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与现代工作
趁着过年假期,和老婆一起去大同玩了一波,去见见逐渐被人们和自己更加欣赏的石窟和古寺古塔。家乡山西的古建成了未曾蒙面的另一种寄托,希望黑神话后山西的文旅能更进一步吧。
但本篇其实与故乡情愫无关。在大同古城里,我们吃到了今生最好吃的一碗凉粉,但就餐时的体验真的一言难尽。且不说就餐环境地面的惨状,拿饭的我在交钱后就进入了凉粉制作区拥挤的人团里,在众多拿着餐票伸长了胳膊的人前不得不同样伸起了自己的手递出自己的小票,期待着做粉大妈突然的垂青。在拿到餐食出来前,周围的激烈战况已形成了口角,端着餐盘出来的人还得杀出重围,无法避免的碰撞让红色的汤溅出碗中,我的羽绒服最后复盘也无法幸免。还好在一仗过后,凉粉是真的牛逼,暂时地堵住了我们的嘴。
当然凉粉店因为大同旅游的火爆,承担了超越预期的客流是这个现状的重要元凶之一。但后来听的哥师傅说这家很有名,当地人都经常在古城里吃这家。习惯高效生活的我们总是疑惑这很好解决的问题为何还保留了现状。比如座位扫码点单送餐到桌,比如点餐后叫号,最不现代的方法比如花个人力维护下队列,都很简单,避免这取餐战争。第二天在古城点的连锁咖啡,则保留了全国一贯的高效和秩序,现代的点单系统,快速的流水线,让人更对这种对比有所思索。
最后思考觉得,这种情况来源于人们对于服务的默认预期,也是现代社会工作迭代的使然。在我们工作的城市,效率成了一个默认情况,不单说饮食行业,对于各种服务业,我们早习惯了简洁和充分的服务,扫码小程序线上处理,对于不符合预期的也早就熟稔了投诉和上升,动动手指就把自己的不满传递了,而支撑这个的原因,也是因为投诉上升确实很有效力。甚至政府服务部门都有“最多跑一次”这种要求,一次没跑完甚至可以通过线上的材料出示和价格低廉的邮寄完成需求,和家里聚餐表姐所说的“不找关系不跑几次办不成事儿”的状态对比鲜明。我们作为被服务人员,显然是服务质量提升的受益者,费的精力体力越来越少。
但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作为服务人员时,为了达到所需服务的高度,需要让自己“卷”出超出预期的投入。身边的一些体制内朋友,总是觉得他们的部门对于一些工作overreacting,为了100%的工作效果有时会投入200%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他们的生活甚至卷过我这种互联网从业者,远不是家乡同职位看报纸喝茶般的轻松。一直在互联网环境的我,绝大多数时间都可以期待自己的合作方给予快速,缜密,充分的支持,但当事情流转到我头上时,我同样需要用集中精力额外时间的工作给与相同的回应。最近看了《我在北京送快递》,作者详述了在两家快递公司工作的现状和不同的体验,大家公认“快递爱马仕”的S公司为提供更出色的服务,快递小哥要多付出的劳动是几何(看完这本,我后面会多考虑下动动手指投诉给服务者的代价是否对于他们的过失过高了)。连锁咖啡的工作人员,也永远要为高效的服务在在流水线上不停的工作着。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现代工作越来越内卷,可能也是来自于整体社会对于服务预期的提高。这也有部分是来源于现代科技手段辅助带来的效率提升造成的(钉钉/飞书,公众号/小程序,服务网站etc)。当我站在甲乙方两面思考时候,好像这个迷思稍微清晰了一点。
我们小区群里常常爆发业主和物业的冲突,我记得有个睿智的邻居偶尔说了一句话让我有点思考,他说我们习惯了互联网般的高质服务和效率(比如线上反馈,快速响应这些),但物业还是有一些传统企业的做事习惯和方式,这块的错位造成了大量的不满和吐槽,或许用另外的一种方法去沟通反而处理会好一些。时代滚滚向前,方向是不会变的,我们的物业该变得更好。但确实偶尔站在两个视角想一下,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是不是能解决的更顺畅一些呢?
© 本文版权归 leftwind_17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