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生活实录
查看话题 >过年回国见闻思考
疫情之后之前基本每年都回老家山东过年,这次回来因为看到了经历了一些事情,有了一点不一样的感受,做一点总结和思考:首先今年过节问亲戚朋友们事业工作怎样,基本的回答都是:不好。基本老家的很多行业都不怎么赚钱,收废钢铁,做五金,空调等,包括我自己副业的小生意,都不好赚钱,收入可能还没给我打工兼职的“员工”小姨多:当然,生意不好我就把卖货全甩给小姨搞了。年轻人都只能考研考编,我堂弟的女朋友虽说考上了教师编制,但每个月不到4000元的工资,如果家里不能够资助,感觉离她最大的梦想买房遥遥无期。
之前老家亲戚很多会说,回来吧,在国外做啥啊,离家这么远,北京上海挣大钱的也有很多,不要跑那么远。今年没有说了,因为国外回国也容易了,他们周围创富的神话也少了,咱们国外打工的好歹有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以及漫长的假期。
我以前在家里亲戚们拜年的聊天插不上嘴,我以为是因为我内向,其实好像也不是,纯粹是话题的原因。他们说我只有听的份,我开口他们也是听的份儿,姨们哥哥们对我说的国外的事情好像也没多大兴趣,我一闭口,他们的话题立刻转到自己身边的事情去了,连问问题都没有兴趣。我也没有说单口相声的本事,大部分还是饶有兴味的听她们讲话:有时候亲戚们问我婚嫁问题,我都统一回答:今年结婚,他们好像也没有追根问底的兴趣,一秒钟话题又换成了别的;另外好像就是农村现在三十多岁的男光棍女光棍也有很多,大家都习以为常。甚至我向她出柜的我很亲近的小姨,虽然她学历也不高,她现在也主动跟我说,快手抖音也有很多“我这样的”,甚至还跟我分享她追更的两个一起生孩子的女博主的页面。我终于熬到了宽容理解的年代。
虽然自己在长辈面前还觉得自己是个小孩,我感觉他们已经不把我当成小孩子看了,我需要主动承担责任了,甚至我需要代表家长主动维持关系,并且需要了解风俗以及人情世故,不然很容易惹恼亲戚们。
我有个家里蹲的小叔,小婶子虽然和他多年分居也不说话,但她每年都和堂弟回家一起过年。但这么多年,她从来不给我压岁钱,当然我小叔也不给我,堂弟照例会收到我们家给出的压岁钱。这倒也没什么,今年来了一个同辈份的妹妹,她比我小很多,正在上高中,我婶子竟然还给她压岁钱了,在我还在同一间屋子里的情况下。
我和婶子相处得也挺好,我就想,莫非是因为虽然我没结婚,但我年纪大了?不就是给个两三百块钱嘛,好歹也体现一下平等。那一刻有点不愉快,于是,乐观的我,开始给她找了很多理由,尤其是当我知道,她之前保险工作因为疫情没做了,现在在超市起早贪黑的卖肉,全年无休,一个月不到4000元,还要供应在家考编的堂弟,我就可以理解她了。
大多数亲戚经济状况还是很脆弱,一年到头,可能存不下很多钱,即使有赚得多的,开销也比较大,家里一旦有大事情,可能一下子也拿不出来很多钱,只能祈祷无病无灾。村里面混得很好的中年人不多,见了几个小时的玩伴儿,混得最好的还是“富二代”们,一个舅舅养鸡赚到钱了,投资了其他行业,儿子和女儿女婿各接一班,整个家族景气起来了。父母经济情况一般的,钱不好赚,儿女们就比较难翻身。现在的年轻人,即使本科毕业也不大好就业,倒是大专生误打误撞进入到国企港口等企业行业,倒是日子可以过得非常滋润,收入可以吊打在本地就业的985毕业生。
