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三年(1500)的春天,受科场舞弊案牵连的唐伯虎,在监狱关了大半年后,被朝廷释放了。不幸的是,才刚刚30岁,唐伯虎的政治生涯,就被朝廷宣告了死刑。按照规矩,他应该听从朝廷的宽大处理,去浙江当一个不起眼的小吏,平稳过完后半生。这算是朝廷给他的一条出路。他丝毫没有犹豫,果断地拒绝了。作为一个读书人,他不愿意蒙受这样的耻辱,做一个任由别人摆布的小吏。在诏狱中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他承受了几轮严刑拷打,温润的才子一下子掉进了失意的深渊。这是他人生跌的第一个大跟头,一场过于高调带来的灾难。他有可能有那么一瞬间,想念温暖柔软的姑苏,寒山寺悠扬的晚钟,和祝枝山装成叫花子唱莲花落的快乐。虎口脱险后,一个失意落魄的才子,在一个讲政治的京城里,根本找不到容身的地方。在众人的唾骂和不屑中,他灰头土脸的回到了苏州。对于这场他亲身遭遇的人生灾难,他没有写下太多关于所谓的事件真相的只言片语,也没有为蒙受的不白之冤,作出多少辩解与澄清。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实际上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扑朔迷离的。就在半年前,他还是那个让苏州人骄傲的才子。命运的无常,就像舞台上的戏剧一样,在他身上跌宕起伏上演着。才过去没多长时间,他就成了苏州城最不受待见的人。在给好友文徵明的信中,他又气又无奈的说,“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才30多岁的年纪,他就尝到了人间世态炎凉的滋味。当你功成名就的时候,围在你身边人,都是朋友。奉承你,恭维你,巴结你,希望能够从你这里得到一点点的照拂。当你失意落魄的时候,没有人愿意靠近你,连家里的狗都看你不顺眼。这是这个世界最颠扑不破的真理。他早早的就体会到了,也算是一件幸事,只是代价有些大。他已经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落第举子,没有人会在意他活的怎么样。他续弦的妻子,前不久还做着状元夫人的美梦,看着他像烂泥一样的贫困潦倒,她露出了势利小人一样的目光,落井下石的瞧不起他。频繁的争吵,换来了一纸休书。两个人最终反目成仇,各走各的路。雪上加霜的是,去京城赶考加上吃官司的费用,耗尽了小酒馆家庭不多的银钱。甚至,因为经济上的衰落,他与弟弟子重闹出了一些不愉快。真的应了那句古语,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为了不连累家人,他与弟弟草草的分了家,家里的小酒馆交给弟弟一家打理,自己做了一只闲云野鹤。功名、妻子、兄弟都离他而去,他彻底沦为一个孤家寡人。以前离它遥远的贫穷、寒苦,在一个个深夜里,不断涌来。走在信仰的边上,他来到命运的十字路口,多少人都曾经选择过否定自己,走上一条跟原先预期截然不同的道路。在多少个转辗反侧的夜晚,他怀疑过,也犹豫过,不知道选择这条路是不是正确的。也许是离开苏州的时候了,这个有些不近人情的地方,让他感到有一些不安和厌倦。为了排遣压在心里的委屈,他开始了一场为期一年的游历。古代的读书人,大抵有这样的一个体验。每当人生路上遇见不顺心的事,解不开的心结或转不过来的弯,都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大千世界中,见天地,见众生。他坐船从苏州一路出发,先去附近的镇江、扬州,再去安徽的芜湖游玩。他沿着长江溯游而上,看赤壁的古战场遗址。然后,进入湖南登岳阳楼。后来,他来到福建观武夷山、九鲤湖。最后,再借道杭州回苏州。这一大圈游览下来,回到苏州后,他大病了一场。缠绵病榻好几个月,身体才逐渐康复。弘治十八年,36岁的唐伯虎步入了中年,对官宦仕途心灰意冷的他,打算在苏州北边的桃花坞,建一栋栖身的别墅。说是别墅,不过几间简陋的茅草屋。桃花坞曾是宋朝一位官员的别业,几百年过去了,已经差不多荒废了。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有的是成片的桃花林。可能是由于土壤的原因,这里的桃花长得十分茂盛,春天一到,大片大片的灼灼盛开。唐伯虎是爱花之人,爱桃花、爱牡丹,爱各种各样的花。他买下桃花别业后,就在附近种下了大量的桃花。为了凑够建桃花别业的本钱,他开始卖文鬻画的生涯。当时,画坛上受推崇都是意境广阔的山水画,唐伯虎师从周臣、沈周等人学画,将两宋宫廷画与山水画的风格融合,又吸收了元朝山水画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王世贞说过,“伯虎才高,自宋李营邱,范宽、李唐、马、夏,以至胜国吴兴、王蒙、黄(公望)数大家,靡不研解,行笔极秀润,缜密而有韵度,惟小弱耳 。就是说,唐伯虎的画,没有宫廷画家的雄浑志气和广阔意境,都是一些市民喜欢的风俗画,贴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时的大明王朝,在苏州、杭州、扬州等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已经出现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逐渐蓬勃壮大。有钱人也多,他们对文艺作品也有很大的需求。他的画获得了他们的认可,尤其是他的人物画,一度卖的还不错。很多苏州人也逐渐了解到,在科场舞弊案中,唐伯虎是被冤枉的,逐渐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就会在平常多买一些他的画。他又跟文征明、祝枝山等朋友借了一些钱,勉强凑够了一处简陋的安身之地的本钱。虽然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仕途,毕竟这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之路。当宁王派人来苏州征召天下名士的时候,贼心不死的他,还是抱着对仕途的一点点侥幸心理,鬼使神差的前往。在宁王府好吃好喝的了半年之后,他发现宁王有反叛之心,他便用一些比较出格的行为,装疯卖傻让自己脱身。逃回家的唐伯虎彻底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开始信奉佛教,自号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作为一个熟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他带着假面活了半辈子。经过两次人生打击之后,他彻底厌倦了世俗生活,尤其是封建社会所谓的正统思想。他开始放飞自我,活出真实的自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了《桃花庵歌》。他自称是桃花庵主,也叫桃花仙人。每到桃花开的时节,他经常邀请祝枝山、文征明等人来到桃花坞,一边喝酒一边写诗作画,好不快活。有时,唐伯虎对着落花大声痛哭,有时又狂笑大叫。深夜中,老大哥祝枝山也经常叩门而来,两个人把酒言欢,放飞自我。在桃花坞,他真正放下了道统,放下了功名利禄,也放下了内心的执念。他把自己的个性全然释放,成了个性解放的先驱,影响了后辈很多人。晚年,他的画卖的不太好,生活一直过得很贫困潦倒。好在身边有朋友,有爱人,有桃花,还有他喜欢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