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574):烽火不止
当时间进入到公元1116年的下半年,辽金双方很有默契地都选择了停战休息,他们一个在忙着消食,另一个则在忙着舔伤口,等到双方再次手心发痒并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已经是次年的四月。趁着这哥俩中场休息的时候,我们再去看看宋夏这一对生死冤家此时又在干什么?
宋夏之间的上一次兵戎相见是在公元1115年的8月,也就是刘仲武和王厚率领率重兵去攻取西夏在藏底河畔所筑的藏底河城。如前所言,这一战宋军在途中遭遇突袭以致惨败,而且西夏军队随后还趁机突破萧关大肆劫掠了一番才收兵而回。
有鉴于战后西夏派出使者向赵佶指控童贯在边境蓄意挑起事端,这导致赵佶顿感颜面尽失且震怒不已,作为前方统帅的童贯自然是更为的恼怒。盛怒之下,童贯命熙河路经略使刘法出重兵于公元1116年2月前去攻打西夏筑在边境上仁多泉城。
得知宋军即将大兵压境,仁多泉城的守将立马派人前去搬救兵,西夏皇帝李乾顺随即派出西夏第一战将、晋王察哥率兵驰援。可是,察哥得知宋军这次是由刘法亲自领兵攻城后竟然畏缩不前,仁多泉城在被宋军给围困了一个多月后终于是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眼看察哥见死不救,仁多泉城的守将最后只得向宋军开城投降。不清楚是童贯下了将令还是刘法觉得这仗打得不过瘾,在受降之后,刘法竟然下令将西夏的三千降卒全部屠戮以报藏底河之战秦凤军第三将万余人全军覆没之仇。
宋夏之间彼此争斗百余年,但好像在这之前还从没有发生过杀降这种事,而且还是三千降卒被集体屠杀。此举让西夏人彻底疯狂,此等大仇被他们深深地铭记在心并誓言他日一定要对宋军以牙还牙。
为了尽快报此大仇,西夏加大了在边境地区的侦查力度,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找一个软柿子来捏一捏。干这种活儿的人当然必须得对边界地区的地形和地势都非常了解才行,从这方面来说,刚刚从宋朝这边叛逃过去的党项人自然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比如说那位挑起这一轮宋夏军事冲突的党项酋长李阿雅卜。
这个老小子在重回祖国怀抱后其战斗欲望比任何一个西夏人都来得强烈,新近投诚的他也正需要用更多更大的战功来为自己赢得西夏方面的信任。然而,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求功心切(也可以说报国心切)的李阿雅卜本可以羽扇纶巾地安坐中军帐但他非要跟自己的小弟抢活干。这年七月,李阿雅卜再一次地亲自带着几个亲兵深入熙河路境内进行化妆侦查,而且他这一回还把自己的儿子李遇昌也一同带了出来。不巧的是这一次出门他们没有烧高香,宋军的一队巡逻兵将他们这一帮人尽数生擒。赵佶得报此事也没二话,他当即指示将李氏父子就地斩首并将其首级传示三军。
李氏父子的被杀以及被悬首示众是西夏人遭遇的又一奇耻大辱。几经斟酌之后,他们终于是选择将宋军离他们最近的军城靖夏城作为报复的目标。
宋朝自从神宗皇帝开始便对西夏实施积极的向前防御政策,也就是范仲淹当年提出的筑寨蚕食计划。在经过几十年尤其是熙宁、绍圣和崇宁年间的三次大规模筑城行动之后,宋朝现如今已经成功地将西夏在横山一带的生存空间给近乎于挤压殆尽,在此地的西夏人大多都只能栖身于山谷和荒漠之间。可是,即便西夏人已经这般凄惨了,宋朝还是不准备给他们活路,这个靖夏城就是宋朝新近修筑的又一座让西夏人恨得咬牙切齿的边关堡垒。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老鼠夹,宋朝的这些修筑在最前沿的寨堡城垒还真的就像是一个个的老鼠夹,老鼠对这个玩意儿是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除非是智商逆天的老鼠。西夏人当然不是老鼠,而且他们的智商绝对地碾压老鼠千万倍。为了踢开靖夏城这个顶在家门口的老鼠夹,同时也是为了给仁多泉城的三千西夏降卒以及李阿雅卜父子讨回血债,西夏决定出重拳将靖夏城砸个粉碎。
