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读边聊|文·堺雅人:憧憬的日子 ①
本系列仅作为读者自己的感想记录。随缘更新。
昨天逛诚品,买到了这两本书。
不如说是抱着想找到这两本书的心情来逛的书店,然后心满意足地买到了。其实当时还问了有没有「ぼく、牧水!」一书,但没有,稍有遗憾。
买这两本书的初衷是想让自己更接近堺桑一些,希望知道在那张总是挂着笑意的脸背后,究竟藏着哪些想法,有哪些是我不知道,也未曾料想到的事。
这种心情属实是忐忑的。尽管知道人是不会真的完全袒露自己的,但每当读起一个人的散记时,总会有种自己在偷窥别人内心的羞耻感。当人,小心翼翼的、蹑手蹑脚地剖析着他人的内心,其实也还是蛮有趣的。(真的不是恶趣味。)
言归正传,关于书本身内容的正文从这里开始。


翻开目录时我吓了一跳,放眼望去全是一个字的篇名。这让我想起我曾经建豆瓣收藏夹时总喜欢只选一个字给它们命名,但后来发现归类时因为名字都是整整齐齐一模一样的一个字的长度,眼花缭乱,所以反而更耗费时间。不过我还是很喜欢用简短的一个字概括内容,所以看到目录时有一种“呀!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喜欢这么命名”的感觉。

这是一个从春天开始的故事。或许是因为我偏爱春天,也偏爱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光景,这样的开篇牢牢地攫住了我。
我入学那一年(一九八九年),起初也是如此,整个学校洋溢着一份喧器的期待感,期待着今年也有令人惊喜的美事发生。就像是期待着逐渐走弱的余火再一次盛大燃起一般
这个氛围和比喻我非常喜欢,就像是时空的横截面中一个悄然滑入空隙的瞬间。

即便二十年后的今天,每当回忆起‘一九八九年’的那个春天,我的内心仍然感到没着没落,就像是高高飞扬的东西即将坠落之前那种轻飘飘的失重感一般。或许,春天本身或多或少会让人产生这种心绪吧。
我的旁批:
春天给人一种充盈、膨胀的感觉,它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预兆性和推进感,是一年中万物复苏、破土、茁壮生长的季节,因此饱含着巨大的“期待”。而夏天更像一个白热化的阶段,一切过于饱和,甚至令人感到冗长。秋天则是一个落幕的季节,果实坠地,枯叶入土。到了冬天,一切又回归到终止与缓慢的挪移当中。然而,漫长的、冻结的季节里,人们对春天的憧憬逐渐滋长,又在春末忽然落空,陷入强烈的彷徨感当中,然后一次次轮回。
(书是昨天晚上在地铁上看的,今天早上补的批注,在车上写的,所以字有点抽象,最终还是决定在电脑上誊写下来。还有,照片也是在车上拍的,所以可能不够清晰。)
后面讲述的关于第一次进入高中戏剧部的经历非常奇妙。



房间内,空荡荡的……在长久的等待过程中,我心中生出一丝微妙的怀疑,似乎自己并非身在学校,而是独坐于被村人遗忘的、长满青苔的神社之中,虽严正地在周边布上结界,却几乎完全不起作用,孤零零仁立于深山中的荒败的圣域……最终,那—天完全没有人来活动室。
这令我想到“不均质空间”的概念。戏剧活动室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真空的空间,与大空间脱节,其质量与密度也与大空间相异。因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包含着戏剧活动室的整个大空间是不均质的。

似乎有某种东西,开始缓缓而动。
总之,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开始了我的戏剧活动。我并不清楚它对我现在的职业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然而,那个空荡荡的服装教室,至今仍时不时浮现于我的脑海。或许作为我的出发之地,它真的不坏。
或许就如他所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对于堺桑的演剧经历也好,这本书也好。
充斥着澄净与寂寥的文字,描绘出某种东西轻轻击打出的响声的、有着些微彷徨感的一个校园的午后。
(原文写于202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