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重心
“文化重心”的概念由赫尔德提出,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价值观的根基和重点。我想中国的“文化重心”一直以来都是“家”,即成家/结婚,特别强调人对“家”的责任,也期待从“家”中获得好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对于“老了没人管”的恐惧之大,可以超过“传宗接代” 等传统思想,成为结婚生育的核心理由,并把这种恐惧代代相传。
本质上,这是因为保障的不足,老弱病残向来在家内部被消化而非得到社会的照料。因此中国与印度、墨西哥等国的家庭结构类似,往往呈现出抱团取暖的倾向。其中不乏人的普遍情感需求,但更多的是安全上的考虑。同在中国,城乡居民的表现也不同,农村的社会保障低于城市,抱团的倾向也更为明显。
在提高保障的预期较低的情况下,有一些人接受了父母的想法,在追求亲密的同时,被一个虚幻的恐惧包围着进入传统婚姻。她们从特定年龄开始就收到各种灌输,匆忙结婚,却没有准备好面对婚姻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而农村普遍的“彩礼”性质更接近于人口买卖。
从现今的社会热点看,年轻一代特别是城市中的年轻人正在反抗催婚催生,他们的“家”的观念是在改变的。城市青年自身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渥,能力更强,也接触到了更多陪伴关系的形态,因此更无法忍受“家庭责任”对个人自由的束缚,特别是婚后两个家庭的压力。近年”女性主义“的兴起和普及也让女性越发意识到传统家庭中的男女结构的不平等——家务、育儿、职场、性等,因此很多城市女性喊出”不婚不育“的口号。而更显沉默的农村青年需要接受”男多女少“的现实,男性因为给不出水涨船高的彩礼被迫单身。从父母的角度看,这不仅是对自己一代的生活方式的否认,也意味着自己“以家养老”的愿望可能破灭。因为“不婚不育”的年轻人往往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对他们的安全和情感需求可能造成一定的威胁。催婚不仅是“为子女好”,也是为自己的考虑。
未来,传统“家”的观念可能会分崩离析(如果如果乐观地认为社会与女性的经济条件可以持续进步的话),而过渡到更现代多元的“家”或“婚姻”。
我曾经认为婚姻是为了安全和归属的需要交换一定的个人自由。但是用更简单理性的眼光看,如果放弃在传统婚姻中的一些浪漫和功利的追求,自由也非不可协商。因此,我认为婚姻的本质就是交换。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意识到传统“家”重心文化下的利益交换中,女性普遍是吃亏的那一方。女性要在这场交换中真正做到公平,重要的是清楚自己想在其中得到什么,然后用超越传统的眼光去看待,主动沟通;而不是无意识地妥协,让不满累积,再把屎拉在下一代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