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沈一石的男人决定去死
看了1566的剧版也看了原著,依然有很多似懂非懂的部分,特别是沈一石,最为复杂。比起其他角色,这个角色是整部剧中最神秘的,他的每次出场都带着各种精心准备的伏笔,每一个动作、台词,甚至服装都颇具深意。
我一直在想,他是何时预判了自己的必死,然后决定去死的呢?
我一直认同,他是没有活路的。因为在这样的系统里,他是遭受系统性压迫最深的一个人,也是事情败露之后第一个背锅的人。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可与翰林院出身的高翰文一较高下,却因身为商人,无法参加科举,晋升仕途。因此也只能充当官员们的白手套,供养着一批贪官,看他们身处高位却愚不可及。国策有了变数,必须有人来补亏空,而这个何时的人,就是他。


有趣的是,他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预判了所有人的预判。早早的就为了“自寻死路”开始铺路。我通读原著,觉得这一切似乎在毁堤淹田出了岔子的时候,他就开始布局了。
当毁堤淹田进行之前,他对自己的计算非常自信。


甚至在听说分洪之后,他也依然有办法。

但是当朝廷提出“以改兼政,两难自解”的方案的时候,就真的是把沈一石逼到了绝路上了。沈一石何等聪明,他早早就得到了消息,并从中察觉到了上头的意思,预判了自己的结局。出了毁堤淹田这么大的事情,上头不拨粮赈灾,也不收回改稻为桑的政策,就是要逼着浙直那些丝绸大户就地拿粮食把受灾百姓的田都兼并了去。
于是,他开始为自己的死做准备。如果说他之前的行为都是在找活路,那么他此后的行为都是在为自己铺死路了。他找了芸娘陪了李玄一夜的事情发难,和芸娘断了私情,方便之后将高翰文拉下水。他又将账目的秘密和人形数据工具芸娘也一并给了高翰文,为他挖了一个深坑,引他自己进入。接着他开始一改往日的形象,对那些官员不再言听计从,越过所有人擅自将自己所有的财产转成粮食全部借给了灾民。并故意打着织造局的旗号,穿着官服,一心求死。他在船上让一众艺妓放生,对他们说的那些话,也是对自己说的。
来生,做个良人。
他想要做嵇康,却永远不可能做嵇康。
很多人都对他浴火而死的场景印象深刻,但他的高光戏份我觉得是他和海瑞的那一场。

沈一石,把粮食给了海瑞,把身份和女人给了高翰文,又把账册给了杨金水,却没有留下一分钱的财产,连尸身都自己一把火烧了,自己只带了一把琴、一面鼓,就奔赴了黄泉。一曲《广陵散》,一首《风吹荷叶煞》,是他在现实和理想中缠斗,最终倒向现实,又深怨现实的写照。
实在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