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阅读报告
前言
2023年已经过去,整理之后发现,我在不知不觉中阅读了12本书(不包含几本看了发现没兴趣就没继续看的书),真是丰收的一年呀!既然看了书,也有了点感触,就写下来吧!就像收割水稻之后的晒干储存工作,我的精神粮食不就来了!
1、《活着》,余华
看这本书,是很容易哭的,因为太难受了,每一次的死亡都是一次幸福生活的终结,曾经得到过幸福,失去才更让人痛苦。你知道这不是真的,因为你知道你在看书,在读一个故事,只是不存在的福贵的故事,但又真的不能再真,因为你知道推动故事前进的一切都是真的,人是可悲又可怜的,命运把你推向哪儿,你就只能去那儿。幸福是极其短暂的,然而就是那一点甜,支撑着人一次又一次活下去。为了那一点甜而努力活下去这件事又让这个人变得可敬可佩起来。在某些时刻,我们都是福贵,被命运眷顾过,也被命运捉弄过,却也总是相信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
2、《童年的秘密》,玛丽亚·蒙台梭利
这是一本偏理论的教育学书籍,我一般叫它育儿书,作者玛丽亚·蒙台梭利是来自意大利的幼儿教育家,同时也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女权主义者,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有一系列关于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著作,这只是其中一本。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儿童是成人之父。我们以为是我们优秀的教育、严格的管教培养出了优秀的儿童,实际上儿童生来拥有自己的人格,他的成长有他自己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我们只是帮助其显现而已,所以只有先观察儿童、认识儿童、理解儿童,才有可能真正帮忙儿童成长。这个过程也是重走自己的来时路,重新认识自己,对大人来说也是一次成长。比如,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人和儿童的生活节奏完全不同。成人每天都忙忙碌碌,追求速度,高效高效更高效,节奏往往很快,儿童恰恰相反,他们总是很慢,一片落叶都可以把玩很久,一路走一路都可以停留,永远不可能在大人预定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有人会说,儿童没有生活的重压,社会的规训才会如此,换句话说,我们其实也明白生命原不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世上是一场游戏也好,一次旅行也好,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而儿童天生比我们更懂得享受过程的快乐。所以,我们还要向儿童学习呢!
我常常觉得育儿是一次难得的生命体验,我想体验的就是这个,这场育儿旅途的结尾一定是儿童长大成人,成为了他自己,而我也一路修行,最终成为了我自己。
3、《活出生命的意义》,维克多·E.弗兰克尔
作者维克多·E.弗兰克尔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是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办人,书的第一部分讲的是作者在纳粹集中营的亲身经历,是的,他是幸存者,是观察者,是病人,也是医生。意义治疗的研究在他进入纳粹集中营前就已形成,而他被囚禁在集中营中的生活,让他的研究得到了来自现实的深刻的检验。看这段经历的时候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身处其中,是否能坚持下去?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未经历像这样对身心的长时间的失去尊严的折磨和痛苦,但阅读仍然是有益的,未来当我面对人生中某些痛苦的失去自由的时刻时,我会想起这本书,它帮我提前温习了功课,我会比原本的我更有力量和勇气,这就足够了。
第二部分讲意义疗法。自由和责任就像是一枚银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谈自由的也要谈责任,不然人会在这个所谓自由中会迷失方向,失去生命的意义;讨论责任的时候,也要讨论自由,不然这样的责任与奴隶要履行的义务无异。生命的意义并非生而有之,而是行而有之,理解这句话能很好地帮助那些因陷入意义虚无而无法正常工作生活的人们。我们并不追求痛苦,但是当痛苦来临的时候,我们已经准备好迎接痛苦,承受痛苦,那么这个痛苦就有了意义,生命也有了意义。
最后是我最喜欢的话:如果人只能要求一个人怀有英雄主义,那这个人只能是自己。
4、《一间自己的房间》,弗吉尼亚·伍尔芙
