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恰逢雨连天》沉筱之
第二三章
柳朝明道:“苏时雨,本官知你不愿退,本官只是想告诉你,许郢之死,只是千千万万蒙受含恨而终的人之一,而身为御史,你只能直面这样的挫难,纵然满眼荒唐,也当如老御史一般,暗夜行舟,只向明月。”暗夜行舟,只向明月。苏晋低低笑了一声:“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然后她抬起眼,一双眸子像燃着灼心烈火,语气却是清浅的,转身捻起一根香:“我为老御史上一炷香吧。”也是代她的祖父,为阔别多年的故友上一炷香。柳朝明看着她拈香点火的样子,忽然想起老御史生前所说“若能得此子,一定收在身边,好好教导”,以及他临终时,曾握着自己的手说的最后一句话——柳昀,苏时雨这一世太难太难了,你一定要找到他,以你之力,守他一生。柳朝明摁住苏晋的手:“我与你一起。”然后他点香看了苏晋一眼,望向老御史的牌位,道:“当以尊师礼敬之。”
第三三章
阿留已经把衣衫备好了,托盘上一袭月白直裰,凑近了,还能闻到杜若清香。柳朝明一时怔住。阿留笑道:“苏公子,您身形纤瘦,这是大人少年时的旧衣,小的已拿皂粉洗过几回,年年都会用香熏过一遍,公子放心穿。”苏晋不由看了柳朝明一眼,柳朝明一愣,将目光避开了去。
夏光正好,柳朝明负手站在一树女贞子下,细碎的白花坠在枝头,他身着仙鹤补子,长身玉立。柳朝明听到开门声,回过身来,日晖斜照,淡淡铺洒在他的眉梢,本来十分好看的眉眼就像覆上一层光晕。他看了眼身着自己少年衣衫的苏晋,眸光微微低垂,一时没有说话。
第四四章
她像是瘦了些,脸色依旧十分苍白,却称得眉目愈发清隽,看到自己,她的眼里露出一丝颇难得的笑意。柳朝明怔了怔,方才眸光里的寒色渐次褪去,取而代之的竟是些许柔和。
第四五章
他说着又长叹一声:“可惜,朕老矣,再过几年,你们也该老了,快死了,新皇登基,日后的朝堂该由谁做主?这煌煌大殿,终归不能只有一个柳卿。”“心里头长着倒刺的人,心都被蚀空了,可怖啊。”
第五二章
可是她看不透柳朝明。那个暗室是甚么?他所谋求的又是甚么?苏晋做不到对所有的案子缄默不言。
第五六章
柳朝明亦抬眸望向这漫天落雪说道:“所谓坚守本心,从来不会是一条坦途,你所往之处横亘山川河流,目之所及或有乌云蔽日,但你胸怀坦荡,何须在意谁会搅弄风云,只要心中明月常在,总有揽月之日。”苏晋沉吟许久,轻声道:“大人是说,但行好事,不问前程?”柳朝明淡淡道:“你若这么想。”
第六五章
柳朝明自他手里接过玉石,温凉熟悉的触感令他的目色在一瞬间变得哀伤,他又道:“也提醒殿下,他当初承诺我的事, 莫要忘了。”
第六九章
疏忽间又觉得有这样的软肋很好,他方才看到她穿绯袍的样子,看到她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的样子,简直移不开眼去。清泠的气质,端秀的眉目,被这明艳的色泽称着,像是在皓皓广博的雪色人间里催开一簇灼灼烈火。这簇火也自他心头催开。
第八十章
屋中炭盆烧得噗噗作响,柳朝明沉默许久,侧目去看她映着火色的侧脸,清致的眉间苍莽萧索,他方才就注意到了。他轻声问:“你是不是也不信我?”苏晋拾起笔纸的手微微一顿:“我知道大人想置身事外。”然后她沉默一下,又说:“但我相信大人不会故意伤我。”柳朝明扯起嘴角笑了一下,笑意很快消失:“不怕我骗你?”苏晋站起身,将笔纸放于桌上,拿镇纸压好,纸上不知谁的笔迹疏狂潦草,写着一行“深恩负尽,死生师友”,苏晋背对着柳朝明,良久,才静静道:“大人对时雨而言是家人。”所以她便是怀疑,也要相信。
第九七章
