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言产生、一词多义与审美
语言不是死的,随时代前进而有所变化,因此新的语言将会产生。鄙人有一形式逻辑: 假若每个词汇都可以视为从属某个领域,如苹果属于水果,椅子则属于坐具。新语言产生的一种方式是:旧词新义。例如,臂膀本是人体结构的一部分,是人的身体部位;而左膀右臂就是用来形容某人是某人的得力干将。因此,比喻就发生了。那么这里的反比喻是什么呢?:臂膀是人体的重要功能组成 即,当一个词跨界之后,比喻就发生了。在这一个词的多种含义中,可以认为有一个共同的东西贯穿于这些多义之中。
因此我们就看到对词汇进行释义时,“本意是…后引申为…” 语言的比喻是现象,人的理解能力是根本基础。而一个人正是凭借贯穿于某个词多种含义中的那个东西,把握到了这个词的精神。当然,目前所讨论的均是所指而非能指。 当然,不乏例外,如一个词的多种含义不见得有某种共同本质,而差别甚大。归根结底是由语境决定的 因此,一个人在面对新比喻发生时,可能由于自己的审美,认为某种词汇的新用法很糟糕 由于上述所说的比喻的发生和存在,我有些反对某人说的把一个词的意思限制死。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