“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我希望你们能用写书或别的方法给自己挣到足够多的钱,去四处旅行,去无所事事,去思索世界的未来或过去,去看书、做梦或是在街头闲逛,让思考的钓线深深地沉到溪流中去。”我无意中看到这段话,被它打动,而这段话来自伍尔芙《一间自己的房间》,这就是我看这本书的理由。
这本书(写于1929年)会提到女性的处境,女作家的处境,论证女性挣钱的重要性,而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更是女性经济独立的象征,是非常超前的思想,并且没有止步于此,提到伟大的作品如何伟大,提到男性女性面临的共同处境:每个人都是独自前行的,是与整个现实世界发生关系,而不只是在男人女人的世界里。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想到包法利夫人,如果爱玛能够读到好书,如果她能有自己的经济来源,那么她的处境就会发生改变,结局也许会不同。
出于好奇,我查阅了作者的资料,她到底是怎样一位女性?能写出这样好的作品(原谅我语言的匮乏)。她很幸运,虽然作为女子不能上学,但家中有图书馆可以得到知识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因为哥哥剑桥的朋友不断来家中聚会,而结交到一批当时的知识精英,能与他们切磋文学和艺术,在文学创造时又能得到丈夫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两人共同创办了出版社,同时她也是不幸的,幼年一直遭受到哥哥的侵犯,13岁时母亲去世她第一次精神崩溃,此后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最终自杀身亡。
伍尔芙的丈夫伦纳德曾说,伍尔芙的天才与她不稳定的精神状况是密不可分的,那些充满创造性的想象力和联想,绝非平凡心灵的产物。我想再准确不过了。
5、《我与地坛散文集》,史铁生
高中时读过史铁生的一首诗《最后的练习》,非常喜欢,还抄录了下来。现在读他的散文,才知道写于重病之时。回顾他的一生,21岁瘫痪,失去双腿,从此性情大变,31岁重新出发,开始写作,59岁病逝,这一生都在与病魔抗争,命运没有将他击垮,却成了他写作的养分,生命的养分,思想的养分。读他的散文,在他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他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真诚这个词和希望一样闪闪发光,能和他成为朋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难怪余华念念不忘。
史铁生关于死亡的思考非常值得一读(《最后的练习》也是关于生死的),摘录了部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要求意义就是要求生命的重量。各种重量。各种重量在撞墙之时被真正测量。但很多重量,在死神的秤盘上还是轻,秤砣平衡在荒诞的准星上。因而得有一种重量,你愿意为之生也愿意为之死,愿意为之累,愿意在它的引力下耗尽性命。不是强言不悔,是清醒地从命。神圣是上帝对心魂的测量,是心魂被确认的重量。死亡光临时有一个仪式,灰和土都好,看往日轻轻地蒸发,但能听见,有什么东西沉沉地还在。”
关于这本书,有许多可以讲,但当我准备写下来,发现自己能力有限不能清晰表达我的想法,还有许多内容需要再思考,这次偷了懒,摘录了原文,但是这本书我要重读的,读书笔记还要再写。
6、《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玛丽亚·蒙台梭利
今年阅读的第二本育儿书,作者还是蒙台梭利。为什么又读育儿书了呢?因为为人父母,诚惶诚恐,我又是一个对待生命非常严肃非常负责任的人,比较敏感也容易焦虑,需要反复思考分析搞明白问题才能放手去干,育儿这门功课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还需要不断学习,父母亲戚同事朋友都有各自的经验,我不能尽信,更倾向于求助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著作,象一个学院派,尽管如此,所求不过一个无愧于心。
不同于《童年的秘密》,这本书是一本实操手册,感兴趣的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实操,对我而言,这本书加深了我对儿童处境和天性的理解。我个人更喜欢偏理论的书籍,对我来说,理论尤其是触及事物本质的理论知识,比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各种技巧方法更好,因为它更能坚定我的心智,让我不至于轻易被外界的声音干扰。
许多成人再已忘却生命的初心,但愿我不要忘记,或者忘记了又重新想起,人类是健忘的,我需要被常常提醒才不会忘却,只要我记得,那么育儿之路便不会脱离原本的轨道。