柳昀,本王知你清绝孤傲,让你臣服反倒折了心性,因此只这一问,你可愿随本王赌一局,将皇权,骨血,乃至自身都算入局中,披肝沥胆,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第一零七章
人这一生,总会遇到这样的绝境,你环目四顾,发现身边无人可依无人可靠,甚至连心中信念都已崩塌殆尽。这时候,你所能倚仗的唯有腿下双足,你要一个人撑着慢慢站起来,然后告诉自己,不要想太多,不能想太多,要走下去,一直走下去。
第一三四章
暗夜沉沉,更深露重,虽是无雨之夜,青石板道依旧水意泠泠。苏晋看向与自己错开半步,走在前面的柳朝明。今夜之事在她眼前掠过,她知道,若不是柳朝明及时赶来,此时此刻她怕已成了羽林卫的刀下亡魂。先头的困惑又自心头生起,苏晋想了想,问道:“大人今夜为何要来?”柳朝明脚步一顿,没有回头。甬道内并非无人,宫中浑乱方息,四下里还有提着灯匆匆而行的内侍,只是见了他二人便行礼避开,倏忽闪灭的灯火在夜里像一双双眼。“我不知道。”须臾,柳朝明道。其实只是下意识就去找她了,连落入险境都是后知后觉。
柳朝明抬目看向天上月。其实在深巷里找到她之前,眼前都是她那日蹲在都察院的老树下,抬着手背一下一下无声抹泪的样子。这些时日,她这副样子数次出现在他恍惚之际,如工笔醒染,墨色深烙,连心底漏着风的空茫之感都清晰如昨。
第一三九章
柳朝明这才将伞从她手里接过,撑开来却没走,沉默一下,道:“本官记得,曾给过你一把伞。”他一顿,轻声问:“为何从不见你用过?”苏晋道:“当年外出巡按,原也将大人的伞带在身边,后来听阿留说,那柄伞对大人而言极其珍贵,秦淮多烟雨,雨水绵长且急,时雨是以不敢用,怕将大人的伞用坏了,也就天晴时拿出来在院子里晒晒太阳。”柳朝明愣了一下,片刻移开目光:“伞原就是拿来遮雨的,不是晒太阳的。”言罢,再看她一眼,转身走了。苏晋讶然地看着柳朝明的背影,一时没明白他为何要与自己计较这个,转而一想又觉自己确实有些本末倒置,倒叫柳昀的伞屈才了。
第一四五章
苏晋浑身上下一下就被雨水打湿了,她睁着迷离的眼朝马车望去,就见柳朝明掀开车帘,朝她伸出手:“上来!”鹰扬卫就要追过来,苏晋毫不犹豫地将手放入他的掌中,下一刻,一个强劲的力道便将她拽入车内,与此同时,柳朝明便道:“走。”“是。”苏晋原就没坐稳,马车乍然起行更令她整个人向前跌去。还好柳朝明握住她的手还没松开,借力将她拽回,又在她即将跌入自己怀里前,伸出另一只手将她扶了扶。然而,这么一瞬扯动之间,浸湿苏晋一身的雨水扑落落全都往柳朝明身上浇洒而去,甚至连他额角都沾上两滴,顺着如玉无暇的脸颊,慢慢滑落下来。他的脸离她极近,面上没什么表情,一双眸深如古井,安静而沉默地看着她。车外尽是雨水浇洒在天地的声音,马车滚过青石板,发出低徊的鸣音。过了片刻,他垂下眸,慢慢松开她的手,低声道:“坐好。”
柳朝明这才移目过来。车马内晦暗不堪,可泠泠雨意却将苏晋称得眉目清亮。其实平日里看她行事雷厉风行,果敢果决,丝毫不觉得是个女子作风,可眼下映着这一片晦色,才发现她的其实生得好看。尤其是长眉下的眼,眼角开出一个柔和,温雅的弧度,拖曳出恰到好处的一个尾,却是单薄的,清冽的,像是有人用刀刃精心修过,然后再绣上睫,点上眸,微一颤动间便震人心魄。柳朝明接过布帕握在手里,却再没有动作,任身上雨水的泠泠凉意侵入心肺,才开口道:“你险些没命了。”苏晋听了这话,认真地点了一下头道:“是,总是劳烦大人相救,时雨记在心里。”柳朝明默了一默,想说他其实并不是在挟恩,却没有说出口来。
第一四八章
身旁还有兵戈与杀戮,柳朝明沉默了一下,忽然伸手将她的手紧握在掌中:“跟着我。”然后他不再看她,径自回头,补了一句,“再分神当心没命了。”云端的那一丝亮光较之方才更盛了,霞色蓬勃欲出,隐隐有洒金之势。
