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No.24《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3
◇ 墓主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以五代十国时期考古发现为中心 ◇
墓主像是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墓葬艺术中的一种常见题材,有着漫长的历史传统,但在整个唐代三百年间,几乎完全消失,到了五代十国,又以此雕像的全新面目再度出现于当时的墓葬,并影响持续到宋元时期。这说明唐宋之交,人们对传统丧葬艺术表现题材的观念和认识,渐渐发生了一些变迁。
1、 再度流行的墓主像
► 前蜀王建像、王建夫人像,吴越钱元玩以石头雕琢而成;南汉康陵刘龑与其夫人像铸之以金铜;后蜀宋王兆廷隐像采用陶塑形式。这些都一反唐代之前以壁画形式表现墓主像的传统。

2、 五代十国墓主像为何采取雕塑的形式
► 是「石真」还是「真容」:道教有在预筑的寿中塚中埋下代表生者本人的「石真」,起到「假人代形」、替生者挡灾的作用。但东汉至唐宋墓葬出土的石人、铅人和木人大都是些粗具人形的形象,完全不具有肖像的性质。目前所见五代十国时期的墓主像遗存似乎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墓主画像都更具肖像性。
► 宛若「真身」的不朽之躯:唐、五代受到佛教造像传统的激发,出现了供奉帝王真容塑 像的风气。而高僧们死后不坏的身体或「真容」,在很大程度上形象地体现了一切佛教活动的基本目标与终极关怀——涅槃。五代时期于墓葬当中安置墓主人雕像的做法,应该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佛教寺院塑像、尤其是影堂和坟塔中安置高僧真身或灰身雕像的激发。石头或金属的塑像,使得墓主人形象更加具有了真实可触、恒久不变的性质。

3、 祭祀风气之盛与墓葬的享堂化
► 建祠立像风气的兴起与丧葬祭祀地位的提升:为生者建立生祠以为供奉的现象在唐五代时期极为盛行,一些有野心的地方官,也企图通过建立生祠來神化自己。这类生祠通常都有祠主的雕像,墓中石像也有可能是从生祠中移来。此外,当时厚葬与墓祭风气也较以往更加炽烈。由于在丧葬中「丧」、「祭」的地位被提升,使得葬的直接表現形式墓葬变得简陋起来。丧仪内涵由强调拥有、宣示奢华的物质表现层面,转向强调仪礼、注重祭祀的精神表现层面。
► 墓主像与墓葬空间的享堂化:墓主像与埋葬在墓中的死者尸体并不是直接对应,它们并非尸体的转换形式或代替。它们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神主的符号,属于供奉或祭祀的空间,这说明墓主像的出现有佛教造像的影响和僧人葬俗的激发,但是却带着更浓厚的传统祠祀信仰因素。
结论:
► 五代十国时期再度流行的墓主像,作为死者个人容貌的一种再现形式,其背后紧密连接着中国肖像画、特别是兴起于唐代的写真艺术传统,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佛教寺院雕像、尤其是高僧影堂、真身的激发,反映了死者企图永久保有一个有形之躯的愿望。
► 它们在性质上并不等同于佛教僧人的塑像,而是受到唐代后期发展到空前高涨的祭祀氛围,尤其是为地方官立像建生祠风气的影响。这种社会风气不仅催化和推动了八世纪中期以降丧葬文化从重「葬」到重「祭」的观念移动,表现为在墓葬中以墓主像为中心,营构了一个供祭的空间,同时也为以后墓葬文化内涵和意义的重建,提供了一种来于世俗社会的新内容和范式。而墓葬明显出现享堂化的发展趋势,也将影响了宋、辽、金、元时期墓葬艺术的演进方向。
► 本文所讨论的五代十国墓主像,大多出自上层贵族,虽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丧葬艺术的普遍状况,但确实会影响入宋以后广大士庶地主阶层墓葬艺术的基本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