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后的自我心理剖析(一)
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一开始看到这句话,我的内心是拒绝的。因为我偶尔会对先生怄气,但是真的不想承认他是赢家,我是输家。但是后来想了一下,好像从小到大,我只对父母和老师怄过气(有一位老师当着全班同学毫不留情地批评我,措辞比较侮辱人),从没有和孩子怄过气。
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是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伤害。”
现在想来,应该是从小面对强大的父母,我没有办法赢,只能通过怄气来表达自己的愤怒,由此形成的防御机制。面对先生的时候,偶尔我也会不自觉地采取这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因为我没有办法让他按照我的意志走,或者更糟糕的是,按照他提出的我抗拒的想法进行。
无论如何,怄气这种行为都是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所以,我必须从这种行为模式中挣脱出来。
一开始,蛤蟆先生听到某些观点的时候,也是抗拒的。心理医生安慰他,在咨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概念,乍一听会显得愚蠢、不合逻辑,甚至让人害怕。但是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
这也就解释了我一开始听到怄气的人是输家这句话的抗拒心里,谁愿意承认自己是被打败的一方呢?但是唯有承认这一点,才能有所成长。
今天的自我剖析就到这里了。最后贴上一段苍鹭医生的解释:
新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里平衡,它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你现在应该懂了,为什么你会拒绝打开这扇学习之门,因为它通向一条艰辛之路……但这扇门也可能通向深刻的领悟。