第一五四章
因这厢是在栀子堂议事,君臣之间不必太过君礼,尤公公来关门之际,柳朝明又看了苏晋一眼,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苏侍郎来得要早些。”苏晋不动声色道:“嗯,我来向殿下呈刑部年来案件汇总的奏本。”
第一五六章
朱沢微说到这里,忽然慢慢地笑了一下,然后又笑了一下,似是小心翼翼,却又十分笃定地道:“我知道了,我知道柳昀的弱点是什么。”“他心思太深,做事目的太复杂,以至于我一直没瞧清他这个人。他的弱点,与十三其实是一样的。”“这弱点足以令他二人一起一叶障目。”
第一六一章
吴寂枝道:“后来有一回,下官为老御史送城北巡城御史的名录,恰好在都察院听到老御史与从前的刑部尚书沈拓沈大人提起这事,他当时也没避着下官,只说,柳昀这辈子孤孤单单的,于情缘亲缘都太寡薄,他急着为他定亲,其实是怕自己走了以后,柳大人再无人可以说话,其实私心里,他希望他能娶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还说柳昀的性子注定一生克己自苦,能有一桩遂心如愿的事也好,所以帮他将与赵府的亲事推了。也许是老御史这话有些惆怅,叫下官听了十分感慨,这么多年了都记得深牢,时常在想,柳大人这样的人物,要怎样的女子才能令他喜欢,让他遂心呢?”苏晋道:“我初识柳昀,也疑惑他这样人品为何还是孤家寡人,后来相识久了,才发现他有一套自己的法度,待事待物虽十分严苛,但律己更胜于律人,叫人钦佩有加,他的心思或许本不在这些他认为的‘闲事’,‘小事’上头。”
茶盖子一掀,腾腾的热气伴着清香涌出来,扑在柳朝明的眉间眼底,新绿的茶叶还在水里蜷曲伸展,清清浅浅一片水色。一人独坐,平日里深不见底的眼眸也是清清浅浅的。
第一六二章
她很少在旁人面前展露自己的情绪, 眼下这么没由来地笑起来,想必是开心得很了。也不知是因为什么事。柳朝明看着苏晋,只觉她的笑虽十分清浅, 却情真意切,灼灼像有光, 竟让人不敢看久了。他安静地移开目光:“好,早些回来。”
走至殿门处,身后忽然又有人唤了一声:“苏时雨!”是沈奚。烛灯煌煌的大殿中,他一双桃花眼明亮灼目,弯眼一笑更是流光溢彩:“平安回来。”苏晋愣了愣,还没答话,立在沈奚身旁的柳朝明也安静地说了一句:“平安回来。”朱南羡点了一下头:“嗯,你要平安回来。”其实苏晋不大明白他们在担心什么,可能连他们自己也不明白,也许只是因为她要在这样一个危急的关头出行,即便有千百名兵卫护送,也会心生牵挂罢。正如她也牵挂他们一般。苏晋忽然想起一个十分儿女情长,却又并不儿女情长的句子。直道相思了无益。但不是惆怅,也非清狂。她站在殿前月辉与烛色交织的最朦胧处,没说话,只笑了一笑。不是她平日里那种浅淡的笑,而是一枚灿然的,夺目的,简直能与日争辉的笑。
第一六四章
他其实不想将阿雨的命交到任何人手上,他只有自己去看到她,确认她还活着,他才能放心。但他也知道,在这个世上,若说还能有一个人,能与自己一样拼尽全力,拼尽性命去守护苏时雨,只有眼前这个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柳昀了。
第一六七章
那头的人听到动静,朝他们这里走来。火光烈烈,来人身形修长,面容沉静,五官如画,一双冷玉似的双眸犹如雾掩。苏晋认出柳朝明的瞬间就愣住了。白屏山里是什么情形她岂能不知?中夜难视,地险难行,山中又有坠岩,此刻落雨更有泥流滑坡的危险。她张了张口,想问柳朝明为何要来。可这一回,她竟有些问不出口了。只是因为恩师之托?因为谢相与老御史的至交之情?因为在都察院做了两年同僚?心中不知有何,忽然出现了一个似是而非的揣测。可这个揣测一出现,她却又是震惊又是无措地将它压了下去。苏晋想,一定是她想多了,想岔了。柳朝明在看见苏晋的这一瞬间,缭绕在眼底的深雾一下悉数化去,寥落了一夜的眸光在释然之后静如深海。他的唇角动了动,竟似乎是想对她笑。但自他生母去世,他已许许多多年没纯粹地笑过了。他早已不习惯展露这样的情绪。于是只好将这自心头生的笑意溶于眼底,化作冷眸上,带着一丝温润月色的寂寥。
