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
每次写申报书,最痛苦的就在于这个工作的取悦性质,致命的是,大多数埋头苦写的可怜人并不知道他要取悦的人是谁,喜欢什么样风格的大饼。
看《第七天》,很震惊。震惊男作家对女人的想象还是那么直截了当。女人漂亮性感,被人传绯闻,但渴求真爱,偶尔一个机会注意到了“我”,无能但善良,后来女人为了事业离开男人,得性病还自杀,觉得还是男人好。比《聊斋志异》的男性白日梦强在哪里呢?
震惊于作家对自己世界观的执拗。可以阴阳现实,但优越感是源自何处呢?
杨飞与养父的故事,似乎有那么一段打动了我,但是最不会讲故事的的人给我讲这个,我也会感动,这是故事本身自带的,而不是这个故事讲得多么好。
每个人物都模模糊糊,用相似的语气词汇说着相似的思想,也许源于“我”这个人物是真无能平庸,观察不出不同人的特点,想象不出人和人可以多么不同。更可能是作者平时的疏懒,不去记录采集,那本是作家的基本业务啊。作家应该到处在这个世界上奔跑,观察记录,把头脑中所有的一闪而过都捕捉下来,堆积成山一样的素材,再对着这些素材念咒语,从中创造出杰作。个人的记忆力和想象力都不可靠,蓄意的采集才是最重要的。这都是纳博科夫说的。
张刚的故事倒令人后怕。一个嫉恶如仇的年轻人,血气方刚,对职场上那些隐秘但致命的陷阱毫无防备,一脚,造成了致命的后果。太多这样的人和人生。有的人是本性错,根源错,但阴差阳错下这错处一直未被发现,侥幸的经验太多了,让他麻痹,突然一个急转弯,世界开始纠正世界观了,这个人懵了,全世界都在讨伐他的错处,他却无法迅速从长期侥幸的错觉中清醒过来。也有人本性没有问题,给他们更多机会,他们会成长为领袖,积攒下非常多欲言又止的经验,在个人事业、社会职场、世界无稽的空洞中自由穿行,但是非常不幸,一出世界就在分寸上犯了错误,被人反复拿捏,后果也像不明爆炸物一样,一波波爆炸,谁也不知道到底在哪里才能终结。这个人完了。他的自我认知低微到尘埃,任人踩踏,幻想着有朝一日那爆炸声从他耳边沉寂,让他的心灵和梦境安宁,唯此而已。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呢?如果必选其一,你愿意选哪个呢?我愿意自始至终就唯唯诺诺,在最底层,拿最少好处,受最多忽视,但能牢固掌握最多品评别人对错的权利。只有没权利犯错的人才有权利心安理得对别人的错处指指点点——说到底这世界还是公平啊。
拼凑感。这里面拼凑了太多无关的人和事情。社会热点、道听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