公元1116年11月,西夏悄悄地集结了数万骑兵和步兵对不过只有千余守军的靖夏城发动了突然性的进攻。这一战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的西夏军队一反常态地选择了智取,他们既不攻城也不叫阵,只见西夏的万余铁骑整天就在城外面疯狂地遛马,这万余铁骑所卷起的滚滚沙尘让城楼上的宋军根本看不清城下的情况,这场景完全就是人工版的超级沙尘暴。难道西夏人是想借此遮蔽宋军的视线并偷偷地把攻城的步兵给掩护到城下进而一举登城而上?可是,宋军等了半天也没见有一个西夏人出现在城下,他们的眼前只有无尽的沙尘,耳边也只有西夏铁骑的铿铿马蹄声。
这样诡异的场景连续出现了好多天,宋军的将士从始至终都没有搞懂西夏人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可等到他们明白过来时一切都已经太迟了。原来,西夏人之所以搞出这种阵仗其目的就是要利用沙尘为他们的工兵挖掘地道做掩护。也就是说,西夏人的沙尘和马蹄声完美地盖住了他们挖掘地道的动静。直到宋军突然发现城内出现了西夏人的影子且这些人就像泉水一般源源不断地从地底下冒出来时,他们这才恍然大悟。
在被西夏人从内部破城后,本就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的宋军彻底没有了翻盘的机会。然而,比这更不幸的是,他们此时还没有意识到比破城更令人惊悚的事即将降临到他们每个人的头上——无一幸免。为了报复刘法在年初时对仁多泉城的杀降行为,西夏主帅下令对靖夏城里的宋军务必要做到斩尽杀绝,靖夏城里的宋军因此而无一生还。
相较于北方辽金战场上金国对辽国的不断大胜,宋夏之间的较量就像是擂台上的两个拳击手,双方你一拳我一拳地来回互抡谁也不服谁谁也不怵谁。不过,深究起来西夏终究还是吃力的那一方,毕竟战争比拼的是综合国力,宋朝以西北五路对抗整个西夏根本不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前程,而西夏以举国之力支援前线则迟早会被拖进军备竞赛的漩涡无法自拔。可是,这也是西夏的无奈之选,它必须时刻绷紧神经并向宋朝时不时地亮出它的獠牙,哪怕遍体鳞伤也得如此,否则等待它的必是亡国之祸。 所以,再苦再累它都得挺着。
宋夏之间的这一轮军事冲突始于公元1113年11月,直到公元1119年10月才以西夏方面再次赌咒发誓永远做宋朝的忠实臣子而结束,整个过程持续了整整六年。综合而言,宋朝在这一轮冲突中还是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在战术上也是胜多败少,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宋朝再一次将自己的国境线向西夏腹地显著前移。别的不好说,至少当年主张对西夏采取堡垒蚕食战术的范仲淹如果在天有灵能够看到如今的这种局面定然会欣然而笑。
可以预料的一点是,倘若女真人没有这个时期突然强势崛起,那么西夏极有可能取代辽国成为12世纪中华大地上最先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个国家,但正如我们很早之前所说的那样,西夏的命不但好而且硬。女真人的崛起不但先后覆亡了辽国和北宋,而且还顺带为西夏再又续命百年,当然这其中的原因也包括西夏人的脑子转得够快,识时务的他们在金国人的面前跪得非常及时和决绝。
我们说西夏命好绝不是张口就来,事实上依照童贯和赵佶好大喜功的本性,宋朝在此时就应该对西夏再来一次五路甚至是六路出击,可他们为什么最后却选择了跟西夏打擂台拳击比赛呢?原因有二,其一就是此时宋朝开始对辽国的灭亡以及燕云十六州的重回版图充满无限遐想和憧憬,相比之下西夏的生死存亡又算得上几根毛线呢?其二就是不久之后发生在江南之地的方腊起义,为了平息此次起义,宋朝不得不派童贯带领他麾下的十余万西北禁军千里驰援前去灭火。如此一来,西夏自然就成功地让宋朝把主要的目光和精力从其身上转移了过去。等到西夏某天突然醒过神来时,那个意欲置其于死地并跟它打生打死百余年的北宋王朝竟然以一种极其悲惨但又愚蠢搞笑的方式突然猝死,而那个表面上对其甚是优待实则也是对其包藏祸心的辽国更是比北宋王朝还要提前两年走入帝国的坟墓。