柳朝明看着苏晋,愣怔地问:“你为什么要……”舍了自己,将他推开?后头的话,他竟是问不出口。苏晋虚弱地睁开眼,分外无力的笑了一下。“柳昀。”她轻声唤他,“我,还不起……”她说完这话,撑着已半阖的双眸,望了一眼她一直想回去的,随宫的方向,然后闭目陷入一片昏黑,怎么唤也醒不过来了。细雨伴着月色自九天降下,打落在她的眉心。柳朝明的眸光却在这一刻变得孤寂异常:“我从没想过,要你还。”
第一六八章
如果傲骨铮铮必将用鲜血浇沥而成,那么谁来成全最平凡的心愿?柳朝明想,他不想守一世了,他只想守她平安。
第一七三章
苏晋身着素白广袖长衣,一头长发如墨披洒在双肩,正坐在榻上朝他看来。她好看的眼尾随着灯火轻颤,眼神里的迷惘是大梦方醒的懵懂,却带着一丝清亮与无措,像是初生的真挚。她这副样子,真是将昔日一身锋芒敛尽。千般万般坚与韧都化作缠人心的绕指柔。这么好看而纯粹的一个姑娘。有一瞬间,柳朝明觉得仿佛有人抓着狼毫尖儿,在他心上竖之有年,按部就班的晷表上拂了一拂,明明早已坚如磐石,却还是深切地感到了那一笔动人心魄的轻扫。
第一七四章
朱南羡登上正阳门楼,垂首看着城墙下,挤挤攘攘一望无际的臣民。他们在看到他的那一瞬间齐齐跪下,犹如信奉神祗一般,开始对他朝拜。他们中,有的人穿着华贵,有的人衣衫褴褛,有年过古稀行将就木的老叟,有不谙世事目露稚气的孩童,更有善男与信女,君子与小人,行人与归客。这一刻,当整个天下都跪在他眼前,以一种信徒之姿,从来大而化之的朱南羡忽然不由地思考,他们在朝拜着的究竟是什么呢?是真地相信眼前的新帝就是肉身神佛,能开辟新的乾坤与造化?还是仅将自己一丝执念寄托在这一起一伏的虔诚之姿里,以求心安?朱南羡自己最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了,他是个凡人,不是神佛,他与对他拜下的所有人都素昧平生,他还有自己的心愿想去成全,都尚未成全。
第一八零章
苏晋闻言一愣,顷刻便反应过来吴寂枝话里的意思。她此去安南,快则八九月,慢则一二年才返。宫里人皆知她与柳朝明相交匪浅,但柳朝明是个沉潜刚克,寡言少语的性情,倘若刻意去道别难免相对无言,若能寻个由头过去,顺带道一句珍重,便会自然许多。若放在从前,苏晋定然拿着卷宗去都察院了,可历经白屏山一事后,她却有了心结。她不知当时在深山夜色里,当她看到柳昀不顾生死来寻他们时,那一个自心里突生的,足以令她震惊的念头是真是假。但苏晋不是一个拎不清的人,她心中既产生过这样的疑虑,任何超越同僚之谊的事她都不会再做,否则对谁都不好,哪怕柳朝明待她与以往别无二致,一样的公事公办,一样的沉凝严苛。
第一八三章
苏晋的步子于是在门槛外停下。心中第一个感受竟是有些意外的重逢之喜, 但并不是雀跃的, 而是且清寡且欣然,像这夏末微雨笼在檐头还有淡淡光。尔后才惊觉这喜意来得不应该。
第一八四章
事情其实很明显。这名一直跟在她身边,护了她两年安危的凤翔卫统领其实是柳昀的人。但是,朝廷派人保护使臣时,是将每一个亲军卫都彻彻底底查过的,也就是说,这名统领,在今日动手前,没做过一桩暴露身份的事。自然苏晋行事小心谨慎,这两年身旁的贴身护卫只带覃照林一人,在安南查案时,也没将自己的发现告诉除覃照林以外的第三个人,饶是如此,这一枚隐藏得如此深的棋子也令她震诧。他布局了多久?或者说,他们布局了多久?
