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条目翻译 - 科科利切语
科科利切语(Cocoliche)是一种源自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混合语言(Macaronic language),由阿根廷的意大利移民在1870至1970年间使用(特别是在大布宜诺斯艾利斯区域),其使用者还将该语言从大布宜诺斯艾利斯地区带到了罗萨里奥和拉普拉塔等城市,还带到了邻国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近几十年里,科科利切语愈发受到重视,有些音乐和影视作品中也收录了这种语言。在阿根廷、巴西、阿尔巴尼亚、巴拿马、加拿大魁北克省、乌拉圭、委内瑞拉、圣马可(San Marcos)、佛得角等很多地方都能发现科科利切语的踪迹。
历史
1880至1910年间,阿根廷和乌拉圭接收了大量意大利移民,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贫穷的乡下人,基本不会西班牙语,很多人甚至连本民族的意大利语都不会读写。
这些移民开始努力与当地的西班牙-美洲混血族群(Criollo people)交流,因此,一种多变的、融合了西班牙语和标准意大利语(佛罗伦萨方言)或者其他意语方言的混合语言便诞生了,当地人称这种语言为“科科利切”(Cocoliche)。
“科科利切”一名源自1884年的一部改编哑剧,该哑剧作者名为何塞·波德斯塔(José Podestá),而哑剧则改编自戏剧《胡安·莫雷拉》(Juan Moreira)。一次晚场演出期间,一位演员突然开始即兴表演,与一位名叫安东尼奥·科科利克(Antonio Cocoliche)的来自意大利卡拉布里亚的舞台工作人员(Stagehand)交流了起来,科科利克讲的西班牙语带有意大利语特征,引得观众发笑。此后,一些剧目中就总会出现一位叫“弗朗西斯科·科科利克/科科利切”(Francisco Cocoliche)的喜剧角色,总会用与最早的那位科科利克/科科利切的讲话方式一样的方式来念词,这也就影响了意大利移民的语言在阿根廷流行文化中的形象。此后,“科科利切”一名便成为了阿根廷人对意大利移民所使用的意-西混合语言的称呼。
意大利语本身从未在阿根廷发展起来过,特别是因为绝大多数意大利移民都只使用自己家乡的方言,说不好标准意语。这也就阻碍了意语文化在阿根廷的发展。由于第一代意大利移民的后代都在学校接受了西班牙语教育,在工作和军队里也都讲西语,因此科科利切语的主要使用者基本只有第一和第二代意大利移民,慢慢就淡出了常用语言范畴。
争议
自从在19世纪出现以来,科科利切语就在西班牙语学者之间引发了争议。1960年,语言文字学家(philologist)阿美利科·卡斯特罗(Américo Castro)曾因意大利语对西班牙语造成的影响而悲叹道,意语是“最能撕裂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语言的东西”。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曾直接写信反驳卡斯特罗在文章中表达的这个观点,称后者认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西班牙语必须像卡斯蒂利亚语(Castile/ Castille/ Castilla)一样单纯是愚蠢的。博尔赫斯称,阿根廷西班牙语的确受到了意大利语影响,但这并不会令阿根廷西语失去尊严。而且,博尔赫斯还提到了自己在西班牙全国游历的经历,称即便西班牙人讲的西语更“纯洁”,那他们的西语讲得也没比阿根廷人要更好,所以说科科利切语也许还强化了西班牙语。
在整个20世纪里,语言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们一直在争论科科利切语是否属于一种皮钦语(Pidgin)。阿根廷语言学家María Beatriz Fontanella De Weiberg的观点是,科科利切语从未成为过皮钦语,因为阿政府明确表态要将外来移民融入本国社会,意大利移民因此很快便被阿根廷文化和西班牙语所同化,科科利切语也就很快消失了。她表示,其他皮钦语都是在受压迫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而科科利切语没必要这样,也无需存留下来,因而不会成为一种皮钦语。
影响
科科利切语作为一种独立语言进入了普通阿根廷西班牙语会话,接着又消失了,给当地语言留下了很多遗存。科科利切语融入阿根廷西语(又称‘拉普拉塔河西班牙语’‘河床西班牙语’[Rioplatense Spanish])及其相邻方言后,后二者的Voseo和Yeísmo等特点没有发生变化,但多了一种新声调。
很多科科利切语词汇都被转入了俚语“隆法多”(Lunfardo)中,例如:
· Manyar(意为‘吃’[to eat]),源自威尼斯语(Venetian)中的“magnar”、伦巴第语(Lombard)中的“magnà”以及那不勒斯语(Neapolitan)中的“magnare”,它们在标准意大利语中的同义词是“mangiare”
· Lonyipietro(傻瓜)
· Fungi(蘑菇),在隆法多俚语中意为“帽子”
· Vento(风),在隆法多俚语中意为“钱”
· Matina(早晨),源自意大利语“mattina”
· Mina(女孩),源自伦巴第语中的“mina”(指的是喜爱穿着得暴露、诱人、胸大的女子,或者妓女)
· Laburar(工作/ to work),源自意大利语中的“lavorare”
· Minga(没有/ nothing),源自伦巴第语中的“minga”(和英语中的not,法语中的ne pas一样,都是否定助词[negative particle])
· Yeta(坏运气),源自那不勒斯语中的“iettare”(恶咒/ to jinx)
· Yira(去散步/ to go for a walk),源自意大利语中的“girare”
· Salute(干杯/ cheers),源自意大利语中的“salute”
· Fiaca(懒惰),源自意大利语中的“fiacca”
部分科科利切语词汇展现出了共同方言(co-dialect)的演变特征,比如在“manyar”这个例子上,“manyar”一词在西班牙语里也有着一样的含义,只不过更接近于行话/黑话,而非标准词语,这个词源自奥克语(Occitan,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罗曼语族——西罗曼语支——高卢-罗曼语支——奥克-罗曼语——奥克语)中的“manjer”,在科科利切语词汇中又得到了意语词汇“mangiare”的强化。
参见
· 阿多尼兰·巴尔博萨(Adoniran Barbosa),用与科科利切语类似的意大利-葡萄牙皮钦语创作歌曲的作曲家
· 塔里安方言(Talian dialect,又名‘巴西威尼斯语’,威尼斯语的一种方言)
参考资料
· Conde, Oscar (April 3, 2009). "El Lunfardo y el Cocoliche" (PDF). El Ortiba.
· Aimasso, Andrea (5 July 2016). Cocoliche. Necesidad, esfuerzo, identidad y, quizá, un idioma (Master thesis) (in Italian). Università Ca' Foscari Venezia.
· Cara-Walker, Ana (1987). "Cocoliche: The Art of Assimilation and Dissimulation among Italians and Argentines".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22 (3): 37–67.
· Ennis, Juan Antonio (17 December 2015). "Italian-Spanish Contact in Early 20th Century Argentina". Journal of Language Contact. 8 (1): 112–145.
· Borges, Jorge Luis (1968). El Lenguaje de Buenos Aires. Emecé Editores.
· Cancellier, Antonella (2001). "Italiano e spagnolo a contatto nel Rio de la Piata, I fenomeni del cocoliche e del lunfardo". Atti del XIX convegno, Roma, 16-18 settembre 1999: Italiano e spagnolo a contatto (in Italian). Unipress. pp. 69–84. ISBN 978-88-8098-146-6.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