我的堂弟因为自己爸爸也就是我小叔不行,跟我爸爸很亲近,会很期待我爹给与的指导建议,请他讲解人情世故,如何“有眼水”。我爹也是有意思,喝多了酒,一起下楼去送坐车回去的妹妹妹夫们,给抱孩子的妹夫关了一下车门,就开始教育我弟和我没眼色,说要主动给至亲或者领导开车门,护住头。我就开始了我的怼爹模式:我说这么多年也没给姑姑开过门,突然开人家会觉得你神经病吧;再说是人家的车,人家自己不会开门?我们也没在他们上车的那一侧;你当了这么多年长辈,怎么没见你言传身教一下?然后我才明白,我老爹说我们,就是因为他破天荒的给抱娃的我妹夫关了一下车门,开始自己夸赞自己有眼色了。
我被激恼了,说,你想自夸就自夸呗,用不着贬低我们。我爸被我怼的也没话说。我又接着说,工作中,都是别人给我开门(在国内出差时咱是甲方爸爸),用不着我给别人开。我堂弟就一副虚心接受的样子,希望我爸多指导他一下。我心想,我爹在家里最没眼色了,啥都看不见,能教出啥好来。——当然我爹很好,我对我爸没意见,只是铺垫这么一个小引子:我觉得,我这么多年,情商是在生活中提高的。每个人都可以向他学习一点,突然想,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真的是智慧之言,现在体会到了:我现在还觉得我的法国实习生还有一大堆宝可以挖:表情管理,积极的处事态度,充满赞美的说话艺术等。
人,真得把基本的小细节小习惯做到完美,工作生活的大厦才能越建越高:从基本的打字来说,我在法国见到很多中年人,甚至时间宝贵的医生:打字用得是“一指禅”,最多两个指头,虽然敲得也挺快,但是能比得过10个指头同时打字的效率吗?如果这些人能够回过头来,学习一下基本的指法,然后把习惯改过来,如果速度能快一倍,他每天就能节省一半的打字时间,效率就简简单单提高了。习惯挺重要,每天可以改正一点老习惯获得进步。
小堂弟最近无事等着面试,我劝他多看点书,因为周围好几个年轻的小辈大多数过年时间无事还是玩手机。父母辈的期望自然是子女们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找到合意的对象。女性男性长辈们到了50岁60岁,从原岗位退下来,有些由于工龄不长,退休工资也不尽人意,大多数还是想做份工作增加收入,此时能干的工作都低薪较辛苦。有个亲戚说的话糙理不糙,现在男的都赚不着钱,还指望女人赚啥钱呢。普通年轻人如何能够跳出长辈们艰难的怪圈?现在想来无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聪明的靠脑子,长得好看的利用长相,口才好的利用口才,等:我有时候觉得我实习生那么笨,怎么还对自己很自信?开玩笑说她没脑子她还感觉受到了羞辱。现在想,其实可能她也不笨,只是我比她某些方面聪明罢了。但我觉得她不利用她的美貌长相搞点自媒体就挺浪费资源。
去年下半年零零散散投了1万多欧到股市,买了半导体以及奢侈品和R的公司,算算涨了百分之二三十,快顶得上普通劳动者一年工资了,每天最爱做的是就是打开APP看看又涨了多少钱。虽然R总是嚷着我要睡大街了,但并不影响我增加投资以及从股市中获得长期丰厚回报的信心。虽然我工资也并不很高,但是有了房租股票被动收入以后,我对未来当资本家还是很有信心的。劝堂弟多看看书,一本大学毕业的他跟我说:看书多人都要傻了。我就无话可说。最近重看了几本小说,发现有了人生阅历之后,又多看懂了一点,即使发生在一两百年前的事情,到现在依然体会颇深。年轻人虽然没有上一辈人的时代红利,难道现在这个时代就不是时代,就没有红利可以吃了吗?就从股市上来说,我觉得抱住人工智能上中下游产业公司们的大腿,从长远来看,能拿得住,应该就不会吃亏。
堂弟我也是帮了他一把,帮他介绍了份上海的工作,如果他编制面试不成功,希望能有机会去上海。我觉得,父亲弱对他的成长还是有很大负面影响的,作为亲人,能帮还是要多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