第一八五章
朱南羡登基之后的所作所为确实出乎了柳朝明的预料,他承认那个从来没被他看好过的十三殿下确实有了些帝王的模样,可朱南羡继位两月就出征了,他凭什么要因为他仅两月的表现就改变他花了十年时间斟酌选定的立场?他凭什么要为任何人,任何原因改变他的立场?他变了就会止干戈?他变了晋安帝就会信?朱家十三一路沥血走来,难道不会因为他的善变而觉得与虎谋皮,因此杀心更重吗?立场这种东西,只要选定最好不要改。当初的沈青樾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立场不坚定处处留后路最后只有死路一条,沈青樾也是运气太好,因此才捡回了一条命。而柳昀这个人,任何时候任何处境,从不怀疑自己。
第一八八章
这样两相对立,她怎么能换回女儿装去他府上拜访?这岂非将自己置于极险之境?外头似有风过,映在窗上的日影微漾。柳朝明见苏晋不语,也沉默下来,他二人如今是什么情形,她心知肚明,他也心知肚明。罢了,是他冒犯在先。他合袖对苏晋施以一揖,是个致歉的意思,折身正要走,身后苏晋忽地唤了声:“柳昀。”日光耀亮,烈烈一束穿过被推开的门隙泼洒进来,浇在他身上,也浇在她身上。苏晋觉得这艳烈的光简直要将她这致死的秘密曝露无遗。可是其实,她的身世,她的秘密,在柳昀面前从来就是无遮无掩的。“令尊何时要见我?”她问。柳朝明倏然愣住。若无关乎立场,无关乎时局,她对他始终有一种莫名的,近乎顽固的,出于本心的信任。
第一九零章
沈奚知道苏晋大约已猜到了密诏的内容,也知道她在迟疑什么。柳昀对苏时雨而言,终究是不一样的。他沉默了一下,走上前来,从苏晋手里取过密诏,径自展开迅速看完,然后重新卷好:“知道了,这个旨意由本官接了。”秦桑道:“是,沈大人既接了旨,密诏上何为‘不轨之行’,何时动手,便全由沈大人定夺。”他说罢这话,正欲折身离开,忽见苏晋从沈奚手里拿回密诏。杀无赦,是朱南羡的亲笔,上书柳朝明的名。她沉默地看完,目光在“杀无赦”三个字上落定片刻,然后抬头,眸色镇定一如无波无澜的江海,却落着潇潇雨:“沈大人过几日便要离京,这个旨意,由本官来接。”
第一九一章
哪怕她与他后来在都察院的暗室分道扬镳, 因立场背道相驰,在苏晋心里, 总也以柳昀为楷模,认为做人为官当如斯也。她想起自己当初在暗室振聋发聩的一句“我要的正呢”。那一声真是惊醒了满室火光。这是她头一回开始质疑柳朝明,认为他不该构陷沈府, 不该以酷刑折磨他手里的犯人,逼他们招出那些他不该问却想知道的秘辛。而时至今日,当苏晋手握朱南羡杀无赦的密诏,开始思量如何为柳朝明定一个所谓“不轨之行”时,她忽然开始一遍又一遍地自问:我要的正呢?柳昀为官十余载,为民生社稷殚精竭虑,上对得起苍天,下得起百姓,以至于她无法找到一条能处以极刑的罪名,不得不拿安南的行商案做文章。但她今日所为,与昔日柳昀构陷沈府所为又有何分别呢?若柳朝明的错,仅仅是因为他支持了朱昱深,那么退一步说,朱昱深镇守边关十余年,无数次为家国出生入死,他就错了吗?若不争不抢,他们就活该被削藩,被革职,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沦落到身首异处的下场?是,朱昱深有夺|权的野心。可朱景元的皇位就是征伐天下打来的,昔汉末曹孟德专权伐吴灭蜀立魏,司马炎迫曹奂让位而立晋,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谁又没有夺|权的野心,哪个皇帝的江山来得真正干净?青史留书,不过成王败寇。苏晋想,或许有些事,从来就不是黑白分明的,或许有的处境与纷争,立场与厮杀,从来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正”。诚如她现在,手握利刃,身背悬崖,眼前路不过三个字。杀无赦。不择手段的,穷途末路的杀无赦。
苏晋只是突然开始好奇,若她对于立场的抉择堪称草率,那么明达克己如柳昀,又是如何做出选择?思虑了多久才做出选择的呢?她不知自己是否还有机会好好问他。她只知自己不能输。
第一九四章
柳朝明默不作声地看着苏晋。这个他亲手为自己树起的敌人,不知不觉已长成参天大树,一人独立,也能挡住八方风来了。他一时咂不出心中滋味,片刻后,竟也笑了一下。再开口时,眸子里深默尽褪,取而代之是一如初见时的冷静与清寡:“苏大人误会了,沈大人既有决断,本官不过是去看一眼罢了,何至于要干涉他?”
