放包容“好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人才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创新、崇尚人才的鲜明导向,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
从“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再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蝶变历程,持续释放出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思维和澎湃动力。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更大范围汇聚英才,在赋能增效、推陈出新中实现新质生产力质的蜕变与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