関心という習慣
原文:http://kiito.jp/wp-content/blogs.dir/2/files/2014/05/KIITO_AiR_hamaguchi_201405s.pdf
*尚未进行调整、校对的粗略翻译,标题因为尚未确定用意所以没翻,正文还差1/2,但因为我怕我彻底把这事儿忘了,所以暂时先放到这里
从2013年9月到2014年2月,作为设计·创意中心神户(KITTO)的艺术投资计划举办的"滨口龙介 即兴表演workshop in kobe"大概作为表演工作坊来说是非常奇妙的。这一点如果阅览这个册子的话就可以明白,在经过的五个月中,真正意义上的表演的课程并没有进行。
那么究竟都做了些什么,一周一次,每周六在kitto相聚,大家观看分享拍摄的采访,还有互相采访、讨论等等。身体上的活动同样也包含在内,一直在做的,则是某种"闲谈"的感觉。
这个奇妙的表演工作坊大概是在导演约翰·卡萨维特斯的话和我自身个人经验的引导下开始的,引用约翰·卡萨维斯特的发言,"我有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给予他好的表演的自信。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认为表现自己所持有的、与他人互动就是表演。"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一定可以做到好的表演。这样的情况下,要说卡萨维斯特为什么会这样想,是因为直率地表现出原始的自己就是好的表演。我赞同他的说法。那么,反过来说,"为什么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表演得好呢?"这样的问题就会在头脑中诞生。简单来说的话,那是因为有一些阻碍自己自身直率表现的要因存在。例如,可能是包括表情在内的身体的可动区域的问题,可能是“这样是丢人的事情”的社会规范的问题(“表演”作为脱离那样的社会规范的方法,并不是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演出空间也还是一个社会。),可能是因为认为或许自己自身的表现没有价值。
在这个不问表演经验招募的工作坊中,所谓的表演还有身体控制的技术不是必要的,也没有对这些东西的追求。这个工作坊,例如我自己,没有考虑像一般的表演那样的“说话”、“行动”之类的课程。“即兴表演工作坊in kobe”始终都作为一个“听”的工作坊被构想。“说话”、“行动”始终在“听”的引导下发生,可以看到的看似仅仅是“闲聊”的工作的数量之多,可以说是“互相倾听”工作坊的当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