第一九六章
刚行至门口,朱昱深忽地又唤了句:“柳昀。”然后从袖囊里取出一枚残玉:“多谢。”十二年了,这枚残玉已是玉玦最后一块的残片。温润的玉映着灯火与破晓云色,流转出令人心静的柔光。柳朝明看着它,不知怎么,想起这玉玦原来是一对的,而另一枚,被柳胥之赠给了苏时雨。“不必了。”柳朝明道。拿回来,又有什么用呢?
第一九七章
安南行商案查到最紧要的一步,却断了线索,她大可以拿着现有的“证据”,佐以“杀无赦”的密诏去治柳昀的罪,可是,然后呢?她当真想要柳昀的命么?苏晋知道她该是果断的,不留情的,可临到这最后一步,她仿佛是站在悬崖边,山岚呼啸,身旁就是柳昀。她一伸手,就可以把他推下去。指尖已触到他的背脊,却一下没了力气,眼前是初遇暮春的连天雨,耳畔是他问自己“你可愿来都察院,随本官做一名御史”,再鼓足勇气,看到山石滚落的白屏山,他来救自己。她欠的还没还,也还不起。苏晋只盼有一股力气,自九天来也好,自阎罗来也罢,助自己不顾心头辗转,将这一掌推下去。推下去,就能尘埃落定。
第一九八章
可是,苏晋终于意识到,齐帛远是她的尊长,更是柳昀的尊长。而柳昀是她的政敌,她凭什么笃定齐帛远就不会帮他?还是说她在心底,从未真正地想要对付柳昀?她真是太大意了!苏晋只觉这一柄世上英仿佛化作兵戈朝自己袭来。她一步一步后退,转身夺门而出。却在迈出书房的刹那整个人一下子定住——她看到了柳昀。
第一九九章
柳朝明接过状纸一看,心中一顿,满篇的“柳昀”二字入眼。他的玉玦,他与她的旧日事。原来当日她私下里与文远侯就说了这些。
第二零二章
手里的九龙匕游蟒狰狞,似在掌中吐信,却带着温软的湿意,像在乍暖还寒的春拿手心去接檐头雨。
玉佩上,缠着一匝一匝红线,这是他被幽禁东宫时,一下一下绕上去的,他那时也在绝境,这曾是他唯一的希望。红线千匝,如她一身绯袍弹劾奸佞于朝堂,也如她一袭嫁衣,与自己说要等着他归来一辈子再也不分开。这抹明艳朱色,早就在他心里催开一簇烈火,要焚尽他一生一世了。
第二零八章
雪地里有一丝灼芒刺眼。柳朝明移目看去,原来是方才苏晋试图自尽时用的金簪簪身大半没在雪里,血痕仍在,柳朝明认出了它,这是搁在他书房里的那一根,是柳胥之来京时,拿来给他做聘礼用的。彼时柳胥之还说,这簪子是比着你母亲当年最喜欢的那一支所做,你若心中有谁,便将它并在聘礼里,算是为父与你母亲的心意。柳朝明弯下身,慢慢将金簪拾起。上头的雪已结霜,却混了他手背淌下的血,变得潮湿溽热。这湿意让他觉得烫。她暗中从他书房里取走这根簪子,是早存了死志吗?柳朝明想起初遇时,隔着一袭雨帘,她的明眸烈火,想起那日她一身素裙如蛱蝶翩然,撞入他的心中,想起方才她趴在雪地里,对着明华宫的方向失声痛哭,举起这根他该用来提亲的金簪刺向脖间。提亲?柳朝明想到这两个字,静如水的双眸乍起波澜,却是凋零的,萧索的,像是想到什么荒唐的笑话。蛱蝶遇雪而死,姻缘尽付坎坷,而情动,也该随流水而亡。
第二一三章
柳朝明看着苏晋单薄的背影,忽然想起初见她的样子,是景元二十三年的暮春,风雨连天,她隔着雨帘子朝他打揖,虽是一身素衣落拓,一双明眸却如春阳秀丽。那时柳朝明便觉得她与自己像,一样的清明自持,一样的洞若观火。他只恨不能将她扼死在仕途伊始,只因几分探究几分动容,任由她长成参天大树,任她与自己分道而驰。如今她既断了生念,是再也不能够原谅他了。
第二一七章
沈奚躺在雪地上,看着晨光。都不在了,全都不在了,只剩他一个人了。不然他也走吧,去蜀中,找木头与梳香,再带着他们去宁州,找时雨,以后他们这些苟且偷生的零零碎碎,权且做成一家人,以后一起离开大随,想想其实不坏。既然这样,他为何还躺在这里呢,还身在这大随深宫之中呢?总不该是被朱昱深说动了吧?他在户部任职逾十年,官拜侍郎尚书近七年,知道而今四方战歇,大随民生百废待兴,还有许多事没做完,他扔下户部走了,这么艰难的日子,朝政如何扛过去?担子扛在肩上这么久,责任简直化成一种本能,自己这一副左右为难的样子真是面目可憎,就像回到了从前万事留一线试图两全的时候,到末了,还不是功败垂成?
