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上海
一不小心,这个主题既表达了时间概念,又宣示了空间位置,回忆开始在脑海中翻滚。
我现在还记得,上海地铁八号线芦恒路站里铁轨对岸的墙上,挂着一张大白底、少量字的海报。
海报的设计风格十分独特,似乎既暗含着过去,又能看得见未来。现代和复古竟在一张纸上奇妙地结合,那是一张好莱坞电影《环形使者》(Looper)的海报。熟悉的硬汉布鲁斯·威利斯,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都在那个故事里有着奇妙的连结。
后来,我还看到很多很多张电影海报,《蝙蝠侠》《变形金刚》《超凡蜘蛛侠》《金刚狼》《美国队长》《银河护卫队》《复仇者联盟》《X战警》《速度与激情》......这些电影院里的好莱坞大片也成了周末消遣的主要方式。有时候,《催眠大师》《心花路放》《夏洛特烦恼》《小时代》......这些国产片的海报也能占据铁轨的对岸,可却没有赚到我的一分钱。
再后来,就是《灰姑娘》《侏罗纪公园》《奇异博士》《神奇动物在哪里》《生化危机》.....陪那个时候的对象看看,也没啥可挑剔的。渐渐地,《战狼》《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厉害了我的国》《八佰》《我和我的祖国》......似乎开始不断地刷新着朋友圈,院线里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当然,这是十年之内的事情。
一个初到大都市的人,还是怀着象牙塔里的理想主义和对金钱地位等世俗的渴望。
努力工作,拼命消费。和对象一起流连俏江南、望湘园、旺池等人气爆火的川湘菜,陆家嘴正大广场成了我们经常约会的地方。我怀念的是,嘴里吃着美食,眼里全是黄浦江畔的霓虹,和爱的人说说笑笑,没有别的想法。彼时,为了碰面,她从人民广场乘地铁赶过来,我从单位出发绕绕弯弯走路过去。陆家嘴中央绿地,水清草绿,还是跟今天一样人烟稀少,游人寥寥无几。
每天上班通勤往返大约两个小时,刷剧和阅读成了地铁上必不可少的消遣。
《权力的游戏》《上海·上海》《猫鼠游戏》《纸牌屋》......都是在进站出站的时空里完成的。同时,读完了市场上几乎能买到的所有经典的金融投资类书籍,可是却没有敢去下赌注的勇气和本钱。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基础薄弱,另一方面是内心的脆弱。勇气,是需要用经历阅历不断积累的;本钱,同样如此。
个人成长就是一个心理状态不断变化的过程。
没有在职场中折腾多久,也还没有看明白社会的本质、理清楚的其中的规则,这时候,追求稳定成了一种不知道从何而来的价值取向,或许是因为内心一直缺失的安全感。也或许是现代社会自有的孤独感,没有人告诉你真实的情况,也没有人告诉你遇到问题该怎么去办,也没有人给你指引未来的方向。现在回头看看,那时侯的我,像是活在楚门的世界里。直到后来走出国门,才开始享受活在真实之中。
毕竟,生活就是,各过各的生活,互不关心,也互不打扰。
我和一群同年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一起入职那家专业对口的单位。大家都有一个很时髦的title,管理培训生。或许年轻人之间是最不容易设防的,经常一起看球赛,听对方球迷互相声音撕裂地呼喊国骂;一起喝酒,喝到最后都找不到昨晚进的是哪家店;一起泡吧,借着假酒的后劲儿,站在舞台上全身胡乱地跟着音乐舞动......然后,几个人打出租车回到提前安排的住处。路上我把头往车窗外一伸。结果风太大,金属架的无框眼镜飞在潮湿、黑暗、危险的高架上。
现在他们不知道散在哪里,很久之前就没有了联系。
住在外环线外也有外环线外的好处,一切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那种新,甚至不会让一个漂泊的外乡人产生疏离感。
逛超市就是附近的卜蜂莲花、沃尔玛和农工商,吃水果就是附近的水果大卖场,吃湘菜就是附近的街头苍蝇馆子,当然看医生还是得附近的医院。出去买个东西,既是散步,也是消遣。整齐划一的楼房样式和纵横交错的街道河道,安置小区住着世博区域动迁过来的家庭和租房子的白领,小区外的店铺老板和客人大多也都是外地人。
郊外也好在地方宽阔。车少、人少,当然热闹也少。附近还有等待开发的大片大片荒林和空地,去林中走走,是极大的放松。因为那里和自然的野外没什么区别,完全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偶尔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往海边跑跑,还是和今天一样浑浊的海面。过了星火开发区,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景象。无人的棕榈滩别墅和烂尾的形如海浪一样的白色海景公寓,曲线优美到惨绝人寰,惨到连保安都没看见。
房子,似乎成了大家见面关心的主要对象,无论是许久未见的亲人,还是见面未久的同事。
在恒生银行大厦紧凑、整洁、优美的大厅里,同在一台扶梯上,我身后站着一位身材苗条、皮肤白皙、瓜子脸蛋、中短发、JK短裙、黑色丝袜的年轻漂亮姑娘,问我:你在上海有房吗?听着她期待的语气,我闻到一丝丝叫不上来名字的香水味道,内心却有点懵逼。我似乎从没见过如此大胆直接的女孩子,如果我回答能让她满意,似乎今晚就可以“庆祝胜利”。
相比于校园之外的复杂,我还是喜欢校园里的单纯。
为了工作上的事情,走遍了几乎所有的上海头部高校,现在还记得复旦光华楼前的风洞和阳光下的草地,同济四平路校区独特的白墙建筑院落门口的柏树,华东师大游鱼嬉戏的丽娃河,上海交大风格各异的老建筑,东华大学松江校区的“地广人稀”和上外松江校区的异国风情。后来,唯一一直和我保持电话联系的,仍是踏实稳重的同济。
......
十年前的上海,我承认自己没有参与得很深。只是站在一个异乡年轻人的视角,去体验和感受这个城市的魅力。所幸的是,都是现代前卫的一面,甚至也仅仅是表面。
至于南京东路与南京西路的分野,上只角和下只角的疏离,浦东和浦西的差异,康平路和宛平路的交汇.....这些距离我的生活和视野太远,没法给予太多的关注。
一个普通人的日子,跟十年前的繁华没什么关系,跟现在的繁华也没什么关系。问题是,现在还有繁华吗?
(全文完)
© 本文版权归 Anti-Leviath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