7、《爱的艺术》,艾里希·弗洛姆
这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书(1956年),研究对象是爱,是的,爱是一门学科,开篇讨论爱是一门艺术吗?讲述了关于爱情的理论,接着是爱情以及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最后是爱的条件艺术实践。注意这里的爱不单指恋人之爱。
这本书有些部分晦涩难懂,但不影响整体阅读,我讲讲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有很多关于爱的描述,给了我许多启发。比如: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爱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这四者是相互依存的。
提到母爱,它也解决了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有人会把爱孩子作为终身的事业,爱孩子超过爱他自己?在我的理解里,人本质都是自私的,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把这份需要寄托在生儿育女上让人无法理解,除非是扭曲的爱,占有的爱,充满控制的爱。而作者认为对出人头地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这点基本一致),人需要感觉到自己是创造者,是一个超出了被创造者的被动角色的人,而母爱(不分男女)就是其中最容易成功的途径。所以本质上,母爱也是一份再正常不过的事业,也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文中有一段话描述西方社会爱的瓦解,现在听来依然振聋发聩:“现代资本主义的人的问题可以以这种方式概括: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大规模协调合作的人,需要消费胃口越来越大的人,需要趣味标准化、容易受影响、需求容易预测的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需要人感到自由和独立,而不依附于任何权威、原则或良心——然而又是愿意被支配,愿意做期望他们做的事,愿意毫无摩擦地适应这个社会;需要不用强力而能支配,没有领袖也能领导,毫无目的也能鼓动——只想获得成就、忙碌、起作用或继续生活的人。”
最后是一个验证,一个我很久之前(大约5年前)的想法,它在这本书里得到了验证,那就是:爱要学习,更要实践。是的,我要学习爱,也要实践爱。
8、《呼兰河传》,萧红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读的时候更像在读散文,一篇长长的充满悲凉的散文。呼兰河指的是萧红的故乡黑龙江呼兰县,这是一座北方的小城,从萧红的童年生活为线索,串起呼兰的人和事。读这本书很少有阳光明媚的时候,多的是凄凉,“漫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为什么悲凉?一时兴起的指腹为婚,日后两家家境的差异,无论成与不成,平白被刁难的都是女人,年轻的女人们不知道自己的命为什么这么苦,最终上吊的上吊,跳井的跳井。她们不知道的是欺压她们的不是她们母亲口中所谓的“这都是命”,而是几千年来封建迷信的毒瘤,患病的是这些愚昧无知的小城百姓们。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初到呼兰胡家时12岁,因为长的高大,活泼热情,不害羞,遭受呼兰百姓的纷纷议论。婆婆为了把她塑造成符合众人标准(低眉顺眼,顺从恭敬)的媳妇,对她实施管教,用了各种折磨肉体的手段(太残忍,不想展开),直到她身体生病了,婆婆又用“跳大神”,偏方,“洗澡”等方式给她治病,又让她精神上大受打击,结果小团圆媳妇含恨离世。而这个过程中,评头论足的是他们,提供各种偏方的是他们,心有不忍的是他们,麻木不仁的也是他们。
读完我感到很抱歉,她在我心中原只是一个困于情爱的女人,有才华却依附于男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恋爱脑,我恨铁不成钢。现在我开始理解她,她生活在这样落后的愚昧的小城,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大户人家,8岁时母亲过世,继母待她并不好,父亲对她也很冷漠,幸好有善良的祖父爱她,她是聪慧敏感的,她知道小城的愚昧无知,冷漠麻木,也渴望自由,挣脱束缚,可现实是残酷的,离开家乡的时候她还很年轻,生活是窘迫的,她应当独立却无法独立,是现实中出走的娜拉。她有满腔对爱的渴望,一生中遇到过四个男人,次次奋不顾身,最后都被无情抛弃。我看到了她的家乡,看到了她的童年,才明白她也是个受害者,在文学上她富有才华,在生活和感情上她能力是不足的,她的家庭和故乡并没有告诉过她如何谋生,如何爱。这件事也在警醒我,对于作家,最重要的仍然是作品,我可以通过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去更好地理解作品,但也不要缘木求鱼,只顾着点评八卦爱情故事而忘记作家立身之根本。