第二三二章
“舒侍郎此番,是在问本官讨说法吗?”东院拱门左右洞开,一个清寒的声音自门内传来。柳朝明未着官服,夜风里,一身素色曳撒如月华,袖口描了三片叶,冷玉作眸,眸敛深深雾,是故人眉眼。故人眉眼依旧。
第二三三章
她与柳朝明隔案而坐,等他给翠微镇桑田案的答复,等着等着有些焦急,却不敢催促,渐渐平静下来,心思飘飞到天外,想到三年前的事,五年前的事,七八年前的事,十多年前,刚入仕时,踌躇满志又满心迷茫的事。想得满心满眼要溢出来,尔后渐渐有点明白,为官十载,最好莫过于当御史的两年。御史之前太迷惘,御史之后,虽升了侍郎,做了尚书,及至一人之下百官之首,到底陷在了权争之中,没那么单纯。心思到了这里,便有点想开口,问问柳昀如今的都察院怎么样了。可话至嘴边,又觉得她与他各经一场天翻地覆的浩劫,恩与怨减去大半,心中还道是故人,面上却连故人都算不上,更不该提故人事。
哪知三人连庭院都未走出,便见前方韦姜匆匆行来,手里握着一封密函,见得苏晋,说了句:“苏大人请等。”三步并作两步行至柳朝明跟前,将密函呈上。柳朝明拆开密函一看,从来无波无澜的眸里一团暗色忽然沉到了底。他抬起眼,隔着茫茫夜雨,朝苏晋看来。
第二四六章
苏晋抿唇蹙眉,心思急转。柳朝明又抬步要走,她也随之退后一步,仍举手拦在他跟前:“大人再等等,容时雨再想想法子。”柳朝明看向她:“你知道你此刻为何一筹莫展么?”苏晋一愣。可柳朝明却没予她答案,抬手将她拦在身前的手压下,轻声说了句:“我不会有事。”
第二四八章
柳朝明听了这话,从来平静无波的眸子里掀起惊澜。他有片刻失神,看向朱昱深,难以置信:“陛下?”他十一岁跟老御史学律法,十七岁入都察院,多少年岁月过去,御史二字,早已刻入骨血之中。他不是没想过妄动锦衣卫的后果,但事急从权,朱昱深便是降罪,大不了不做首辅也不摄政了,甚至不做左都御史了,哪怕回头做一个七品监察史,去地方巡按,还乐得返璞归真,可他万万没想到,朱昱深竟会撤去他在都察院的一切职务。柳昀平生无执念,纵是有过,也被他自凿成灰,深埋心底。唯有担当御史一职,从来不曾动摇。
是柳昀亲手将她引上了这条路,带她立志,教她身为御史之职责。她曾以他为师,以他为兄,以他为知己,为同路人,为明灯皓月,可后来发现他不择手段,违背原则的一面后,便失望了,彼此分道扬镳,渐行渐远。何为御史?或者退一步说,何为拨乱反正,守心如一?这个问题,苏晋直至今日都没彻底想明白,她也并不认为自己做得多么好,当年与柳昀斗得你死我活时,她也曾不择手段过,只不过到末了,成王败寇。
第二五二章
柳朝明掀开车帘,今夜的月极明极亮。亮得像方才离开时,与苏时雨溶成一身的黄昏艳色。她站在斜阳暮里,霞光兜头浇下,一身素衣如灼,问他其实什么。其实什么呢?柳朝明想,最初想让她来都察院,实是因老御史之托,后来发现她是女子,才悔之不已,时局险难,纵是男子亦九死一生,况乎她还背了个谢相之后的身份。仕子案后,她跪在自己身前,说大人之志,亦是时雨之志,他不知怎么就信了她。先头的种种权衡利弊思量得失全然作不得数,苏晋一直不知道,当年她那么轻易就做了御史,是因为奉天殿审仕子案的前一日,柳昀曾单独求见了朱景元,恳请他准允于仕子案立下功劳的苏知事入都察院。大人之志,亦是时雨之志。若不论及立场,她后来作为,从来不曾令他失望过。那抹明艳绯色曾在他心中催生出一片莲叶田田的好风光。可惜好风光该藏于风中,匿于月下,只有在黄昏为她的素衣染上灼光,明眸中生出烈火时,又恍惚得见。而往事去了糟粕,碾磨成玉,最终静水流深。还能其实什么呢?其实,她也是他这么多年来,所见过的,最好的御史。
