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
将夕阳抛在了身后,一头闯入宁波的夜色中。
中学时代有一位颇为喜欢的作者曾在宁波工作,理工科出身的他毕业后去了一家机电研究院,从工程师成长为高级工程师,除去日常工作,处女作一年内竟热卖50万册。

南塘老街在离火车站不远的地方,想着这又是一条类似其余古街的景点,为了打发些时间,还是晃荡着过去。
夜色温柔,清风吹拂,南塘老街和其他地方的古街古巷差别并不大,但身在此处,只觉惬意,想来是心境的影响。
谈及心,中国有一门古老的学问:心学。而宁波正是心学的最高成就者王阳明的故乡,其被后人尊称为中国“两个半圣人”之一。

次日清晨前往宁波余姚,王阳明故居,王阳明一生功劳甚大,死后被封为新建伯。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15岁那年,一个人出游长城居庸关一带,进入塞外蒙古等少数民族的区域,考察他们的情形。考中进士后在工部、刑部等当公务员,因上书皇帝抨击太监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做驿丞。王阳明在龙场建立了龙冈书院,传播文化,发展教育,并在此悟道,史称“龙场悟道”。嘉靖七年(1528),病入膏肓的王阳明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他的学生问他有什么遗言,他回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完,溘然长逝。
心学最早发源于中华上古时期,盛于宋明。如今所提到的心学,多是指陆王心学。谈心学肯定绕不开王阳明。王阳明因为心学而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其主要的学术思想,都留存于《传习录》中。而王阳明的一生,充分诠释了什么是“知行合一”。
中国古代,读书人基本上走的都是求学做官的道路,读书,考试,中秀才,中状元,做官到告老还乡。古代的官员告老还乡后就成了地方的乡绅名流,有一个流动循环的过程。今天的许多人从乡村走出,一路读书到工作,做到退休,却少有回流,大多是希望能够在城市安家,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城市与乡村形成了二元的割裂。
王阳明的路则不大一样,他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读书做官,他还要在做人上有一番成就。
王阳明十岁左右,问老师:“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老师回答:“读书,中进士。”王阳明反驳:“中进士应该不是人生第一等事吧。第一等事应该是读书做圣贤。”
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先后沉迷于行侠、词章、道家、佛家,寻找人生的出路,最终归于儒家,但又开创了自成一格的心学体系,以实际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诸多学问中,佛学和儒学对王阳明影响较大。但王阳明并没有成为佛教徒,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对于亲情、对于人性不能忘怀。相较于佛道等学派避世的观点和传统,王阳明的特点则是担当,他的心学就是在生活中不断自我担当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
王阳明的心学总结下来是十个字“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即理”,是指道理无需外求,本在心中。这一点和六祖慧能的思想相近,慧能也提到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致良知”,良知能让人明白对错,然后按照喜欢的去做。“知行合一”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
王阳明把自己的学问归结为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梁启超谈到心学的意义,特别提到了现代教育的弊端:现代学校,往往是知识贩卖所,“教师是掌柜的,学生是主顾客人。顶好的学生,天天以‘吃书’为职业。吃上几年,肚子里的书装的像鼓胀一般,便算毕业。毕业以后,对于社会上实际情形,不知相去几万里,想要把所学见诸实用,恰与宋儒高谈‘井田封建’无异,永远只管说不管做”。梁启超认为这种教育弊端,唯一的救济法门,就是“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做去”。
虽然心学成就颇大,但究竟未能真正在中国发扬光大。除了统治阶级的限制外,还有门槛过高的原因,竞争学派的打击等。至于少过程而直接生出不少结论,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通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