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八旬,外公写了一篇7000+的自传
正月,在外公家待了三天。山高了,似乎离天空也久很近了。
外公家背山面着水,只是这水不够辽阔,是一面小椭圆形的池塘。从我有记忆起,它就被人称作“鱼池”。据说里面有鱼,但从来没有人去打捞或者钓过。
那几天天气晴朗得出奇。山高了,太阳出来的要比山脚下早一点。也许是空气中的水分子和灰尘更少的缘故,这太阳既亮又暖,完全是一副亲亲热热的模样。那透明的阳光笼罩四野,散在池塘上,一阵风过,水波粼粼。

无风的时刻,小侄子引着我去田间地头踩雪。我俩从头套到脚,俨然就是山间的熊大与熊二。
小侄子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肉多,身体笨拙,脚上还穿着妈妈买的四十码的大鞋子,好不容易歪着扭着,才来到了屋后的大石头上——童年时期,我常常跟在姐姐身后,在这块大石头上翻晒玉米、稻谷、辣椒一类粮食——农村人烟渐稀,大石头周围的土地久不耕作。土地荒了,连带着这块石头也呈现出一派被遗弃的形象。
记忆中的平整光滑变成了眼前数不尽的断裂和缺口,没有人使用,就没有人再留意打扫,从其他地方刮来的尘土散在大石头上,好像一个落魄的穷书生,看起来更加颓废了。
田野荒弃了,外公家的日子却越来越好了。几十年的木架土墙房变成了漂亮的两层小砖楼,一通四五个门,近十个卧室,好是繁盛;外墙四面贴上了白色的小瓷砖,一圈红色镶边,显得洁净又洋气。

房屋周围的柿子树、梨树、李树、枣树和核桃树都还在,到了春天和夏天,一簇簇浓绿绕着房子,触目所及皆是绿树繁花,好看又好闻。遇到太阳初升之时,阳光穿透叶子间隙,射下的一束束光线,好像天空伸出来的光的触手。这些光束落在地上,会形成一个个圆的或者椭圆形的光斑,就像舞台上追着演员的聚光灯。
比起在自己家,外公家更能让我放松下来。试着想想看,一个三面环巍峨大山梯田状,时常雾气缭绕的小平台,和一个冬天都可享受阳光普照,夜晚站在院子里,可随便远眺至几十上白公里之外政府灯光的开阔之处,孰好?
更不提,这里还有山有水有鱼,屋后的林子里时不时有野猪、野鸡、獐子、麂子、猫头鹰和狐狸等动物唧唧而鸣。夏日山脚炎炎之时,这里晚风习习,睡觉还要盖被;冬日山脚淫雨霏霏,脸上身上仿若油烹糊上一层时,山上却毫不吝啬自然的美丽。时不时,一场大雪就直逼大地而来,万雪齐发,就像苍穹的千军万马,纷纷扬扬直坠,一夜看尽,青山皆白。这可是真正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啊!
上一年暑假时,看《长安三万里》。片尾有一长段诗歌朗诵。那长轴画卷一开启,各色方言,男女老幼的声音念出那些熟悉或者陌生的诗歌时,刹那间,心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撞了一下。泪窝浅,直想哭。尤其那句: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完整词: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美人劝我急行乐,自古朱颜不再来。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作者白居易)
这一句是一个苍老的男声用川渝方言朗诵出来。电影中李白和高适郁郁不得志还震动我,被教育了多年的爱国和传统文化的骄傲心绪一时间又充溢我心。然而更加使我悲伤的,却是这句词所传达的意涵。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浩荡的人类情感,都可以回溯到我们文化始集大成者和开创者屈子那里,寻找到一个原型。
万古同悲。
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
长安早已更变为西安,昔日的火树银花犹在,只是变成更为绚烂同时冰冷的材质。长安不在了,由长安而诞生的感情却还在,它化身寄托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继续绵延生根发芽,例如衰老、梦想、遗憾、憧憬、不舍......