总而言之,当辽国和金国正在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杀之际,西夏和宋朝之间的较量与后来我们和越南之间的长达十年的边境攻防战颇有些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宋朝这一次基本上将战火完全燃烧在了西夏境内,西夏方面虽然是率先挑事的一方,但最后宋朝却是频频袭扰的那一方且既跋扈又嚣张,自尊心极强且拳头也还算有些力量的西夏则是屡屡在自己头破血流之际暗地里卯足了劲儿给宋朝的脸上偶尔来上那么一耳光。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宋夏之间所发生的一些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战事。
靖夏城被西夏屠城三个月后,即公元1117年2月,童贯命种师道率军十万去攻打上次让宋军折戟沉沙的藏底河城。这十万大军童贯可不是白给的,他给种师道下了严令:必须在十日之内拿下当初刘仲武和王厚拼死血战也没能攻陷的藏底河城。
藏底河城之所以难以攻克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它的地势易守难攻,又比如城内物资充足水源不绝,再比如城坚沟深以及兵力雄厚,整个藏底河城可以说是西夏精心为宋军打造的一座绞肉机,你来多少他们就收多少。不过,从侧面上来说这也是检验种师道名将成色的一个机会,倘若他能攻克此城必然让他在一众西军名将里面显得鹤立鸡群。反之,他不但将会名誉扫地,而且还将面临童贯的军法从事。要知道童公公可是出了名的甩锅大王,打了胜仗倒还好说,要是哪个倒霉蛋一旦战败必定立马黑锅加身。
十万宋军到达藏底河城之后,种师道随即下令攻城,而且他也明确地告诉全军十日之内必须拿下此城。即使拥有如此严格且紧迫的军令,即使宋军在这种高压和激励之下日复一日地持续猛攻,但藏底河城始终都牢不可破。连续数日的强攻不下也让宋军的士气开始变得低落,眼看十日期限已近,种师道可谓是忧心如焚,他不得不亲赴火线督战。
战斗进入第八天,宋军继续对藏底河城发动攻击,种师道也照例身披甲胄穿梭于战火之中。由于连续数日的激战但又始终无法破城,种师道巡视各营发现士兵们普遍出现了懈怠的情绪,可十日之期眼看还有两天就要到了,照这个样子下去宋军想要破城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明显,他在战前立下的军令似乎已经被全军给遗忘了,正所谓慈不掌兵,现在是到了应该再次向全军严明军纪的时候了。
没错,是再次严明军纪,因为种师道在战前就已经声明全军上下若有战时不用命者定斩不赦。很不幸的是,就在这个关口偏偏有人就撞到了种师道的刀口下。军中的一个列校可能是在攻城的行动中给累着了,于是他就在一张胡床上半躺着闭目养神,不巧的是这正好被亲临战场巡视的种师道给撞了个正着。种师道大怒,他当即命人将此人以触犯军法为由给就地斩首,然后还将其尸首悬挂在军门上示众,同时种师道传喻三军:今天如果不能拿下此城,这就是你们的榜样!(今日城不下,视此!)
此令一出,十万宋军顿时集体陷入疯狂!
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就三条路,要么成为西夏人的刀下鬼当个烈士,要为成为种师道的刀下鬼并背负着懦夫和罪人的声名身首两处,要么就是登上城楼成为战斗英雄。这还有得选吗?在如此严苛且又急迫的军令下,宋军组织兵力再一次向藏底河城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在“必杀令”的能量加持下,宋军这一次的进攻让西夏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宋军安边巡检杨震所带领的数百壮士率先爬上了城墙,然后他们便与敌人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在杨震等人击杀了数百敌军之后,后续的宋军如蚂蚁一般附墙而上,西夏人的城防和心理防线就此彻底崩溃,藏底河城在被围攻八天过后就这样被喝了一碗鸡血的宋军一鼓而下!
种师道因为此战的胜利而被赵佶通令嘉奖,而且他还被赵佶进封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