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抄】20240317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
上个月读完的,这个月迟到记录。
1霍华德十分强调养成独立思考习惯这一原则……他让孩子们聚到身边,给他们背诵着爱默生的一段名言:最伟大的人,是在嘈杂人群中完美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
2他(指巴菲特)有某种与生俱来的东西,并不仅仅是早熟的渊博,还在于他那种把知识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本事。能打动他的不是忠诚,而是那些可以被他连贯地有意义地组合起来的事实。
3套利是利用了不同市场的价格。
4用巴菲特的话来说,格雷厄姆“有一层外壳围绕着他。每个人都喜欢他,每个人都崇敬他,(同时也)喜欢在他周围……但没有人能接近他”。其实,同样的评价也可以用于巴菲特本人。
5那些凭着直觉和巴菲特签约的人认为他那种嘉宝一样的孤僻性情正是他吸引人之处。当巴菲特执意强调保密时,他不仅仅是想防止走漏消息,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受到侵犯,以此来维护完全的独立。他不想有泄漏内情者或是胡乱猜测者。对于一种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巴菲特必须说服自己,而一旦他做到了,那么别人的意见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从本质上对提供建议者和金融预言家持怀疑态度。如果股票是以公众的意见为基础的,而当意见变化时,又会怎样呢?他进行自己的分析的变化却要少得多。
6巴菲特不仅仅是一个闲谈者,他有目的地谈话……即使在社交场合,巴菲特也有一定的目的性。
7永远不要只想卖一笔好价钱,有如此诱人的买入价,即便是中等的售价也能获得丰厚。
8特许权意味着独占市场的权力……不像有形资产那样会出现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
9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数目,都应该以最大的谨慎来投资。
10人生中的许多错误都是由于人们忘记了什么是他们真正要做的事情而引起的。
11我们并不能因为有重要的人、能说会道的人,或是大量的人支持我们,于是就觉得很惬意,我们也不会因为他们不赞同我们而感到十分懊丧。
12当股票数量增多以后,证券组合会趋向于市场的平均值相近,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这倒是一个安全的、而且也许是可行的目标。但在巴菲特看来,那些受雇的职业投资家应该超出平均数,会使他们无法实现这个目的,拥有那么多股票只会使一个人无法挑选出优胜股票。
13富兰克林的箴言:傻瓜和他的金钱会被很快地挥霍。
14公众们会如何影响股市的价格。股市本身就是一个集群,是由任何给定的时刻跟随价格的人们组成的。这一堆不定形的人群,每天乃至每小时都在重新估计价值。然而一个给定的企业形象……变化起来就要缓慢得多……股票上的太多波动,来自于这个企业被公众感受程度的改变,而不是来自于企业本身的改变。
15我(指巴菲特)没有放弃从前那种我理解其逻辑性的方法,尽管这有可能意味着放弃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利润来接受一种我没有完全理解、没有成功的应用于时间、以及有可能会导致资本产生重大且有永久性损失的方法。
16一个貌似容易的游戏也可以让人绞尽脑汁——这正是对投机巧妙的提醒。
17价格是你所付出去的,价值是你所得到的。
18在衡量不同金额的投资时,用同一个标准。
19对金钱的挥霍或是误用都无异于一种罪恶。
20权益资本收益:投资的每一元钱赚到的利润百分比。
21关于不确定风险,“除了现金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
22虽然纺织品行业需要厂房和设备投资,故而很消耗现金;但是保险业却是能产生现金的,收益可以马上得到,而债务可以到以后再偿付。在两者之间的时间内,一个保险公司就可以投资于基金,这在贸易中叫做筹款。
23风险从不专注于这种或那种股票。它在投资者相互盲目模仿的任何地方都会出现。
24他(指巴菲特)对工作的全身心的热爱达到了排除其他一切事情的地步……他对改变的恐惧,乃至他永久的充沛精力和幽默风格,都有着一种为人所不常见的孩童的特性。
25投资,并不要求天才。它要求的是,第一,适当的智慧;第二,良好的经营原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顽强不屈的性格。
26投资者常常臆想账面价值可以估计或者至少可以暗示一个公司的“价值”是多少。事实上,这两种表达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账面价值等于进入到企业的资本量加上所有留存下来的利润。而投资者关心的是将来能从企业里取出多少价值,这才是决定公司“价值”(也可称为“内在价值”)的关键……账面价值无法反映出品牌之类的无形资产……
27“也许产自法国8英亩葡萄园里的葡萄的确是全世界最棒的,但我总是怀疑其中99%是说出来的,而只有1%是喝出来的。”
28通常情况下,当一个兼并活动出现时,股票会上升。
29这个时代里,有某些东西已经被众人遗失了。的确,巴菲特和证交会的谈话让人觉得像一场跨世纪的对白,这个机构以及它所习惯于打交道的律师们都把公司的事务定义为一系列的交易活动,每个交易都是独立的,今天的合伙人明天就可能反目成仇。巴菲特以建立关系的方式来做生意,显得更为长远。
30企业规模并不是目标,而对股东的回报才是目标……利润转化成对投资者的回报。
31买入价值的原则,蕴含在格雷厄姆的安全裕度原则下的保守主义以及超脱于每日市场起伏的态度。
32真正的商人是不会不做研究就投资……如果没有数据支持,一个自信心不足的人是不会站到分析板前的。
33金融周期只有在回忆时才是最清楚的。无人可以预知未来、市场上的任何变化都只有一次……“你们是在大家都看好时才花高价买进,不确定性其实一直伴随着长期投资者”。
34通货膨胀引发了对企业资产的疯狂购买……企业经理的虚荣会使他们做一些愚蠢的交易。
35切蛋糕的人必须对剩下的那块感到满意……“许多经理对政府怎样分配纳税人的钱感到不满,自己却兴致勃勃地支配股东的钱”。
36强调会计簿上的价值而忽略经济实力,长此以往只能是两者都一事无成。
37少美化自己,只是向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让他们自己去评估。
38分股……低价的股票更有吸引力,能引起大众对它的兴趣……但它只是把某个投资者占有的企业财产分配给另一个人。
3980年代的金融界不是普通时期。美国到处都有恶意接管、垃圾债券和杠杆收购……那时的特点就是“流动性”,不仅股票,就连整个公司都被转手、肢解、重组、再分配。这段时期的信仰也反复无常,信誉只是诱饵,动荡则是必然结果。
40“我从不撒谎,”她(指B夫人)说,“从不欺人,也不轻易许诺。这给我带来好运。”
41商业中要看的主要是人……如果信不过,为什么还要合作?