第二五四章
夏末初秋,天高云阔,紧合的奉天门缓缓开启,天地之风忽然流转,自门外灌入这君臣并列的深宫。自风中走来的是一抹绯色。绯袍灼灼,盛着一天一地的清光。众臣的目光不自觉被吸引,纷纷望去,待看清来人究竟是谁时,不由大为震动。他们并肩而立,几乎听得见彼此心底的惊呼,却无一人真正出声,只因这抹绯色衬着苏晋沉静的眉眼,汇成一股极静极穆的气泽,令所有人都生出一份敬畏。脚下是汉白玉阶,两旁是文武百官。苏晋一步一步往前走,除了风,听不见任何声音,仿佛这天地本该如此,江山数十年,什么都可尘埃落定,只有风不止,雨不止。恍然中,似是有什么穿凿光阴而来。那是她初做御史年余后,跌入朝堂纷争的旋涡前,烙在心底的言语。——“苏时雨,你身为女子,却深陷危局,为何?”是啊,她是女子,所以她执意留在仕途,其目的,或许更比天下男子单纯许多。她不求平步青云加官进爵,也不为千古流芳名垂青史,若非心怀明月想以一苇渡江,何至于将自己置于险境?抬步,登上墀台,迈入奉天殿。奉天殿中深默如寂。——“时局危矣,牵一发而动全身。大人,我是一枚棋子。”景元二十四年冬,落雪纷扬铺洒,一如她盛了满心的困惑。——“苏时雨,所谓坚守本心,从来不会是一条坦途,你所往之处横亘山川河流,目之所及或有乌云蔽日,但你胸怀坦荡,何须在意谁会搅弄风云,只要心中明月常在,总有揽月之日。”苏晋到了御前,合袖,作揖。但不必跪,因她是御史,因她穿绯袍,因她归来,是为民请命,还政清明。“臣——左都御史苏晋,参见陛下。”
第二六二章
覃氏听得明白,叹道:“谁说不是呢,不过我活了这些年,明白一个道理,这日子啊,只有一个人时能过得圆满,两个人在一起才能过得舒坦,断断没有一个人时伤春悲秋长吁短叹,等两个人在一处了便能花好月圆天长地久的道理。人活着,终归是活给自己的心看的。”苏晋点头:“便是这样。”
第二六六章
苏晋望着它:“阿福,去吧,从今往后,代我陪在他的身边。”愿你的福气能常伴他的左右。愿他此生无论在天涯海角都能平安顺遂。然后告诉他,古有将士出征,家中发妻盼归,阿雨这一辈子,都会等着他回来。寅时过半,天边露出一丝微光,浇洒在阿福的白羽上,在半空盘旋的鸟似是终于听明白了它主人的话,张开翅膀,追着骏马,朝天地风起之处飞去。
第二六七章
孟良道:“柳昀,我们立于这乱局之中,四周都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偶有月色朗照,美不胜收。但月色太远了,要如何握于手中?”“乱世中,人人对月色趋之若鹜,譬如我,譬如帛远,但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改这世间分毫。后来我在想,会否在心向明月的同时,更该与这月色与光亮背道而驰,向黑暗深处走去,水至清则无鱼,所谓破旧立新,也许只有徒手撕破这样的暗,拨散这数十年不休不止的风雨,才能让日光倾洒人间。”孟良说到这里,一笑:“便如你所说,择君也好,护民也罢,君为次,民为主,而所谓一个‘济’字,终脱不开以江山民生为本,可惜我老了,没几年活头也想不透彻了,说来说去,也不知究竟如何行往,日后,就由你去探寻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