正月十四夜,姐姐、哥哥、嫂子和我围火夜谈。我们从工作谈到恋爱结婚,全是八卦。又乘着窗外茫茫夜色,讲起了各种道听途说的鬼八卦。最后,我们的目光不一而同地落在了我们身旁衰老的外公/爷爷身上。在这儿,我才知道,大外公——外公的哥哥——早在十年前就写了一份自传,在他的子孙后代中间传阅了。
我想,在那样的年代,这样的条件下,大外公有能力写下自己的一份回忆是幸运的。
抄录部分如下:
我生于公元1942年2月14日午时,那时正是黑暗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旗帜下奋起抗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两党因为权力之争,开始了中华大地上的内战。全国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农民也就在艰苦的岁月里挣扎度日。

1953年我就满十一岁了,我弟xxx在成家坪小学读书,我在家里开始了家务劳动。看屋、放牛、扯猪草、养猪、做饭,我利用空闲时间和晚上自学文化1957年。
十五岁的我就参加了社会主义集体劳动和社会活动,当上了生产队的记分员和青年民兵干部。1958年下半年至1959年当公共食堂事务员,1960年春至1962年春当铁路工人,1962年夏天开始任生产队会计、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治保主任至1965年9月。1965年9月25日,到中林信用社工作,先后从事过会计、出纳、信贷岗位。1982年起担任中林信用社主任职务,直到2002年退休历时38年,其中任中林信用社主任职务18年。
......
很想读书,但未读成书。
当时我弟弟xxx在学校读书,晚上他回家复习和做作业,我就看他做作业。我做完家务后在火光的照亮下,我就问他那个字念啥,他就给我说。有时他想耍,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帮他写字,做作业,同时我就对学习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白天他到学校读书,我在家里做家务事,抽空我就在地上,火灰里,石板上,大路上,门板上进行学写,天天坚持有空就写。我很尊敬有文化的人。与我住的远的有一个xxx,他有文化,我爱问他,住的较近的农民xxx,他有点文化,我也爱问他,但他的文化不如xxx。

我爱好学习,光在地上,灰里,石板上,大路上,门上写字根本不能解决学文化的问题,就很想在纸本上写字。家里实属太困难了,吃盐的钱都莫得,哪有个买纸的钱呢?于是我就开始到山坡上去挖山药材。如百合、天花粉、天麻、通花杆、车前子、魔芋子,把这些药材挖回来,洗干净,晒干,当场天就上市去卖。药材卖了,买一些家里要用的东西,拿一部分来买方联纸,拿回家定成本子,买来毛笔和黑墨。从此就开始了在本子上写字学文化了。
......
我从1956年开始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我尊敬有文化的人,有本事的人。听他们讲话的趣味,向他们请教,不懂就问,乡村各级领导都关心我,帮助我。在乡、村、社各种大小干部会上,群众会上都提起我的名字。1957年反右倾运动,达县地委工作团有个李团长听了胜利乡xxx书记、xxx文书汇报我的情况后,他们都感到惊奇。当时胜利乡小学,凉风垭乡小学都请我去给学生讲自己学文化的决心和经验,更激起了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的决心和信心。那个时代不同,如果我生长在现在这个时代就好了。
......
我写回忆是2005年的金秋时节,应该是收获的季节。但回忆自己的一生,没有什么收获,只有努力地克服一生的困难。自发的学文化,从贫穷的农民家庭走上社会,当了脱产干部,三十八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我能战胜各种困难。业务上取得了助理会计师资格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说我是天才、小诸葛、处事专家、豪杰、聪明过人、没有读过书的秀才,其实我与这些称谓,还有天壤之别。我自己认为我只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希望你们认真保存好我这个回忆,这个回忆是粗略的,但内容真实。
你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去意会。我和你母亲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凄凉悲惨的一生,我是流着伤心的泪水写成的回忆,无精力细写。我希望有工作的儿女,要珍惜工作,干好工作,有它才有家;靠生产劳动谋生的儿女,要勤奋努力,要踏实苦干,要学习前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总之,把我们的教训变成你们的经验,我们有很多失误,你们要少点失误,你们要汲取我回忆的精华,用于你们的实践,一定会有好处。
祝儿女们:天长地久!世代兴旺!
补充:传说外公读了这份自传后,不客气地说里面有美化的部分。哈哈哈,大作家尚且有美化自己的私心,我们就原谅这个老头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