写完《呼兰河传》,萧红29岁,两年后她病逝于香港,也才31岁,她从22岁开始写作直到病逝,短短九年,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写作,写了两部长篇小说,一篇中篇小说,二十多部短篇小说,还有诗歌、散文、剧本等等,她让我敬佩,我觉得她的一生曾经这样热烈地燃烧过,即使短暂,也是值得的。
9、《毫无意义的工作》,大卫·格雷伯
这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原书标题是“Bullshit Jobs”,直译是“狗屁工作”,最终翻译成“毫无意义的工作”,大概为了文雅些,我一向喜欢信雅达,不过这次,我更喜欢“狗屁工作”这个书名。
尽管书名放荡不羁,但是书的内容是严谨的,作者提出,狗屁工作的临时定义(没错,原文是临时定义)是一份毫无意义且往往有害的定期领薪水的职业,其无意义或有害程度是如此之高,乃至从事这份职业的人都无法为其找到合适的存在理由,其核心是:虚伪和无目标感。狗屁工作的五大分类:随从(衬托另一些人的重要性),打手(具有操纵性和攻击性),拼接修补者,打勾者(被雇佣来掩盖某个组织不作为的员工),分派者(多余的分派工作或者制造狗屁工作给别人)。这些都是大卫收集 大量资料后总结出来,一部分资料是2013年他曾发布一篇文章《论狗屁工作现象》后网友的跟帖,另一部分资料是他在文章引发热议后,创建了一个邮箱,希望有类似经历的人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发送到邮箱。所以书里有大量别人的关于毫无意义工作的描述,再结合作者诙谐幽默的分析总结,很有意思,看的时候我往往忍俊不禁。作者有些观点令我耳目一新,比如关于工作定义的历史变革,曾经的我们对于工作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时间并不是衡量工作的坐标,因为本身就是坐标。而随着8小时工作制,加班费这些概念的普及推广后,我们才有了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这些概念,虽然工作和生活似乎有了明确的分界线,但是也在变相承认上班时间属于老板了,也就是老板购买了我们的时间,实际上我们只是付出了劳动力,并没有出售我们的时间。
读这本书,让我想到之前看的一些新闻,很多年轻人放弃了高薪的光鲜亮丽的工作,选择一份工资不高的安稳工作,比如保安,清洁工,既是身体和精神拉响警报的无奈之举,也是摆脱无意义工作的一次机会。觉得工作没有意义却又不得不继续工作下去这件事已经真实发生在很多人的身上,造成了困惑和痛苦,这就是值得思考值得关心的社会问题,虽然我觉得书中有些想法有些偏激,但不影响它是一本好书。我建议每一个想要好好工作的人都阅读它,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对于自身的真实处境多一点认知,很重要,因为认知之后就是行动,而行动是为了通往幸福。
10、《简单父母经》,金·约翰·培恩,利萨·M罗斯
我选择阅读这本书,就是因为它告诉我要简化孩子的生活,这点和我的理念一致。现代社会生活中,总是太多物质、太多选择、太多资讯、太过迅速,我们大人也会不自觉地受这些影响,认为更多物质和选择是好的,认为一切都应该是快速的,而且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这些东西已经入侵到我们的生活和家庭,实际上孩子的世界并不需要这么多东西(大人亦然),太多了反而是有害的,所以我们需要简化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在我们相对可以掌控的家庭生活中。
为何要简化?什么时候需要简化?如何简化?这几点就是本书的重点。我喜欢这本书对于儿童行为的解释,让我逐渐理解了儿童的行为逻辑。比如我们家孩子总是喜欢假装,假装自己是大熊猫,假装小汽车时小狗狗,原先不懂,看了书明白这是想象的玩耍,在幻想玩耍中,孩子会做出一系列的自主选择,有助于形成自主的个性,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不容易接受被动地接受他人包装好的观念和思想。比如他总是一遍遍让我们读同一本绘本,我们觉得无聊,但对于孩子来说,重复是将他的体验和关系深度化,帮助他们将这些变成自己的,而且这种重复的一贯性带来的安全感对小孩子是非常具有抚慰性,孩子并不是许多很多很多的畅销书,而是真正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还有,允许无聊,因为是无聊是创造力的先导,所以我不急着给他买各种玩具,而是鼓励他对现有玩具开发出新的玩法。
书中还有几个观点我很喜欢,作为结尾吧!