42“我不像其他富人,”她(指B夫人)说,“你没钱的时候,富人们对你很粗鲁。我忘不了这个。”
43股东们的巨大损失是把大量智力和精力花在错误行业上的必然后果。
44巴菲特对投资的定义是从企业的经营结果中收益,而不是赚差价。
45……资产从一个口袋转移到另一个口袋。他们不创造价值——为社会提供必需的和有用的产品和服务。他们的利润常常只是靠把资产变成债务后能节省一笔巨大的税收。(而要付的利息是有数的。)巴菲特对此表示异议。因为这种人不配获得如此大的利润,而社会会因为少了税收而变穷。
46他(指巴菲特)就像美国神话中描写的那样,以正义和公德取胜的见多识广……理想的传统战胜了瞬息万变的肤浅的现在。
47一个精炼的组织是我们把时间都花在业务上,而不是花在相互协调上。
48巴菲特的格言是“不值得干的事就不用好好干”。
49一个没钱的保险公司的承诺其实毫无保险可言。
50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家认为内在价值是种固有品质,它藏在人们看得到的市场价格的“后面或下面”,而价格本身只是一种大概值……巴菲特的职业前提是,合理的分析(尽管很难且带主观性)可以帮助股票选择。常常有些股票的价格会比它的实际价值低,精明的投资者买了它就能获利。
51每当市场下跌时,官僚们总指望胡乱找一个罪魁祸首……谁都行。
52期货是对市场的走向的无代价预计,它不是为企业积累资金,而吸收资金却是股市的根本目的。期货不在企业经营上下注,而是对未来下注。
53当所有人都站在交易的一边时,期货的流动性只是一个幻想。
54债券的价值在于把它将来的收益换算成现在的收益。股票价值的计算也一样,它等于每股的预测资金的变化。
54巴菲特的投资指南:
不理睬经济大趋势和预测,也不理睬人们对股价变化的预测。只注意业务的长期价值——这可以从街上的息票数目上看出来。
永远只经营自己力所能及的股票。如果你对业务不熟悉,你就不能正确评价股票。
要找对股东的钱像对自己的一样认真的公司。
要非常详细地研究股票的竞争对手的前景。要看第一手材料而不是分析家的总结报告……但无须分析得过于精细。
多数人不可强求的股票就不要理它。
55小人物也可在市场中投资,只要他们坚持构建自己的格雷厄姆和多德网。但他(指巴菲特)发现,人们要么想一口吃个胖子,要么永远不吃,很多人都“不正常”地想要把事情弄复杂。
56人们常把“简单”与“容易”混为一谈。巴菲特的方法是直截了当,从这种意义上讲是“简单”的。但做起来又不容易……巴菲特说这不需要正式的教育,也不需要高智商,要紧的是气质。他讲了一个在商学院做的小游戏。假设他在一次讲课时说,每个学生都可得到某位同学将来收入的十分之一,他们愿意选谁?……巴菲特发现他们选的不一定是最聪明的同学,而是有如下气质的人:忠诚,有活力,有原则,有头脑。
57最要紧的是对自己判断的信心,使你保持冷静……表现在市场上就是,如果你认识到了某种股票的价值(公司的价值),那么关于它下跌的消息就不会引起你的恐慌。
58当格雷厄姆集团在讨论给孩子们留“多少数目”才合适时,巴菲特说几十万就够了……他想推迟给孩子们钱,最早到他们明白“树上结什么果子”时才给。
59巴菲特的慈善观多少有点像高投资。他拒绝“多样化”,宁可把钱投到某些“高效率”的事上,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而且他希望能监督他的捐款,因为他认为多数捐款的一部分都被管理人花在午餐上了。
60他(指巴菲特)总是认为接受者可能并无价值,慈善事件的捐助者与受助者都无益处。
61他(指巴菲特)愿为过去道歉,但不让过去与未来挂钩。
62巴菲特常指出,有钱人爱把钱扔到大学里,好让他们的名字刻在某大楼上,但他们根本不理对孩子们的影响更大的小学。
63如果投资连与投资额相当的回报都得不到,那算什么投资?故意以高于股票计算价值的价格买入,希望很快就以更高的价格脱手,那只能叫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