“所有孩子都古怪。”对呀!事实上所有大人都古怪,大家都不一样,不一样才有意思嘛!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对孩子充满希望,我觉得也要对你的家庭成员,共同抚养人充满希望。”充满希望的前提是信任,无论是对自己,对孩子,对共同抚养人都要充分地信任,不要轻易否定付出,不要轻易否定一个人,不要轻言放弃。
“当你的孩子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正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这话很回味,他需要爱,尤其在他看起来很糟糕的时候,我更应该耐心地寻找方法去爱他,也让逐渐他学会爱自己,爱他人。
11、《弃长安》,张明扬
2023年7月我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以盛唐为背景,讲述安史之乱后,长安陷入战乱,高适回忆与李白过往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高适和李白这些唐朝诗人们,我喜欢诗歌,喜欢诗人,更喜欢古诗意境,自然也喜欢这个故事。
无意看到《弃长安》这本书,也是讲安史之乱的,所以拿来看看。主角则是安史之乱中的多位关键历史人物: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颜杲卿,哥舒翰,杨玉环,李亨,张巡等人,当然还有诗人们,“以这些人的“弃长安”经历为线索,聚焦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以乱离亲历之人的经历解释“变乱何以爆发”与“盛世何以崩陷”,以此重新刻画安史之乱时期的完整历史图景。”
我很少看历史类书籍,对历史的了解也仅限于历史课本和看过的影视作品,对安史之乱的历史细节并不了解。这本书写的不枯燥(军事部分我实在不感兴趣),既有扎实的史料,又有流畅的故事讲述,还有作者的独到分析总结,我这样的门外汉也看的津津有味,它让我看到了更为复杂和立体的历史人物群像,以及他们各自所面临的困境,开始理解他们在试图逃离这些困境时做出的行动背后的逻辑,无论他们是帝王、宠妃、储君、宰相、边将、诗人、宦官、枭雄、叛将、贰臣……我还没有对他们每个人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只能说我在努力撕掉我贴在他们身上过于潦草和简单的标签,算是一种进步吧!
12、《月亮和六便士》,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所有人都在低头找六便士,只有他抬头看到了月亮”。这是一本所有文艺青年的圣经。我也算个文艺青年吧,很早之前就买了这本书,没看完又或者看完了但我完全不记得了,现在我又重新拿起来看。
男主斯特里克兰原本是一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英国经纪人,人到中年突然抛妻弃子去巴黎追求绘画理想,没有人能理解他,在异国他乡忍受贫穷和饥饿煎熬,还有创作的精神痛苦,但这都不足以让他放弃,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他离开文明世界,来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造出一幅又一幅的艺术杰作。就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前,曾在自己房屋四壁画上了一幅展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在他逝世后,他生前同居的土著女子根据他生前的要求将这个作品付之一炬。这是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的故事。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抛妻弃子(抛夫同理)去寻欢作乐,我会谴责他不负责任,控诉他灭绝人性。但是这个人为了追寻某种超凡的理想抛妻弃子甚至抛弃所有社会关系,我反而能理解他,一个人在追寻非常纯粹的个人理想,比如宗教、艺术、哲学、政治等等,这个理想是他找到的生命意义,追寻它也必须燃烧他的生命,同时世俗社会要求这个人承担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比如于家庭之中孝顺父母,养儿育女;在社会中有亲朋好友,有一份安稳工作),这两者无法兼得是合情合理的。这样的名人故事我知道不少,风流倜傥、多才多艺李叔同在39岁选择剃度出家,后半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出生于贵族的列夫·托尔斯泰等到82岁才离开万恶的家,“逃向上帝”,回到了他最爱的人民中间。诗人顾城有着令人赞叹的才华,但是性格偏执自私,在感情上不忠诚,最后杀害了一直爱他照顾他的妻子并自杀。舞蹈家杨丽萍,为了热爱的舞蹈艺术,节食保持身材,放弃爱人、婚姻和生育。
斯特里克兰在四十七岁的时候动身去追寻一个全新的世界。不知道47岁的我是什么模样?那个时候的我拥有怎样的思想认知?有让我想动身去追寻的全新世界吗?我动身了吗?我成功了吗?想到这些问题,我突然对47岁充满了期待。无论如何,诗和远方对我来说都有着巨大的诱惑,我也许永远都无法到达,但是“我不能空空地怅望着彼岸的奇彩,度过这样长、这样长久的一生。”
结束语
写完之后,如释重负。虽然写的乱七八糟,不是一份正儿八经的报告,但是第一次写,能写完就很棒!来年不知道还有没有,且写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